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晨
國家級西咸新區建設伊始,陜西省委、省政府摒棄傳統城市“攤大餅”發展模式,堅持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現代田園城市,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核心理念,組團開發建設五個相對獨立的核心板塊,30-50平方公里不等,可容納30-50萬人,圍繞核心板塊布局若干優美小鎮,同時保留部分自然村莊,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城鄉之間,從而形成一個由城市核心板塊(組團)—優美城鎮(鎮)—自然村落(村)組成的市鎮體系。五年來,新區圍繞構建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的市鎮體系,堅守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整治環境,錯位布局產業,建設優美小鎮,先進的開發建設理念正在變為現實,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新區部分交通路網建成通車,一批企業入園落地開工,五個組團的核心板塊建設正在抓緊進行,城市的局部面貌初顯,各具特色的優美小鎮和以都市農業為襯托田園風光交相輝映,逐步形成了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的市鎮體系。
一、核心板塊支撐
現代田園城市主張城市緊湊發展,兼具城市與鄉村優美,接近自然。西咸新區構建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的市鎮體系,核心板塊區域相對獨立,有效解決遠離自然、城鄉割裂加重、社會化管理不適應等諸多“城市病”,同時承載高度復合的城市功能。
組團是城市功能的高度集聚區,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產業集聚、牽引新區經濟發展的“核”,也是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服務,具有高密度城市文明的“核”:限定核心板塊規模,基于未來資源環境承載力,結合城市布局結構、軸線、組團及生態要求,西咸新區確定了“5+2”的核心板塊,規模10-18平方公里不等,可容納10-18萬人,形成多個中心、整體化運作的點狀市鎮體系,城市各種職能良性運轉;限定城市邊界,按照地形、自然生態、環境容量等因素,在板塊之間以農田或生態綠楔隔離,劃定清晰的城市邊界,引導核心板塊緊湊發展,保持核心板塊之間開敞空間、農業用地以及環境敏感區,防止城市建成區的低效率蔓延;明確核心板塊產業和業態,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從資源環境、區位特點和解決就業出發,發展不同產業聚集區。集中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等要素,在核心板塊綜合協調好第一、二、三產業的空間布局以及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空間布局,引導工業向城鎮、園區集中,促進企業集聚發展,形成各具優勢的產業集群;在較合理的區域范圍配套城市功能。核心板塊中布局的產業既是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聚集了人口、實現了就業,真正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新區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空港新城以臨空產業為基礎,形成“國際化、人文化、生態化、智慧化”的第四代國際空港城市;灃東新城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研發及創業孵化、商業貿易等,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產業發展新高地。秦漢新城發展商務辦公、總部經濟、創意文化、醫療衛生等,建設文化之城、田園之城、健康之城;灃西新城依托灃西總部經濟園建設西部云谷、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等項目,打造信息產業高地;涇河新城建設地區性總部經濟集聚區、創意文化產業基地、城市公共配套服務中心等,核心板塊初步形成。
二、快捷交通連接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血脈,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先導工程。新區在交通設計中,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本,規劃了立體式交通網絡體系,合理布局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路網。主干道連接核心板塊,加速城市融入更大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次干道打通組團內部交通,有效減少城市擁堵。在板塊、園區、景區、居住區之間建設支路路網,形成閉環交通路網,加速城鄉資源流通。與此同時,為滿足不同人的需求,設計了快捷交通和慢行系統,快捷交通上發揮地鐵、輕軌、brt等組成的覆蓋全域的軌道交通網絡作用,為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田園城市提供便捷公共交通支撐。慢行系統上建設宜人舒適的自行車道、景觀步行道等慢行交通系統,實現主、次、支干道與快慢交通相結合的路網建設。為方便居民綠色出行,在道路建設中,對城市道路進行生態化設計和建設。
目前,區內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個等級規劃建設道路交通,由快速路和主干路共同形成“五橫五縱”骨架路網。截至2015年底,全區已有557公里的道路建成通車。其中,秦漢大道一期、灃涇大道涇河新城段、紅光大道、富裕路、自貿大道、三橋新街、石化大道、白馬河路等建成通車,后衛寨城市立交初步形成。
三、優美小鎮點綴
優美小鎮是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市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建設優美小鎮是在一個或幾個自然村的基礎上進行合并或改造,依托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民就地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改善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
優美小鎮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從規模、人口與位置來講,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一般在2萬人以內。優美小鎮大都點綴在田園之中,利用原有山川河流、大遺址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構建小鎮的綠色基底,自然分布在核心板塊的外圍,與快捷交通相連,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單元。二是各具特色。結合小鎮區位優勢、歷史文化、產業基礎、生態資源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模式。可以對釀酒、制茶、中藥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可以發展關中民俗、商貿旅游等第三產業,也可以聚焦生態環保、健康醫療、科技創新等戰略型新興產業。三是農民主體。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建設模式,在優美小鎮規劃設計中,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真正使小鎮規劃符合當地實際、滿足農民意愿;在優美小鎮建設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民以入股等形式參與建設,或在符合規劃的情況下對自住房進行改造;小鎮建成后,教育培訓農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回鎮創業、租賃商鋪等經營活動,積極參與優美小鎮經營管理,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四是生態宜居。以人為核心,堅持綠色發展,逐步改造農村落后的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嚴格保護山水格局、森林、生物、濕地等自然資源,讓小鎮回歸自然。同時,不斷完善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體系,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建設管理科學、環境優美、服務便捷的宜居小鎮。五是稟賦文化。挖掘和保護人文歷史記憶、具有地域特定內涵的文化元素,并對其進行提煉,融入小鎮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打造之中;突出古村古居、人文歷史、山水風光、特色飲食、地形地貌等文化標識,以及古樸渾厚的漢唐建筑風貌,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加大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彰顯當地文化歷史底蘊,建設有關中特色的小鎮,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時尚、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endprint
目前,沿渭河、涇河、灃河三條水系,初步建成涇河崇文重點鎮、盧卡風情小鎮、茯茶小鎮,空港太平小鎮、灃東灃濱小鎮、秦漢酒莊小鎮、灃西絲綢之路風情小鎮等積極推進。保留部分村落自然風貌,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建設秦漢劉家溝秦風民俗文化村、空港大石頭村等,讓城鎮化建設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四、都市農業襯托
在核心板塊之間布局若干都市農業區,形成田園城市的生態綠楔。發揮農業生態功能。都市農業既與國土整治、動植物保護、生態優化息息相關,同時又有保護自然、穩定生態、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功能,使生態與農業建設相生互動、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農業空間功能,在核心板塊周邊合理布局都市農業,使農業本身成為現代田園城市的組成部分,形成“大開”的空間布局,即水為脈、綠為基、路為廊的廣闊空間延伸,使都市農業為城市提供資源的同時,其綠色基底與城市核心板塊相互襯托,構建現代田園城市旖旎風光;發揮產業功能。城市資本下鄉,龍頭企業帶動,廣泛農戶參與,提高村集體組織化程度。同時,對農業進行改造,利用龍頭企業帶動和農民合作社、股份制公司等形式,打破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將城市資金引入農業,用文化、休閑旅游、科學技術、綠色有機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業成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業。并依托合作社、農莊等,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根據新區組團特點,發展觀光型、設施型、特色型和園林型都市農業。建設灃東農業博覽園,發展農業科技館、南方植物館、花卉館、都市體驗館以及外部園區,打造集種植業、特色農業、旅游農業等于一體的體現現代都市農業特色的農業綜合體。建設涇河秦龍現代生態智能創意農業園,采用先進的噴藥施肥無人飛機、采摘番茄機器人、植物生長LED燈、蔬菜翻滾生長等設施,實現農業生產工業化,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
西咸新區構建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的市鎮體系尚處于探索與實踐中,也遇到一些困惑與困難。顯而易見的是“攤大餅”式發展城市,土地邊際利用效率高,城市建設成本低,可以快速與原有城市的基礎設施相連,有效對接老城區公共服務,但也必然帶來生態環境惡化,空氣、水污染,交通擁堵等“攤大餅”弊病。相比較而言,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城市建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但從長遠來看,其優勢更是顯而易見的:限定城市發展邊界,實行核心區高密度開發,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產業集聚發展,大量提供就業機會,促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提高城市土地綜合承載能力,減少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人本理念。為此,西咸新區將堅定不移地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構建點狀布局、組團式發展的市鎮體系。
(作者單位:西咸新區管委會西咸研究院綜合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