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第十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為由拒絕民事糾紛的受理或者裁判。”這是在私法領域用否定式的語言規范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糾紛時的禁止拒絕事由,開啟了法定模式的作用,條文鮮明的規定了對司法機關利用法律空子不作為的禁止,對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通過對人民法院不作為的危害性和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的成因介紹,進而提出對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的矯正對策,并呼吁出臺相應的對司法“不作為”的制裁策略,最終使人民群眾的權益有所保障。
關鍵詞:司法;不作為;制裁
一、人民法院不作為的危害性
民事主體想要尋求法律上的救濟,離不開訴訟行為,民事主體的訴訟權利也只有通過
訴訟行為才能加以實現。人民法院以沒有法律依據為由拒絕受理民事糾紛,不接受委托,直接把受理排除在“司法”之外,是對民事主體訴訟權利的侵犯,雖然從表面上看不受理或者不判決只是針對個別案件,但是對個案的不公會引發其他的嚴重后果,使人們更樂于尋求其他的救濟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會動搖社會公眾對司法制度、司法救濟的信任,迫使民眾企圖尋找公平與正義于草莽之間,從而引發其他社會不安定因素,導致社會動蕩。
那么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在民法領域人民法院的不作為是指什么。民事訴訟是指原被告兩造之間平等對抗,法院居中裁判。訴訟行為按照主體的不同,可分為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和人民法院的訴訟行為。按照訴訟行為的表現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行為,本文所指的人民法院的“不作為”是以消極的方式不履行或規避法定訴訟義務的行為。從司法實踐來看,人民法院的“不作為”現象貫穿立案階段、審理階段和執行階段。
雖然在當今司法現實中常常見到不偵查、不起訴、不受理、不審判、不執行的鮮活案例,但司法不作為現象,并非只是當今中國才有的現象,在國外,此種現象早就存在,而且也就早有法律規定了司法不作為行為的制裁。早在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4條明文規定“審判員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受理者,得依拒絕審判罪追訴之”,對拒絕受理案件的司法不作為行為,通過制裁性最強的刑事法律進行調整,印證司法不作為的社會危害巨大。 民事就司法權而言,雖然司法的作為未必就一定帶來公正,但司法的不作為卻徹底剝奪了獲得公正的機會。因為司法不作為是“司法瀆職的滅跡者,公民權利的活埋者”。法治、文明社會的維系、穩定、進步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都需要通過社會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與有效運行來加以保障。立法、行政、司法等等,缺一不可。“無為而治”只能是一個幼稚的童話,摒棄權力,解散政府的無政府主義夢想也早在歷史實踐中破產,公共權力,包括司法權在內,不僅應當在法制的旗幟下有所作為,而且應當有效作為。
二、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的成因
1.立法體系不完善
我國屬于社會主義法系國家(不包括香港和臺灣),拋開立法的意識形態,就立法的形式而言,與大陸法系國家極為相似。而早在1804年法國民法典就已經誕生了,但200年后的今天我國民法典才開始起草,并且很多法律制度朝令夕改,非常不穩定,例如,我國的憲法在新中國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并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訂。一部最應該穩定的法律卻沒有穩定性,根本大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相比之下,英國的大憲章是在1215年制定的,800年之后仍然在沿用。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法治進程還處于嬰兒期階段,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完善我們的立法體系和立法程序以及立法制度。
2.審判人員水平低
我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國家,封建專制傳統根深蒂固。盡管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但全民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提高非短期可以奏效。人民法院內部司法人員本身素質和業務水平低下,尤其在復轉軍人充斥期間,很多沒有法律職業水平的人占據著重要的決策者地位,司法腐敗、司法專橫、司法不當現象屢見不鮮,而真正的法學專業畢業生被體制性的浪費與埋沒不能躋身其中,這些決策者缺乏法律知識,缺乏司法判斷力,更加敢于受利益驅動,違背司法道德。
3.司法程序有漏洞
翻開幾大訴訟法或司法解釋,往往隨處可見訴訟當事人的種種要求及法律責任,但對于
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的要求及法律責任卻輕描淡寫,權力凌駕于權力之上,沒有實質性制裁規定的條文終成一紙空文,難有實效。我們目睹司法現實當中立案、起訴、受理、審判、執行方面的種種不作為事例,鮮有因司法不作為而受追究的條文。
4.地方保護主義盛行
地方保護主義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種種危害自不必細說。具體表現為:對外地民事主體起訴的案件不及時立案,對外地法院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刁難,對外地當事人勝訴的判決不予執行或消極抵抗等。
三、人民法院不作為的防范對策
1.完善立法體系
在現代法治社會當中,司法救濟是保障公平與正義最后的救濟手段,在解決糾紛、
化解矛盾、恢復秩序、保障人權、穩定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方面,司法處于“平衡器”的特殊位置2。人民法院不進行立案,不判決,從根本上堵死了當事人訴訟的權利,遏制了司法的功能,使得司法的存在缺乏積極意義,甚至會激化社會矛盾,加重民怨,最終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法是一種社會規范,同時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受其他的社會規范的制約,在諸多的社會規范當中法的調整范圍是最小,限度是最低的,這與法的自身的局限性有很大的關系,法具有先天的滯后性。但是我們應該通過一些立法來緩解法的滯后性。我們不禁要進行預測性的立法,而且在私法領域還要進行一些開放性的立法。例如《民法總則建議稿》第十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依成文法無規定為由拒絕受理和裁判案件。那么人民法院立案以后,根據什么來判決糾紛呢?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在無成文法可循的情況下,那些長久的習慣常常被當作法和法律來遵守。”事實上,從人類學、法史的視角考察,習慣法是法律最早淵源形式,它先于國家的存在而存在,在原始社會習慣占據社會管理的全部,隨著制定法的發展,習慣法地位才有所下降。我國雖然沒有禁止習慣法的適用,但是對習慣法的適用是非常有限的。我個人認為,在民事的立法和司法方面習慣法應該受到尊重。因為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的問題,無法從現行法中找到相應的規定,民事習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彌補了國家強制法調控的不足,成為一種有效的彌補手段和協同方式。此時習慣法就要登上司法的判決領域。當然我們在適用習慣法之時不能夠違背公序良俗,不能夠違背誠實信用等民法的基本原則。endprint
2.建立一支專業的法官隊伍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在私法領域掌握著老百姓的錢和物,在公法領域掌握著生殺大權,這樣的至高權利,應該更注意法官個人的水平的提升,從法律知識的掌握上、運用上都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法律人才,法律精英,并且應該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嘗試判斷能力。當然我們也應該提倡高薪養廉的制度,使這些法官衣食無憂的進行裁判。這樣裁判的天平才不會因為貪腐、水平不足等問題而偏失。
3.完善司法程序和監督機制
如前所述,人民法院不作為有很多因素,同時我們應該明確法律的適用過程必須是嚴謹的,無論是在實體法的制定上還是在程序法的實施上,都應有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懸掛在我們的頭頂。我們不僅在立法上要約束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而且在懲罰上也要體現相應的制裁措施,沒有實質性制裁規定的條文往往終成一紙空文,很難有實效。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國家在立法監督方面,僅規定了檢察院的監督建議。但關于人民檢察院具體的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不夠明確,所以監督還不能夠完全落實到實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完善人民監督、新聞監督、律師監督等等,使法真正的為人所用。
四、結語
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期,說到底法律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在經濟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滯后的法律已經不能再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投入,使司法脫離行政的束縛,保障司法真正的獨立,從而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法治中國偉大目標的盡早實現。
參考文獻:
[1]鐘雪梅,我國的司法不作為初探,《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2]陳群輝,劉太平,人民法院不作為原因及對策——從一起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談起,《長江大學學報》,2008年12月15日.
[3]高軍,論習慣法及其適用,《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20期.
[4]吳澤艾,法律的社會性:簡論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的習慣法,《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
[5]高其才,作為當代中國正式法的淵源的習慣法,《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6]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探微,載《問題探討》,1996年第3期。
作者簡介:呂丹,1980,吉林長春人,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