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斌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近很熱。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
有些人不太認可這個結論,認為把特色小鎮的定位抬得太高。因為一想到特色小鎮,大部分還是想到歐陸風情或者江南水鄉。但特色景觀只是特色小鎮“特”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還是產業。
發達國家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就是聚集在小鎮而不是中心城市的。筆者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游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國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一定要去占領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不能按照城鎮體系的分工給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區淘汰出來的落后產能。如果這樣做,那特色小鎮建設就失去了意義。
一、旅游特色小鎮不等于產業特色小鎮
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游。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大旅游產業或者叫“旅游+”產業的范圍,屬于旅游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廣義的講,旅游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賺到錢,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游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存在沖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這里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的基金交易員。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攝像頭都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要貴很多,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游客,游客也不會有興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費。
愿意離開大城市到小鎮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一般都不會喜歡小鎮變得鬧哄哄的,更不會喜歡每天來一群陌生人對著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這種地方,一臺Trent900航空發動機就要賣3000萬美元,而且這個產業還涉及到技術秘密和安全生產,小鎮的管理方當然不會再去想如何從旅游上賺點錢,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數認為特色小鎮要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的人,實際上的混淆了兩對概念。第一對是“大旅游”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發展旅游的同時搞點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制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游業的深化或者旅游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
第二最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閑和宜居宜業的概念。適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適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來游客的流動,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再到會議養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長游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都還是短期停留。
旅游的核心是消費,盡可能的吸引有“財”的人來流動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的生產,是盡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比如,同樣是居住功能,要發展旅游就應該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別墅;要發展產業,就應該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對醫療教育設施幾乎沒有要求,即使是發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復療養設施為主;而產業聚集區要促進人才聚集,則需要配套幼兒園、小學,以及功能相對齊全的醫院。而且,就開發模式來講,旅游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收費把投資在景點建設的錢掙回來;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把建配套的錢掙回來,這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投資收益模式。
表1是筆者梳理的旅游特色小鎮與產業特色小鎮差異的簡單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諸多重大差異,要把這些差異揉到一起搞“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難度是很大的。現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鎮的時候普遍感到很難辦,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被“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搞暈了頭腦,做產業服務和招商的被逼著去研究如何發展旅游、招攬游客,做旅游策劃的被逼著加入產業內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資。這并不符合國家提出特色小鎮發展的初衷和世界發達國家特色小鎮發展的經驗。搞產業的應該繼續努力搞產業,只是說不能純粹的就產業談產業,要為產業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夠好的宜居環境;搞旅游的還是要繼續搞好旅游,只是說不能繼續在門票經濟、觀光旅游里面打轉,要科學延伸旅游產業鏈,以旅游為主線帶動健康養生、會議會展、民俗工藝品、現代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一個特色小鎮就3個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個平方公里,1500畝地,還要一邊搞生產制造研發金融,一邊建旅游設施迎來送往,這樣的做法不符合產業升級的基本規律,最后可能是優勢資源過分分散,兩頭不討好。
二、產業特色小鎮建設的三條路徑
1.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
傳統產業集聚園區主要進行生產上的分工協作,開發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由政府征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引入產業,存在規劃設計粗放,缺乏系統的功能分區等問題,特別是生活配套和生態空間嚴重缺乏,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再往上升級就很困難,人才都不愿意來。而特色小鎮是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臺,不僅具備產業園區的集聚生產功能,并且強調生活空間、生態環境一體協調。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人居需求,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傳統產業園區應該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機會,對園區產業進行梳理,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亂、不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有的園區如果比較大,可以劃出來一塊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間來,仿照現在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園區生態予以重建,對園區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實現從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的轉變。
2.從重點鎮到特色小鎮
以前很多地方都會把鄉鎮劃分為重點鎮和非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都負有產業發展的職能,非重點鎮就主要定位為為農村地區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最多搞點休閑旅游,不負有其他產業發展職能。非重點鎮一般經濟發展條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會選擇做旅游類特色小鎮。而重點鎮則位于交通區位比較好的地方,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這些重點鎮,就應該抓住特色小鎮的建設機遇,大力發展成為產業特色小鎮。
鎮這一級的產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籌規劃,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有些地方還非常強大,特別是在廣東浙江一帶,那些專業鎮的產業競爭力都是世界級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則往往問題突出。由于大部分產業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產業工人,對生活條件并不講究,老板發了財也去大城市買房子。這樣的狀況對產業升級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中國八九十年代曾經興起過一波鄉鎮企業的浪潮,后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撥鄉鎮企業也就大部分倒閉、小部分進城,能夠在小城鎮發展好的很少很少。這些專業鎮要防止重蹈覆轍,學習發達國家,認真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就業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步。這方面,我前面介紹的硅谷的那些小鎮、英國的Sinfin、德國的奧迪小鎮等,其發展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
3.從城市綜合體到特色小鎮
城市中綜合體跟產業園和重點相反,不缺生活配套,關鍵是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城市邊緣地區的城市綜合體建設,陷入了“臥城”的發展陷阱,就業都在中心城區,白天見不到人。
特色小鎮并不一定要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它的開發理念是生產、生態、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塊地區,把三生空間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鎮。城市中心區因為缺乏生態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設,還有就是發達的公交體系可以讓生產和生活空間距離超過3公里的范圍,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鎮,并不是說特色小鎮必須建在遠離城市的鎮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