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楠
我喜歡詩,在詩歌的閱讀中我們不但可以輕易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讓我們的心在詩人構筑的世界里徜徉,同時還能夠讓我們與詩人的心靈在詩歌中相遇、比肩、交融。更是在靈光一閃的瞬間,我們才會猛然醒悟,詩歌中的世界,正是我們苦苦追尋的世界。正像某位著名詩評人所說的那樣,詩人借助語言尋找美好世界,而我們則簡單得多,我們可以借助于詩人。俄羅斯詩人葉賽寧,正是我美好世界中的那位詩人。
讀葉賽寧,更像是讀一本厚厚的古籍,其底蘊既濃厚、又單純,潔凈。一個真正的詩人所追尋的世界不外乎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物質家園,而另外一個則是精神世界。葉賽寧的詩表面上是追求物質世界,實則追求精神家園,在他眾多詩篇當中,我最為中意的就是《夜》。這首詩在開篇第一節就帶給我身臨其境的感覺:靜謐的夜,萬物歸于沉寂。隨著夜色的降臨,松林不再喧囂,平靜的河水也逐漸進入了夢鄉,白日里喧囂的景象不復存在,夜鶯都停止了歌唱,萬物沉寂是一種強烈的美,其與白日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與對比。在詩人的筆下,夜的靜謐不言而自現,根據閱讀者的理解與感悟,其也會出現不同的表現。在第一節的描寫中,不但有聽覺的描繪,更有對視覺的揣摩,兩者相輔相成,漸入佳境。進入第二節,詩人繼續寫夜的靜謐,沉寂中,潺潺的溪水開始輕聲歌唱,萬物沉寂而獨有溪水歌唱,這是典型的以動寫靜,以動襯靜的描寫手法,通過聽覺與視覺的相互轉化,不但引入了月光的意象特點,更是描繪出了夜的美麗。靜是背景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美,這就是詩人在第二節所表達出的深層次的含義。第三節一開始就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在月光的襯托之下,溪水、大河以及原野上的青草,與白日里不同,他們在月光中熠熠生輝,反射著獨有的月的光芒。月光是柔和而冷艷的,其與靜謐的夜相映成趣,反射出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不曾有的獨特的美感,這也是最讓我欣賞的部分。之后進入第四節,這個部分夜回歸了靜謐與安詳,美麗的月色又再次被提及。很多詩評人對于這個部分的看法就是冗雜與重復,其實我并不這么認為,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整首詩在描繪夜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是以靜寫動的手法與主要方式,那么靜謐的夜歸根結底是要靜的,通過重復寫夜的靜謐形成“靜——動——靜”的格式特點,顯然更加符合夜的實際情況,這是其一。其二,在描繪夜的過程中,為了提升詩歌的整體趣味性,通過動靜結合自然可以實現,但是最終動歸結于靜,就像是一個美好的意象一閃而過,給人無限遐想以及美好的憧憬,這也是詩歌要表達的效果之一,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由此可見,重復強調夜的靜謐與月色的美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升華,是一種節奏美與旋律美的疊加與交融,更是透露出一股詩人情感的律動與數不盡的波蕩。
在夜的描繪中,許多詩人更加傾向于對月進行描寫,這一方面是由于月色是夜空中重要的光源,其更容易引人關注,另外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人類習慣于將月與人類活動以及情感聯系起來,這也就引出了一個人類情感世界中一個無法抹去的色調,這也是我最欣賞本詩歌的地方之一,那就是銀色。銀色貫穿整首詩歌,月光如水,不但沐浴了無限的原野,更是將一切沉寂在靜謐與神秘當中。試想一下,在無邊靜謐的深夜里,在月光的照射之下,河水閃著微光,小溪在潺潺流動,草野隨著微風搖曳,整個遼闊的世界既靜謐又動感,充慢了寧靜與生命的氣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月色的點綴。在月光的律動中,我仿佛看到詩人從黑暗中走來,他披著一襲輕紗,這輕紗就是月的顏色,佇立在世界的中心,在月光的渲染中漸行漸遠,詩人的離去并沒有帶走夜的靜謐,反而帶給閱讀者無盡的遐想,這童話般的世界是詩人的故鄉?抑或是俄羅斯草原上那被月光雕琢出的美麗世界?我無從得知,我只知道,我被這月光和夜的靜謐與美麗所折服,同時深深著迷于俄羅斯大草原的風情以及月光的柔情。詩是情感的傳遞更是物質世界的精神傳承,不見草原勝似見草原,熨帖人心而不失華美,這就是詩人的造詣之所在吧。
作為地道的風景詩歌,《夜》所描繪的遠不僅僅是俄羅斯大草原上無邊的原野與靜謐的夜,單純的風景描繪無法折射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相反,只有痛徹心扉的感情糾葛才能夠勾起閱讀者的遐想,偉大的詩歌來源于痛苦的生活,俗話說詩人的痛苦經歷是人類文學的財富,這并不為過。葉賽寧所描繪的光色琉璃的童話世界并不存在于物質世界,這首詩正是描繪的我們不曾擁有的精神家園,靜謐、安詳、動感又不失華麗,這樣的世界葉賽寧不曾擁有,那么我們呢?照射我們精神家園的俄羅斯大草原的夜,又何嘗不是我們心靈世界的永恒月光?月光皓潔,照耀著詩人疲憊的靈魂,更是照亮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詩歌讓人沉醉,讓人遐想,詩歌像迷人的夢境,美麗、優雅又不失生命的高貴。有些人說葉賽寧是大自然的歌手,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與氧料,將自己成功融入到大自然中,然后展現給讀者,我卻認為葉賽寧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詩歌只是詩人回歸大自然的一種方式亦或是手段,純然寫靜而又不限于靜,整首詩透露著弄弄的情愫與感情牽絆,美好精神家園不同于物質世界,在詩人的構筑下完美的心靈永恒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寫下《夜》的俄羅斯詩人葉賽寧,他對現代文明帶來的鋼鐵世界婉然相據,轉而投入到生存中的詩意當中,美好的世界是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還是心靈深處一片僅存的凈土?讀葉賽寧,就是讀詩人的經歷,歷經百態,百煉成鋼,是對人生的追求,更是勇于正視自己的姿態,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向往。反觀我們現實世界,鋼鐵文明與鄉村生態環境格格不入,物欲橫流的生活中還有沒有一方凈土,是繼續追求物質生活的無盡還是轉而返回心靈那最初的純凈,這不但是葉賽寧面對的問題,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