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馬峰+張鵬云
花香蝶自來,茶香人自品。江南的九月,秋高氣爽、氣候宜人,空氣中飄來陣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記者在位于江蘇鎮江丹徒區十里長山的“萬畝茶園”看到,藍天白云下,一片片郁郁蔥蔥、綠意盎然,青山連著青山,延綿起伏,如同江南的女子一般俊俏秀麗,采茶的婦人們在山間茶園歡聲笑語,時不時哼著采茶曲,嫻熟地忙碌著,“今年我們的秋茶已經陸續上市了,秋茶特別香,最近來我們這買茶葉體驗采摘游玩的游客也開始多了起來。顧客就是上帝,給我們帶來了財富,我的名字叫秋香,所以我們要把秋天最香的茶葉給他們品嘗。”王秋香一邊忙活著一邊打趣地與記者聊起他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這里的風景真的太美了,是天然的植物氧吧,退休后和老伴在丹徒區買了房子養老,沒事我們就來茶園攝影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如今我倆身子骨越來越硬朗了。”來自上海的裘菊芳夫婦“長槍短炮”專注地拍攝著這眼前的美景。
丹徒區位于江蘇省西南部,南延茅山余脈,中為寧鎮山脈,崗巒起伏,地貌大致可分為低山丘陵、河流階地、丘間谷地和沖積平原四大類型,屬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近年來,丹徒區政府依托資源、因村制宜,引導全區88個村級組織大膽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不斷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高效精致農業蓬勃發展,生產過程有了高標準,高品質的農產品不斷推出,使農業生產走向品牌化、高端化、精致化。
強村富民,離不開產業帶動。在“集中建設型、異地發展型、資源利用型、合作經營型”4種模式的基礎上,該區創新舉措,截至今年6月底,丹徒區共確定各類幫扶產業項目136個,投資總額3.3億元左右,其中增收項目73個,全部建成后可帶動村集體每年增收近1500萬元。
以上黨鎮為例,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質肥沃,特別適合農業種植。近年來,上黨鎮堅持“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為指導,打造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結合自身地理優勢,打造出“南園北茶”的精致農業生產格局,即南片有千畝黃桃基地、千畝海棠園、藥材園種植區,北片有“萬畝茶園”種植區,形成了花園飄香、果園豐收、茶園遍綠的一個個各有特色的生態農業種植區。上黨鎮的敖毅村在確立生態強村富民之路后,建成以黃桃為特色,集生產、經營、銷售于一體的黃桃基地。目前,已形成年產黃桃1500多噸,畝均產值萬元,總產值1000多萬元的黃桃特色產業。同時,該村借助黃桃種植,延伸產業鏈,每年舉辦桃花節和黃桃節,大力發展節慶旅游,以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進而加快“富民強村”的進程。該鎮敖毅村尚香黃桃和墅山村長山劍毫更是獲得全區僅有的兩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榮譽稱號。
“以前我們夫妻兩人一直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雖然一年也能有幾萬元的收入,但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現在村里做起了‘精致農業,還專門為我們請技術指導,幫我們銷售,一年下來在家門口種植瓜果蔬菜就能有10多萬的收入,生活越來越幸福。”劉國錦夫婦高興地說。
上黨鎮黨委書記江學軍告訴記者,該鎮地處茅山老區,工業經濟發展相對薄弱,以前農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但隨著當地生態農業的發展,讓他們看到了在家門口發家致富的機會。鄉愁留住了,家庭收入也提高了,現在回鄉創業的農民也逐漸多了起來。
為了讓產品更安全放心,真正做到產品“精致”,丹徒區相繼成立了春沁、108等一批抱團致富的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種植品種也擴大到烏牛早、龍井43、龍井長葉等七八個品種。茶葉品牌先后在國家、省、市茶葉評比中獲得殊榮,做到對每一片茶葉全程跟蹤服務,不施一滴農藥,加工工藝等都有嚴格規定,如今這里的茶葉,成為長三角一帶深受歡迎和青睞的品牌。
“精致農業,綠了大地、鼓了口袋。過去我們只管各家,自種自銷,對于噴灑多少農藥、環境保護等等,說實話心里根本沒數,銷路也相當難。現在自從丹徒區政府成立了合作社,統一茶園規劃、茶葉品牌、生產管理,茶葉越來越好賣,環境也越來越美,來觀光游玩的人也多了起來,賣賣茶葉,搞搞農家樂,日子越來越好了。”春沁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馬青松一臉喜悅地告訴記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配合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打造四季有景致,四季有特產,丹徒區先后下了“洪荒之力”關停了一大批對環境,對土壤、對水源有污染的企業,多措并舉,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景更美,有了家門口的“金山銀山”,農民們腰包自然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