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宏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趨勢、著眼國內國防軍隊與經濟社會建設發展需求,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是指引現階段和今后一個時期內軍民融合工作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準則。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軍民融合,全國上下大力推進軍民融合,軍民融合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研究和發展的熱點。
隨著熱點的升溫,參與者增多、要素增多、項目增多,軍民融合層次也逐漸拉開,軍民融合項目良莠不齊。所以,我們有必要再次梳理把握軍民融合要點。深入理解軍民融合意義、準確把握軍民融合重點,對指導軍民融合活動的開展、提高融合質量效益,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歷史經驗看,軍民融合發展是保證我黨、我軍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軍民融合發展始終是黨中央、中央軍委一貫的指導方針,是確保革命勝利和改革成功的法寶,是切合國防軍隊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興國強軍之策。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制造業發達國家,都采用了軍用和民用高度一體化的裝備研發生產制造保障模式。
從發展現狀看,全球制造業正進入工業4.0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應用快速發展,軍民融合發展在經歷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之后,即將邁入智能化時代,必然需要建立在軍民深度融合的基礎之上。一方面軍隊武器裝備建設技術復雜程度提高,生產制造和后勤保障難度增大,單純依靠軍隊自身保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有必要進一步立足社會體系和民用工業基礎,充分利用和集成全社會的先進技術和制造業優勢,開放民參軍渠道,提高武器裝備建造效能。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創新和發展戰略離不開軍民兩用技術的引領和驅動。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進入中高速、中高端運行的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任務重,需要充分發揮軍工優勢,大力促進軍用技術和產品轉向民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統計,2011—2014年,全國國防科技工業民品年均增長13.1%,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增長水平。
由此可見,軍民融合發展既是成功之鑒,又是趨勢所向,更是現實之需。
融合的重點和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指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這一指示,為軍民融合發展明確了重點和方向,指出了軍民融合的核心是脫虛向實,打造軍民融合硬實力。
科技創新軍民協同。推進科技創新軍民協調,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是推動創新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近期,科技部、軍委科技委聯合發布了《“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部署了7方面16項重點任務,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形成軍民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推進科技創新軍民協同,一方面要加大國家和國防重點科技創新力度,推動航天、航空、深海探測、生物技術、網絡信息、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等高端領域、重大專項的科技協同創新。另一方面要發揮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布局“專精特新”技術研發。專業化、精細化是工業4.0的主要特征之一,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培養一批專業領域、細分行業的翹楚。這些企業技術專注、產品專一,創新層級高、更新換代快、競爭實力強,在關鍵零部件和先進元器件的進口替代、國內首創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些產品甚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是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技術成果軍民轉化。推進技術成果的軍轉民和民參軍,發揮最大效用,把“紙”變成“錢”,變成生產力,是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增強經濟實力的重要環節。據報道,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國際專利申請數比肩美日。2016年,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100萬件,是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但是,不少專利鎖在柜子里,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并未切實創造經濟效益。其實,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國內科技水平已經達到新的高度,很多專利技術完全達到國際水平,甚至領先。由于長期以來形成“國產不如進口”的觀念,一些好的技術并沒有得到好的應用。同時,由于運營機制方面的原因,管理人員怕承擔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風險,存在“不敢用”“不愿意用”的現象。越是得不到應用,越是不能形成“創新—應用—改進—再創新”的良好循環體系,帶來極大的智力和資源浪費,也打擊了創新積極性,造成創新不循環。國防科技成果和專利的應用,目前還存在一些門檻,民參軍和軍轉民渠道不暢通,轉化難度更大。所以,要打破陳舊的觀念,一方面要構建暢通的技術成果軍民兩用轉化渠道,發揮國防科技高端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勵應用,建立國防科技的首臺套、首批次獎勵等合理的激勵和補償機制,推動國內技術成果應用,逐步提升武器裝備國產化和自主可控水平,這也是提高武器裝備安全和國防安全、提升防御能力的重要手段。
工業基礎軍民共建。國防科技工業是最早實施軍民融合發展的領域之一,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和國民工業的融合,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之前,武器裝備生產建設相對獨立,投入大,配套全,但由于體系封閉,國防科技工業基礎設施和利用率不高,生產效能沒有完全發揮,并且一些裝備的型號規格不通用,給維修保障、更新換代帶來了較大困難,不利于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提升工業和制造業軍民通用化水平,促進共建共用,甚至共線生產,是全要素融合重要體現,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一方面,依托現有工業基礎,進行軍民通用化改進,合理加以利用,推動設施設備共享共用,提高生產率。另一方面,新建項目要合理布局新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基礎,增加軍民兩用功能。目前,科創中心建設、“中國智造2025”等國家戰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應用,都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是籌劃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要積極融入國家重大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中,提前布局,同步建設,提升軍民融合制造智能化水平、提高軍民融合產業質量效益,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武器裝備同步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