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宇
【摘 要】一直以來地方臺對會議新聞只做常規報道,而沒有全景式立體式的規模報道,這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同時作為黨的喉舌的地方臺也不能很好地傳遞出黨和政府的聲音了。基于此,本文以鞍山電視臺第十二次黨代會特別報道《黨代會直通車》為例,對地方臺如何加強會議新聞的深度報道做了深刻的探索。
【關鍵詞】會議新聞 地方臺 民生 故事化
近些年對會議新聞的報道,央視和各衛視在深度和廣度上下足了功夫。僅以今年年初央視對中央兩會的報道為例,就可見一斑:直播前,各頻道分別推出特別節目,連線前方記者,介紹會議開幕前現場情況,預測開幕看點,以引導觀眾收視期待;直播中,各欄目緊跟會議報告,實時提煉報告要點,迅速、準確傳遞報告的重要信息,以幫助觀眾更好理解報告內容;直播后,邀請專家、特約評論員等,詳盡解讀會議重點、亮點等等。可以說全方位、多角度對兩會做了報道。
而與央視和各衛視形成極大反差的是地方臺對會議新聞的報道則過于簡單化,大多只做常規報道,而沒有深度解析式報道。誠然,這其中有地方臺受資金、人才、設備、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缺乏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去年9月,鞍山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鞍山廣播電視臺向央視學習,突破常規報道模式,開設了《黨代會直通車》欄目,對黨代會進行全景報道和權威解析,不僅在廣大受眾中嬴得了良好口碑,同時也開創了鞍山廣播電視臺主旋律會議深度報道的先河。縱觀《黨代會直通車》的成功,作為欄目制片人之一的筆者認為以下五方面因素不可或缺。
一、統籌兼顧的創作流程
會議新聞在各級電視新聞中都占有很大比例,而通常做常規報道的記者一般都不做更多的思考和統籌,往往是摘錄一些報告內容,拍攝一些現場畫面,采錄一些同期聲,捕捉一些會場花絮后,就剪輯成片,經相關責任人審后播出。從常規報道角度來說,這種創作流程也無可厚非。而去年9月對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報道,鞍山廣播電視臺卻有了很大的突破。
鞍山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是在鞍山振興發展的緊要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鋼都繪就了發展的新藍圖,指明了向上生長的新方向,提出了富民強市的新作為。那么如何把這次會議的精神理念辦法舉措更好地報道出去呢?全新的創作流程是最根本的保障。臺領導班子做頂層設計、科學策劃和統籌安排,精心打造了《黨代會直通車》這個專題欄目。它集合全臺最優秀的采編制作人員,調動各部門精銳力量,成系列、分步驟、有節奏地推出優秀節目,從而結束以往依靠記者個人力量的單打獨斗似的采訪。這樣的創作流程打造出了全景式、立體式的深度報道,同時也把會議的重點、亮點真正凸顯出來。
二、體現民生的報道內容
報道內容是一則會議新聞生命力的最重要的體現。一般來說,各級兩會、黨代會,以及其他專門會議,都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會議報告的內容也會涉及方方面面。
作為記者不可能在有限的節目里做事無巨細的報道。那么選取什么內容進行報道既能體現黨和政府的意圖又能讓百姓感興趣呢?那往往是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其實各級各類會議的召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百姓關注的醫療、上學、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所以民生問題是政府和百姓之間的契合點。
《黨代會直通車》共做了5期,除第一期(黨代會召開前一天播出)預測會議看點,起到造勢作用外,其余4期內容均定位為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第二期是《創業創新篇》,第三期是《生態環保篇》,第四期是《安居樂業篇》,第五期是《文化體育篇》。這些節目內容都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所以從“內容為王”的角度來理解,《黨代會直通車》已占據了收視先機。
三、故事化的敘事方式
對于電視節目來說,內容和形式往往同樣重要。眾所周知,在今天電視頻道眾多、節目琳瑯的情況下,僅以好的節目內容就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似乎已成為天方夜譚。所以探索電視節目的敘事方式永遠是一個不敗的命題。近年來講故事這種敘事方式越來越為電視工作者所采用,隨著故事的娓娓道來,電視人要表達的創作理念也悄然而出。
在《黨代會直通車》中,我們通過“平凡人講述平凡事”來架構節目,通過人小物的故事來展現民生大主題。這樣既避免了主旋律會議報道中的生硬說教,也給觀眾帶去了親切感和現實意義,因為小人物平民化的生活背景和奮斗歷程,觀眾沒有違合感,可以效仿。
第四期《安居樂業篇》中,普通市民黃世輝精彩講述了自己搬進新房的內心滿足感和幸福感。觀眾看后會產生一種共鳴:原來幸福就是這樣產生的,我不比黃世輝差,通過努力,我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這種平凡人講平凡事的敘事方式,拉近了節目和觀眾的距離,增加了觀眾對節目的認同感。
四、權威人士的精準解讀
講故事是電視人借以表達節目內容的手段和方式。故事講得再好,也沒有揭示到事物的本質。對于重大會議的報道,只講肌膚不講肌理顯然是沒有深度和廣度的,那么怎樣增強節目的縱深度呢?
筆者認為要在節目中設置權威人士精準解讀這一環節。我理解的權威人士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相關責任單位負責人,由他們來闡釋黨和政府的舉措和規劃;二是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由他們對政府舉措的可行性做理論上的論證。這兩個層面人士缺一不可。
《黨代會直通車》第四期中,我們在講完市民黃世輝的安居故事后,可能有的觀眾會問:這是黃世輝一個人的夢想實現了,還是一批人的安居夢都實現了?是黃世輝一個人的努力結果,還是政府的相關政策和舉措使然?面對這類困惑,我們把鏡頭對準了黨代會代表、鞍山市住建委主任張興東,向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過去五年,我市的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未來五年我市在市民安居方面還將有怎樣的規劃和設想?通過他的權威解答,觀眾自然能得出答案。所以故事之后的權威解讀,是提升節目公信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相關專家學者的理性分析,也同樣可以增加節目的可信度。第五期節目《文化體育篇》在收束全篇時,給了黨代會報告一個很高的評價,說此次黨代會報告格局大、立意遠,人民將來的幸福體驗會更深層次、更久遠。那人們在還沒有體驗到這種更深層次、更久遠的幸福感之時,肯定有些將信將疑。也就是說單憑記者的一面之詞,觀眾是不會認可和買賬的。為此,我們采訪了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立棟,讓他以一個專家學者的身份來分析這種幸福感到來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觀眾在聽完他的解讀之后,疑慮一般會打消。所以專家學者是節目權威性保障的另一層面人群。
五、節奏明快的出鏡風格
《黨代會直通車》,顧名思義,就是要直通到會議現場,那么由誰來直通?顯然是由出鏡記者。縱觀央視的重大會議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的風格多為明快干練、朝氣蓬勃,且語速稍快、表達清晰。
《黨代會直通車》在我臺全臺范圍內精選了出鏡記者張西娜,她不但具備上述特質,而且現場感很好,即興表達能力也較強。她對觀眾有一種代入感,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不知不覺中看完節目,領略完會議精神實質。
上述五方面是我在做《黨代會直通車》中的一點體會。但要真正把會議新聞專題做深做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會繼續努力、繼續創新,以使我臺的會議新聞深度報道再上一個臺階。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于希斌《電視會議新聞報道改進探析》《東南傳媒》2007年第9期
[2]張金玲《怎樣做好電視會議報道》[J] 《新聞傳播》2010年第5期
[3]劉瑩《唱響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