許光洪+盧小甫
工業革命開啟之時,誰會料到人類社會前進腳步之快、步幅之大、面貌改變之徹底,何況指數級變化的信息革命。對信息社會的未來20年、50年圖景,的確難以想象,更甭提對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活動的描繪。信息社會畢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雖然是日日新,但其運行的基本法則和粗略軌跡,大體走向和表現形式,可以從既有的社會形態出發,緊跟科學原理的發現和技術創新的突破,大膽設想、小心推演,以促進人類社會螺旋式上升前進。
(一)我們已經步入信息社會,自21世紀第一個10年,對此,確信無疑。
信息及其傳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克服信息傳播阻力,壓縮信息傳遞時間和距離,擴大信息傳播空間和容量,人類孜孜以求。工業革命開啟現代聲光電,電報電話穿透各種障礙串聯起世界,但工業化大生產并不滿足,社會化大聯通大流通大融通并不滿足。
互聯網的橫空出世,預示著信息將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第一資源,信息社會必將代替工業社會。不曾想,無線上網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社會的到來,互聯網實質性地、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觀念思維。
(二)如同工業社會起步于機械化,歷經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數控化一樣,互聯網及“互聯網+”只不過是信息社會的第一階段,接下來可預料的物聯網、大數據,應算作初始階段的加強版,但都屬于網聯邏輯。待到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和商業普及,方可升級為第二階段,即智能時代到來。而后第三、第四等若干以技術革新劃分的信息社會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動力在哪,未必能在信息數字領域里找到答案,可能要深入到生命、空間和天文等科學領域去求解,步入真正的智慧時代。
從網聯到智能、智慧,信息社會無論怎么發展,無論上升到哪個階段,其持續推進的動能和目的,固然有社會生產力大提升,有滿足人類的物質精神生活需求的條件改善,更要肩負起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重大使命。
農耕時代的農民社會,走向工業時代的市民社會,到了信息時代,網民社會興起。不同的是,網民身份天然地無差別、無門檻,而且遵從人的意愿無顯性標識,更加公平。但同時,每個人在海量的、過載的、垃圾的信息面前,如若缺乏學習、自律,極易變為“信奴”,成為信息社會的寄生蟲。
(三)信息社會的經濟社會活動極大地活躍,社會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社會財富極大地豐富,社會生產力極大地發展,諸多方面均是發展的、上升的,只不過呈現形式更多樣、更豐富。
繼互聯網改造流通銷售鏈條之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將聚力改造生產裝配。隨著無人礦山、無人工廠、無人建筑工地、無人碼頭倉庫等智能生產基地、智能園區出現,工業及其生產性服務業產能大幅增加,就業崗位數量及結構也將大幅調整。工業革命的機器化大生產把人從土地拉進礦山工廠固定在機器旁邊,人工智能則把人從礦山工廠、從機器旁邊解放出來轉移到廣大的城鄉社會。
(四)信息社會的資源配置更活躍,手段更多樣,頻次、密度、強度呈指數級增加,人和生產要素流動范圍更寬、速度更快、效用更好。對資源配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受到利益驅使過于超前或者盲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則受限于決策水平過于滯后或者誤判。發揮“兩只手”所長、彌補“兩只手”所短,信息網絡及其大數據挖掘讓人看到沖破烏云的亮光。
信息網絡對資源配置,主要是發揮其網絡化、扁平化的特性:一是集合優化資源,縮短配置鏈條,降低配置成本,提升資源配置及使用效率,催生了平臺經濟;二是整合優化閑置資源,充分釋放資源效用,催生了共享經濟、分享經濟;三是聚合優化特色資源、優質資源,滿足個性需求,點對點配置,催生了定制經濟。
新的經濟形態和活動方式,均受市場利益驅動,但相對一般意義的市場配置手段,信息網絡對資源配置的敏感度、指向度、精準度有質的提升。把信息網絡或者“互聯網+”稱之為資源配置的“第三只手”,未嘗不可。
(五)信息社會的主體在人,但究竟是什么人?盡管《經濟學人》直言《未來簡史》是一部膚淺、華而不實之作,但赫拉利對人類將從“智人”演化為“神人”的預示,隨著人工智能熱的掀起逐漸被大家所理解。步入智能時代,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正如《南風窗》雜志在《人工智能與人的未來》一文中描述的,“長短互補、相互成就”,進一步可能“人工智能產生自我意識躍升為智慧生命,或者人類與人工智能融為一體、神魂合一,由現代人進化為超人”。不管朝哪個方向發展,人的主體地位認識需要深化,并賦予新的功能涵義。
極其活躍的經濟社會活動,必然帶來經濟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甚至解體。一方面,產業更替不可逆,新產業新業態崛起并迅速打開市場、占有市場,比如網絡購物、網約租車等,此消彼長,同類業態或行業嚴重萎縮直至消亡;另一方面,工業時代的集中化、規模化生產組織方式遭遇解構,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強大網絡平臺支撐的分散化、個性化生產。相應地,就業結構、就業渠道和工作方式也被打破,定時間、定場所、定標準、定程序、定規則等大范圍的統一確定的工作束縛被瓦解,社會經濟結構和秩序需要重建,有的甚至需要重新界定概念,例如家庭,人工智能很有可能突破血緣親緣這一紐帶轉向物緣情緣來組建新的家庭。
信息社會面臨的經濟社會秩序重建和社會治理機制調整的挑戰,遠甚于工業社會。特別是以無人工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似乎預示著大面積失業成為常態甚至無業可就,也似乎預警著1%的人將養活99%的人。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壓力的,不只是99%的人無事生非,還有1%的人壟斷控制。這種擔憂和恐慌可理解,但不必驚慌,不必較真,較真的是信息社會的社會主要矛盾在哪,可預期表現形式是什么,以便對癥下藥治理。
(六)不難想象,信息社會的生產資料占有更集中。這是生產能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的范圍更廣、種類數量更多,決定了生產資料獲取和占有的成本更高。
信息社會的生產組織方式看似分散,但支撐成本大幅增加,遠非一般市場主體所能承擔。不僅如此,信息社會的生產資料聚集速度快、領域寬、層次結構復雜,也決定了其產權多元、層次結構多樣、持有方式隱蔽。從這個角度看,又一個1%極易在信息社會中產生。這是信息壟斷造成的,在現有的平臺經濟身上已有充分體現。但對這1%,不要簡單地看數字,應該看結構歸屬。
生產資料占有集中意味著社會財富分配也趨于集中。這源自社會財富創造的貢獻發生遷移。農耕社會靠人力畜力,工業社會靠商業資本和技術創新的結合,而信息社會則是知識資本占據主導,知識產權、技術入股等工業社會的分配方式將成為信息社會價值體現的標配。進一步,來自直接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收入占比下降,技術、專利、知識等貢獻的收入增加,同時來自二次、三次的分配調節收入機制更趨完善。
(七)知識、技術在信息社會的地位獲得極大提升,促使知識資本階層的形成發展。與工業社會的知識分子主要貢獻自身的腦力勞動以獲得報酬不同,知識資本階層把知識技術與資本粘貼在一起,把知識資本使用與生產資料占有結合在一起,創造社會財富,支配社會財富,掌握精神話語權。這一趨勢同樣不可逆,看不到或者不認可,必然阻滯社會生產力發展,阻滯信息社會前進。
知識資本階層發展導致商業資本階層的衰落,工薪階層隨之分化,極少數依靠智慧、勤奮和運氣步入上升通道,少部分憑借一技之長服務智能生產和社會治理,相當部分可能成為悠閑者。由于社會生產,無論物質領域還是精神生活,都需要高技術、高附加值含量的創新創意,致使階層流動躍升的難度和成本增大,階層之間差距進一步拉大,知識資本階層的壟斷地位更加突出。
(八)信息社會的基本矛盾仍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主要體現在信息網絡技術引領的技術革命極大地釋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難以適應社會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是物質生產的問題,因為物質生活必將越來越豐富,而是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念的整合認同、和諧共處問題,多元、碎片、沖突的價值理念和精神生活方式可能成為常態,并波及全社會。即便知識資本階層也不例外,內部也會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不同時期產生價值分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