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東,閆隨義,張鵬軍
(蘭州市榆中縣恩玲高級中學,甘肅 蘭州 730100)
基于校園足球開展下的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干預策略研究
吳正東,閆隨義,張鵬軍
(蘭州市榆中縣恩玲高級中學,甘肅 蘭州 730100)
本文從體育學、生理學、心理學等跨學科視角,對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中學生因生理特征、身體專項素質、比賽組織策劃、場地等因素的影響易于引起運動損傷的發生。本文認為,通過改變教學方法掌握運動技術、運用多種措施提高專項素質以及改善場地環境可有效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校園足球;中學生;運動損傷;干預策略
隨著校園足球運動的普及與大力開展,在全國中小學范圍中掀起了新一輪的足球熱潮,各省市、縣區政府尤其重視各中小學足球運動的開展。2015年榆中縣黨委和政府提出了“足球強縣”戰略,從政府層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榆中縣教育局先后邀請北京“愛基金”支教專家、巴西足球教練、蘭州市足協等專家,組織開展了校園足球校長、教練員、裁判員培訓,有效提高了足球教師的教學技能,營造了校園足球發展的良好氛圍。但是足球運動具有激烈的對抗性和復雜的技術性,造成了運動損傷發生尤為普遍,針對預防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提高校園足球開展的實效性,拓展校園足球的覆蓋面,強化對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研究干預措施,便顯得尤為突出。
選取蘭州市榆中縣省級、市級及普通中學9所學校中的3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其發生的足球運動損傷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研究法 查閱蘭州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有關文獻資料,搜集了有關校園足球運動損傷的大量學術論文,從中精選出對本研究具有借鑒及理論指導的25篇作為研究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所需結合
調研實際,設計了《中學生常見運動損傷調查表》,并提請有關專家對問卷信度等指標進行修正。本調查主要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在調查的9所學校中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1份,回收率為97%,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8.3%,符合社會學調查要求。
1.2.3 訪談法 走訪調查了九所中學的體育教師或足球教練員,深入了解當地足球運動開展特征及足球運動損傷情況,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2.4 數理統計法 將回收的學生問卷運用Excel2003進行統計學處理。
2.1.1 中學生足球運動參與現狀 足球運動是一項以技能主導類為主具有直接對抗性的項目,它是世界上最受人們喜愛、開展最廣泛、影響最大的體育運動項目。通過對學生是否經常參加足球練習、比賽進行統計得出,因調查地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大力發展足球強縣戰略,當地各中學必須每周開設1節足球教學課,開展現狀比較樂觀。在參與的總體人數中男生普遍多于女生。
2.1.2 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發生率 足球運動因較強的對抗性和復雜的技術性,在運動損傷發生率中處于較高項目之一,所以容易受傷 。通過對學生在參加足球活動中是否發生過運動損傷調查發現,在
調查的286名學生中,有過不同程度運動損傷的學生為170人,占總人數的59%。這表明此項運動中發生運動損傷的情況比較多。并且因認知能力和專項運動水平發展不平衡等因素,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呈低齡段高峰。
2.1.3 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在身體各部位的分布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在此生理時期,由于骨骼長度快速發育,依附于骨骼周圍的肌肉也呈現出縱向發育,相對的造成了肌肉力量薄弱,因此身體各部位比較容易受傷。通過對足球運動損傷部位的調查發現,足踝部、膝關節、大小腿部是最容易產生運動損傷的部位,其中膝關節和足踝部的受傷率最高。
2.1.4 中學生足球運動損傷類型 足球運動因技術中的快速變速跑、急停跳、鏟等形成了足球運動本身特點,也相應的造成了不同類型、程度輕重的運動損傷。通過對足球運動損傷類型調查顯示,在足球運動損傷中主要有挫傷、擦傷、扭傷、拉傷、骨折、脫臼等,其中擦傷和扭傷在各種運動損傷中所占比例比較高,特別是踝關節扭傷更是比較突出。因此針對足球運動損傷的特征,在教學和準備活動中,應加強個別關節肌肉力量和關節柔韌性的專項活動練習力度。
2.2.1 自身內部(主體)因素的影響
(1)缺乏必要的風險預期意識。通過對學生是否知道足球運動具有風險性的統計得知,學生對于足球運動所帶來的相對風險認知不高,認為沒有風險和輕微風險的比例占到65%以上。這從側面反映出同學們思想上比較麻木大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足球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2)技術技能不成熟。動作技術的形成經過泛化、分化、精細化、自動化的階段,由于中學生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不均衡,同學們對技術的掌握不容易過渡到精細化程度,在學習和比賽中極易引發損傷。在調查中因技術、技能不成熟而造成損傷的比例達到了30%。(3)自身身體素質低,對局部肌群過度的大負荷刺激。中學生因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特點,加之學業壓力大缺乏基本的體育鍛煉活動,特別是針對足球運動核心肌群的專項練習更是少。依圖1所示,在造成足球運動損傷的調查中,因自身身體素質低而造成運動損傷的占到了46%。(4)專項準備活動不足。在踢足球時,沒有做好準備活動的前提下就投入到練習與比賽中,此時,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較低,對較大的刺激反應遲鈍,于是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在調查與走訪基層體育教師中發現,同學們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大多與準備活動不充分有關,大多數同學都沒有將準備活動列入其中,因此在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是減少受傷發生的有效途徑之一。

圖1 造成足球運動損傷原因的統計 n=285
2.2.2 外部環境(客體)因素的影響
(1)對方不合理的技術動作。在足球教學特別是足球比賽中,身體對抗是不可避免的,而對方不合理的動作技術很容易引起運動損傷的發生。在教學特別是比賽中因對方不合理的動作而造成的運動損傷的概率達到了31%,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足球運動教學時不僅要教會他們相應的運動技術,而且應著重加大對同學們體育道德的教育,這樣才有利于校園足球蓬勃發展。(2)缺乏有效的活動組織策略。體育比賽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科學與合理的策劃。最優化的體育比賽組織方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健身的效果,而且能夠最大化的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傷發生 。因缺乏有效組織而造成運動損傷的比例為38%。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著重對體育賽事組織方面的知識加以教學,培養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比賽組織具有的重要作用。(3)非標準的復雜場地。標準的足球場地既可以增加足球學習、比賽的趣味性和足球技術的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在走訪的9所學校中,只有2所學校具有相對標準的場地鋪設材料,而大部分學校都沒有,甚至有部分學校直接在瀝青或水泥場地進行練習與比賽,這不僅不利于足球技術的學習,而且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影響校園足球的開展。因此,加大對足球場地的整改力度,將有助于進一步促進中學生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
3.1.1 由于中學生自身生理特征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造成足球運動技術學習的相對滯后性,技術的不成熟易于引發運動損傷的發生。
3.1.2 中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素質低,特別是缺少專項的身體素質練習,在較長時間的足球運動中造成局部肌群的疲勞,引起運動損傷的發生。
3.1.3 在足球教學比賽中,由于對方缺乏應有的體育道德品質,而易于在教學與比賽中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
3.1.4 在比賽中特別是學生自發的比賽中,缺乏科學合理的比賽組織方案易造成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
3.1.5 由于場地大多為瀝青、水泥等不標準的鋪設材料,因此在足球教學和比賽中易發生運動損傷。
3.2.1 研究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特點,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視頻、電子化教學)促進學生掌握足球的運動技術,運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
3.2.2 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在教學中制訂具有針對性提高專項素質的活動項目,將足球專項課課練落實到每堂教學中。
3.2.3 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體育道德的教育力度,將技能與德育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素養。
3.2.4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渠道著重對體育比賽組織策略知識進行教學,從教學理論落實到教學實踐,引導學生能夠在自發的足球比賽中科學運用競賽規程組織比賽。
3.2.5 學校層面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改進足球場地鋪設材料,努力改變現有復雜的足球場地,與校園足球運動蓬勃發展相適應。
[1] 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運動的通知[ Z ]. 2009.
[2] 石巖,南利軍.高中生體育活動風險認知的理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3):201-207.
[3] 曲綿域,高云秋,浦鈞宗,等.實用運動醫學[ 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5-47.
[4] 陸棍.廣州市中學校園足球運動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D ].廣州:廣州大學,2013.
[5] 石作礪,于葆.運動解剖學運動醫學大辭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45-146.
[6] 樓華.對足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產生原因的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7):12-14.
[7] 賴炳森,杜光寧,葉佳春,等.不同層次足球運動參與者運動損傷的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5):45-48.
G843
A
1674-151X(2017)16-06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32
投稿日期:2017-04-04
吳正東(1984—), 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