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玲+李拴曹+鄔勃
摘 要: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主要的飼料、工業(yè)原料。玉米產量的高低、經濟效益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糧食安全及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該文闡述了解放以來我國玉米生產發(fā)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我國未來玉米生產發(fā)展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玉米;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9-0031-3
1 我國玉米生產現狀
1.1 我國玉米的種植區(qū)域 16世紀中葉,玉米從中美洲傳入我國,最初主要在內陸區(qū)種植,隨后漫延至全國各地。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栽培制度等,我國玉米產產區(qū)可以劃分為北方春播玉米區(qū)、黃淮平原春夏玉米區(qū)、西南丘陵山地區(qū)、南方丘陵玉米區(qū)、西北灌溉玉米區(qū)、青藏高原玉米區(qū)等6個種植區(qū)域。各區(qū)域年均種植面積占比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在我國,北方春播玉米區(qū)面積最大,約為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6%,其主要以東北三省、 內蒙古、寧夏為主,世界三大玉米黃金帶之一就坐落于此;黃淮平原春夏玉米區(qū)面積次之,約占32%;青藏高原玉米區(qū)面積最小,僅為1%。
1.2 我國玉米育種工作發(fā)展情況
1.2.1 我國雜交玉米種培育歷程 玉米是我國最早利用雜種優(yōu)勢的作物,20世紀2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玉米雜交育種,30年代育成第一批玉米雙交種,但由于受政治動蕩等環(huán)境影響,所育良種無法繁殖、推廣,生產上仍以農家品種為主。解放后,我國雜交玉米育種工作有了重新發(fā)展的機會,50年代末,成功培育出雙交種“新雙1號”、“雙躍3號”、“農大4號”;6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高產單交“新單1號”育種成功,曾種遍南北11省,累計播種0.11億hm2,增產25億kg;20世紀80年代,選育出了自330等一批骨干自交系,組配出“丹玉6號”、“丹玉13號”、“掖單13號”等優(yōu)良雜交種。90年代,掖單號玉米以其緊湊的株型、耐肥、耐密的特性傾倒了無數育種家,連續(xù)8年播種面積全國第一。20世紀末,中國農業(yè)大學育成的“農大108”,以其高產、優(yōu)質、多抗性和適應性廣的絕對優(yōu)勢,迅速在全國近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全面推廣。本世紀以來,經我國玉米育種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先后培育出許多高產優(yōu)質玉米新品種,促進了玉米產業(yè)的發(fā)展。目前,我國玉米雜交種的普及率達95%左右,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
1.2.2 我國玉米雜交種審定情況 1972—2013年,我國審定的玉米品種共6291個,其中,國審品種503個。2014—2016這三年國審玉米品種92個。審定品種共使用了8754個親本自交系,其中19.4%的自交系存在重復使用。品種平均使用年限為13.3年,29.2%的審定品種申請了植物新品種權,15.1%獲得了授權。
1.3 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 解放60多年來,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雖有一定的階段徘徊,但從總體看,玉米播種面積呈上升態(tài)勢,見圖2。
從圖2可知,1949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為1291.5萬hm2,約占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1%,是水稻種植面積的1/2,處于全國糧食作物第三位,見圖3。之后,玉米種植進入波動階段。1962年,玉米播種面積跌至歷史谷底,僅為1281.7萬hm2,較1949年降低16.5%。次后,玉米種植呈現穩(wěn)步增長態(tài)勢。1997年夏,由于干旱嚴重,夏玉米無法正常播種出苗,玉米種植面積略有降低。21世紀以來,我國玉米種植步入快速增長期,2002年玉米種植達到2463.4萬hm2,首次超越小麥;2007年玉米播種面積2947.8萬hm2,再次超過水稻,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2015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達到峰值,為3813.3萬hm2,占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41%,較1949年增加20%(見圖4)。2016年,為了緩解玉米庫存壓力,我國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項目,玉米播種面積13年來首次下滑,為3676萬hm2,較2015年減少137.3萬hm2,降低3.6%。2017年,農業(yè)部將加快構建“鐮刀彎”地區(qū)現代農業(yè)產業(yè)體系,預計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將繼續(xù)調減67萬hm2以上,并且至2020年累計下滑種植面積333萬hm2。
1.4 我國玉米總產快速增長 1949年,我國玉米總產1242萬t,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1%。其后,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以及玉米各項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玉米總產逐年遞增。1996年,我國玉米總產達12747.1萬t,首次超過小麥;1997年大旱,玉米種植面積、單產均有下降,總產只有10430.9萬t,同比降低18.2%;1998年玉米產量達到13295.4萬t,同比增長27.5%。2003年由于玉米播種面積減少,玉米總產略有降低。此后13年間,玉米總產一路飆升,2015年總產達22900萬t,較1949年增長18倍,見圖5。
1.5 我國玉米單產持續(xù)提高 1949年,我國玉米平均單產僅為961.5kg/hm2。其后,隨著玉米雜交種、化肥、農藥、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等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不斷應用,玉米單產呈持續(xù)上漲態(tài)勢。1965年玉米單產突破1500kg/hm2,1980年突破3000kg/hm2,1990年突破4500kg/hm2,2015年突破6000kg/hm2,較1949年增加5043.6kg/hm2,增長6.2倍,見圖6。
2 我國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解放后,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總產、單產均呈現增長趨勢,但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單產水平低 1949年以來,隨著玉米各項高產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玉米單產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2016年玉米單產水平達到峰值,為6006kg/hm2,較世界平均5649kg/hm2增加357kg/hm2,增幅6.3%。但和世界玉米先進單產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目前,我國玉米單產水平排在世界第14位,比世界玉米單產水平第一位的西班牙低3911kg/hm2,也僅為排在第二位的美國的60.6%,見圖7。endprint
2.2 經濟效益不高 我國地大物博,溝壑縱橫,玉米種植區(qū)域廣,土壤肥力差,機械化水平低,農戶種植通常以高化肥投入來提高玉米產量,因而玉米種植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低。同時,我國玉米加工業(yè)規(guī)模化和產業(yè)化程度不高,玉米多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加上企業(yè)工藝設備落后,加工能力弱,轉化增值能力較低。
2.3 種質質量不高 解放后,雖然我國加大了玉米雜交種的繁育推廣力度,但由于玉米育種企業(yè)較多,生產繁育環(huán)節(jié)也有《種子法》可依,但由于各種原因,私繁濫繁現象時有發(fā)生,導致雜交種子純度、凈度不高,嚴重降低了玉米雜交種的質量。同時,由于當前市場銷售的玉米雜交品種繁多,農民用種選種困難,增加了玉米生產上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2.4 肥料施用不合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當前,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以“603861”人員為主,由于缺乏勞力,加之農家肥短缺、鉀肥價格偏高,廣大農戶大多采取不施有機肥和鉀肥、少施磷肥、重施氮肥的施肥方式進行農業(yè)生產,導致氮肥施用過量,磷鉀施用不足,氮、磷、鉀肥配比失調,同時,由于施肥隨意,施肥時間與作物需肥時期不同步、施肥方法不合理等原因,導致肥料施用不合理。
2.5 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低 近年來,隨著《農業(yè)機械化促進法》的公布施行以及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廣大農民購置使用玉米生產機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玉米生產機械化作業(yè)服務組織迅速也發(fā)展和壯大起來,農機服務能力快速增強,在東北平原等一些玉米連片耕作區(qū),玉米耕整地、種植和田間管理等環(huán)節(jié)機械化作業(yè)問題基本解決,機播水平達58.7%。但從全國情況看,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40%,遠遠低于美國、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農業(yè)現代化水平。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全面進入機械化、自動化、社會化的階段,實現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干燥等全過程的機械化。
3 我國玉米生產發(fā)展的對策
3.1 提高耕地質量,推行玉米去庫存制度 耕地質量是影響玉米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是應認真貫徹《國土資源部關于補足耕地數量與提升耕地質量相結合落實占補平衡的指導意見》,實行嚴格的農田保護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耕地問責制度,加快全國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進程,對耕地實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確保耕地質量穩(wěn)定不減;二是優(yōu)化耕地利用結構,改進耕作方式,增加作物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積極實施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等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產田改造,促使土壤質量提升。四是積極實施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推行玉米去庫存制度,逐步降低玉米庫存壓力。
3.2 開展技術集成,提高玉米單產 玉米單產水平提高,是促進玉米總產增加的的重要途徑。因此,工作中,一是嚴格育種管理,加快育種技術創(chuàng)新,積極培育和改良高產優(yōu)質玉米新品種,做好玉米新品種更新換代,二是加強玉米種業(yè)管理,規(guī)范玉米種業(yè)企業(yè)行為和玉米種子生產技術的規(guī)程,嚴把玉米種子質量關;三是開展玉米新品種試驗研究,積極探索出適合不同區(qū)域、不同時期、不同種植方式的高產玉米新品種;四是做好優(yōu)良品種、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組裝集成,為玉米高產尋找出最優(yōu)技術組合,以充分發(fā)揮技術的增產優(yōu)勢,挖掘技術的增產潛力。五是做好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宣傳培訓,提高技術的覆蓋范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玉米單產水平。
3.3 加快農機研發(fā),推進玉米機械化進程 據調查,機械化播種每hm2可以省種45kg左右,每hm2增產15%~20%,機收可減少損失3%~5%。因此,加快玉米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所需機械的研發(fā),探索開發(fā)出適合不同生產時期、不同生產環(huán)境、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模式的農用機械,加快玉米生產機械化進程,這樣不僅有利于改變玉米傳統生產方式,降低農民生產強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同時,實行機械化作業(yè),可以促進玉米各項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實現農技農藝整合,促進玉米生產效益提高。
參考文獻
[1]新中國農業(yè)60年統計資料[J].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9.
[2]薛吉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講義[M].陜西省農業(yè)廳科技教育處,2011:198-208.
[3]孫本喆,郭新平,曾蘇明,等.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玉米科學,2003(增刊):32-33.
[4]翁凌云.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及發(fā)展對策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0,1.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