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34-01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知數學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目標,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會在具體情境中,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對具體問題做出有條理的分析,理清思路,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體驗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掌握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才能達到解題的最優化,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研究"問題解決"的相關策略,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再發現","再創造" 。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精神。
1.積極探索與理清思路才能弄清問題
對于小學生來說,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個難點,也是學生比較難學的內容,面對一道道千變萬化的數學題,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引導學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打開解題思路呢?我借用"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數學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解題的思路,逐層探索,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方法。
例如,二年級下冊有這樣一個題目:大猴子摘了5筐桃子,每筐15個,小猴子摘了8個桃。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教材著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初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創設了充滿童話氣息的情境。
因此,在教學時,我用課件出示教材中的場景圖,讓學生找找有關大猴和小猴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根據場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隨后教師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學生篩選出用兩步計算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總結出來可以提出這兩個問題:①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②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隨后,我放手讓學生探索并交流后,重點讓學生說清楚是怎樣確定"先算什么"的,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引導學生從條件入手,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這就是一個有序探索,理清思路的過程。
作為教師就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分步解答的過程。有了上訴第1題作為基礎,第2題就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并和同桌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對這兩小題進行比較,說出異同點,從而總結出要解決這兩個小題都要先算數大猴子摘了多少個桃。然后算出兩只猴子摘了多少個桃。
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一個理清思路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融會貫通數學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縝密、深刻、靈活的思維品質。
2.拓展思路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面對同一道數學題,部分學生僅僅滿足于一解,甚至一籌莫展,出現解題思路的僵化現象;相反,有些學生卻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地展開條件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發現眾多的新信息,使解題思路呈現活躍狀態,進而獲得多解和優解,使學生思維更加深刻、更加敏捷、更加靈活。
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解常規題,也要讓學生解逆向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既要發展學生的定向思維,又要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葉瀾教授曾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的解決問題時,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思考和解決。像甲乙丙三人打車共42元,甲坐了全程的3分之一,乙坐了全程的3分之2,丙坐完了全程。甲乙丙各花了多少錢。學生經過分析有的先求出每份數,再分別算出他們各花了多少錢。有的學生按比例分配,還有的把42元平均分成2份。甲乙占2分之一,丙一個人占2分之一等,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分析,最后都算出甲乙丙各分攤多少錢。
解答應用題是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學生解答應用題時,不僅需要熟悉題目的類型,而且要善于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找出聯結條件和問題的關系鏈條,列出算式,進行運算,得到最終的結果。面對各種數學題,我都是先讓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引導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提倡用多種方法解答。小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長期不斷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