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楊冪在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拿到了最佳女主角獎,消息傳來粉絲們很振奮。也有潑冷水者撰文認為,“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是個野雞獎,楊冪的演技并無任何‘質的飛躍。”李揚導演在微博上分享了這篇文章后,不少楊冪的粉絲非常不滿,圍攻了李揚,李揚不得不另外發聲明,稱自己只是轉發,“難道轉發也是罪過嗎?”
“轉發即認同”是微博上默認的規則,因為客觀上看,轉發行為的確為一些信息或觀點的傳播起到了助推作用。雖然隨著社交媒體走向復雜化,轉發也時常帶有“求證”“留觀”的意圖,但早期形成的慣性,依然會讓大家覺得,“不說話但轉發,也是表達觀點的一種方式?!痹跅顑绶劢z看來,李揚即便只是轉發,但也約等于是直接批評楊冪了。
李揚導演其實沒必要用“息事寧人”的態度來平息粉絲們的炮火,尤其是對一些蜂擁而來為他普及“國際電影節”常識的粉絲不必客氣。作為一名拍攝過《盲井》《盲山》等電影,獲得過柏林銀熊獎、臺灣金馬獎等獎項的導演,他以業內人士身份對一個獎項或一名演員發表評價,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更為難得的是,在娛樂業普遍“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圈子化狀況下,還有人愿意對這個行業發出批評聲音,更是值得尊重的。
當然,粉絲們不會這么看。粉絲們在社交媒體上蜂擁來去,遇到表揚偶像的,就紛紛點贊獻花,集體唱“好人一生平安”,遇到哪怕對偶像頗有微詞的,就會群起而攻之,“你知道TA有多努力嗎”。不少曾在微博上批評明星的人,因為不堪粉絲的騷擾而噤聲。像李揚導演這樣,僅僅是因為一次轉發,就招惹這么多人來“講理”,恐怕下次為了避免麻煩,他也會像其他人那樣選擇“沉默是金”了。
多年的戰斗經驗,已經使粉絲群體形成了自認為水潑不進的一套邏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國足踢不好球找到的借口類似,水澆多了草皮太軟,水澆少了草皮太硬,主場輸了是主場壓力太大,客場輸了是長途跋涉身體勞累……粉絲對于偶像演不好戲,也無非是這兒不行、那兒不對,總之就是對偶像本身存在的一些缺憾避而不談。偶爾有理性一些的粉絲覺得偶像演技確實有問題,但也僅限于此,他們會迅速把矛盾對準批評者,認為批評者不寬容、不給偶像成長空間,恰恰忽略了,鼓勵可以幫助明星成長,批評同樣也可以。只愿意生活在甜言蜜語式輿論環境中的明星,那是自欺欺人。
也不見得明星、偶像對批評都是拒絕的,他們或會了解當頭棒喝、良言苦口的價值,或會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去應對輿論,也有不少明星、偶像曾公開表示過對批評的感謝。但到了狂熱的粉絲那里,為何就經受不住對偶像的一點點責怪?近十來年,娛樂產業化以及眼球經濟盛行,使得一些商業機構把給粉絲洗腦當成主要盈利方式之一,點燃了這野火燎原式的“腦殘粉”熱潮。
在粉絲“護主”的背后,盤旋著巨大的商業利益,為此一些經紀團隊不惜動用大量水軍和僵尸粉,來為明星偶像制造光環、剿滅批評聲音,可惜的是,粉絲們并不了解這些幕后,心甘情愿成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跟隨者。
高段位的明星,必然擁有高質量的粉絲。粉絲捍衛明星的最好方式,是在扮演好愛護者這個角色的同時,對偶像的真問題也有建議與批評,對待來自業內的不同聲音,有一定的理解與消化能力,先把自己變身為優秀的粉絲,然后再去督促偶像通過出演好作品變為真正的優質偶像。當偶像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真正讓人心服口服的獎項時,相信連批評者都會與你們一起擊掌相慶。
所以,當下楊冪粉絲最需要做的,不是繼續對李揚導演的微博進行沖鋒陷陣,而是為自己對李揚導演的騷擾說一聲抱歉。如果能順便感謝一下那些質疑與批評,那更令人欣慰。
來源:《深圳商報》(2017年5月12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