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68年,18歲的美軍列兵蒂姆·約瑟夫抵達馬里蘭州埃奇伍德兵工廠,執行一項為期兩個月的“特殊任務”——為軍方測試新式武器。次日早上,約瑟夫被要求填寫一張表格。之后,一名軍官把他叫到旁邊說:“你是自愿來這里的,必須服從指揮,讓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否則就得進監獄,或被派往越南。”
很快,約瑟夫的“特殊任務”開始了,“有時候是打一針,有時候是服一顆藥丸”。他向研究人員打聽這都是些什么藥,有什么作用,對方只是回復:“這里的東西對你沒害處。”但過了不久,約瑟夫突然像得了重度瘧疾一樣,在醫院里躺了很長時間也沒能痊愈。離開埃奇伍德后,約瑟夫被派往佐治亞州,在那里,他的癥狀更加嚴重,不得不大量服用肌肉松弛劑。此后三年間,約瑟夫遠赴美軍位于泰國的基地服役,支援越南戰場。上級如此訓告他:“永遠不許提及在埃奇伍德的經歷。”
當時的約瑟夫不可能知道,從1955年到1975年,共有約七千名美軍士兵接受了此類秘密試驗。軍方投入測試的化學藥品包括神經性毒劑、失能性毒劑,此外,軍方還測試了催淚瓦斯、各類鎮靜劑和麻醉劑,諸如搖頭丸等毒品也沒落下。
美軍之所以大力研發各類化學藥劑,是因為“鐵幕”(二戰后,西方國家指責蘇聯和東歐國家把自己“用鐵幕籠罩起來”,與西方隔絕)落下后,他們認定蘇聯將搶先實施“瘋狂的化學戰”,遂開啟了旨在抵擋生化武器攻擊的防御性研究,后來研發活動逐漸走樣,轉變為對進攻性化學武器的研發。然而,僅靠動物實驗不能精確掌握其效果,于是,美國大兵便成了“人類豚鼠”。
1973年,列兵懷利-弗里斯特被注射了高劑量的利他林(一種神經中樞興奮劑),此后40年間,他“干事情時總是急于一下子做完,就像一只高爾夫球被丟到鋪著瓷磚的浴室里,彈個不停”。
1975年1月,美軍計算機操作員史蒂芬·科夫曼接受了一系列詭異的試驗:先是把屏幕上閃現的一系列數字輸入電腦,之后戴上手套再輸一遍,然后又戴上露指手套完成同樣的事情。科夫曼稱,他在雙手暴露于某種氣體的情況下接受測試,輸入數字的準確率從起初的99%降到57%。
此后的情形愈發聳人聽聞。有一天,他被帶到一間橙色屋子里,房內有一床厚厚的體操墊和一床毯子,墻壁上有巖漿似的東西流下來。上司命他把手放入“巖漿”中,觀察這不知名的東西流過手指。一名護士不時進來,采集血樣和尿樣,并給他水喝。短短幾天內,他瘦了七磅。
直到1985年,科夫曼才根據《信息自由法案》獲得了部分醫學記錄。他吃驚地發現,自己曾接觸過極其危險的沙林毒劑及其解藥。
這七千余名受試的美軍士兵中,絕大多數沒有與這類“特殊任務”相關的醫療保障。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對美國國防部提起集體訴訟,為自己討要公道。他們不要求金錢補償,只要求軍方公開當年他們服用過、注射過或接觸過的化學品名單,并提供必要的醫療保障。即便如此,政府仍然向法院申請駁回這一起訴。好在幾年后,法院否決了政府的申請,訴訟得以重新進行。
至于這一切的發源地——埃奇伍德兵工廠已更名為埃奇伍德生化中心。該中心一位發言人稱,根據前總統尼克松簽署的命令,這里早就終止了進攻性化學武器的研發,不可能在士兵身上進行相關試驗;至于訴訟中提及的情況,他們現已很難查證。
編輯/子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