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陳怡雪
人類經濟已經開始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變革。激勵和約束是保證人們按管理者意圖活動的最有效措施,國家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這個變革中更好地維持經濟活力也在于激勵和約束。在經濟社會中,激勵主要靠經濟本身,政府的主要功能還在于約束,即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來約束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為促進知識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一、第三次浪潮與知識經濟時代
1980年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名著《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定義了人類發展的三次浪潮,他明確地將人類從采擷狩獵生存進化為農耕時代的農業革命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次浪潮;將十八世紀以蒸汽機發明為代表的產業革命開創的工業時代比做人類社會的第二次浪潮;將20世紀中葉開始的巨大變革界定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在此后的《財富的革命》(2006)中,托夫勒明確地指出第三次浪潮就是信息革命催生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由知識構成,由人的智力活動所開發,經過目前的信息革命,人類終將從第二次浪潮開創的以工業文明為主的資本(工業)經濟時代逐步過渡為以智力活動為原創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資本,在現在和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取決于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科學技術(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將越來越鞏固。
在農業經濟時代,人類雖然有知識和科技,但知識和科技還相當貧乏,貧乏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比如80%及以上)從事農業用以解決人類的吃、穿等基本生存問題。而到了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吃、穿等人類生存問題僅需少量勞動力(比如20%及以下)就可解決,剩余大量的勞動力轉向工業用以解決人類的用、住、行等生活問題。而當前,隨著工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物質數量越見豐富,當人類只需要少量勞動力就足可以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工業和農業物質產品的時候,人們開始更關心物質的內涵和質量,把剩余大量勞動力(比如80%及以上)轉向以知識創造為中心的智力產業時,此時科學技術(知識)被歷史進一步推向了前臺,人類便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因為在當前只有科學技術(知識)才有能力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推動力,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加速度,實現人類的夢想。當然,知識經濟的基礎仍然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使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二、知識經濟
當前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雖然也離不開知識,但總的說來,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于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即以資本、物質為基礎;而當下以及未來的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簡單地依靠資本、物質已經難以推動經濟的繼續增長,此時經濟增長必將更多地取決于創新、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它以知識資產和創造知識的腦力勞動者為核心生產要素,是可以更好地占有、投入和配置智力資源,更有效率地生產(產生)、分配(傳播)和消費(使用)知識產品以促進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經濟模式 。
任何人認不清所處的時代特征,盲目樂觀,夜郎自大,都將被歷史車輪所遠遠拋棄,借助歷史洪流順勢而為將會事半功倍。目前,世界主流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并針對性的提出了其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如我國黨中央國務院上世紀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偉大論斷,本世紀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又如日本上世紀提出的科技立國,本世紀又提出的知識產權立國的國家戰略。還有美國一直是知識創新的最大贏家,至上世紀中葉開始,逐漸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引領其經濟發展,其結果是在當前世界二十七個關鍵性科學技術領域有二十四個領先于全球,這種戰略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國家利益??梢?,更好地把握知識經濟的脈搏,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更和諧、更順利。既然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的興起,那如何借助知識經濟浪潮為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多貢獻呢?
三、知識經濟發展歸根結底要靠知識產權保護
當前的工業經濟為人類帶來物質數量上的豐富;相對于知識經濟,工業經濟以規模、復制為主,但復制只能引起量的提升,只有創新才能帶來質的飛躍,知識經濟以創新為特質,所以人類社會的進一步質的飛躍還需要知識經濟來引發。人類經歷的三次浪潮,都是為革命性的創新所開創,而如何保證人類進步的活力,創新是必由之路,正如在1976年富有創新精神的喬布斯和沃茲發明的個人微型計算機以及1979年Seattle Computer公司創造性地開發出的操作系統CP/M-86(微軟公司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前身)帶來了計算機科技在人類社會的普及,1982年接受了TCP/IP協議的因特網創新與普及使人類在知識獲取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創新使人類進步,這也是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唯一的持續保證經濟活力的方法;所以保證持久的創新才能使人類永恒的進步。激勵和約束是保證人們的行為按管理者意圖進行的最有效措施,當前,國家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也應通過激勵和約束調節人類經濟行為保證持久的創新維持經濟的活力,即利用利益激勵創新者激流勇進,約束損害創新者利益的不法行為。
對損害創新者利益的行為給予約束的主要手段是對創新者的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給予保護,即保護其知識產權不受他人的侵害。日本經濟發展戰略從科技立國到知識產權立國,這就體現了日本政府的務實作風,即為了獲取持續的創新動力進而強調保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好知識產權才能更好地激勵創新進而發展科技。在我國,目前實施的黨和國務院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如何激勵和約束以保持持續的創新也有深入論述,其在第二十七章中指出“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保持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穩定增長,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促進技術進步的稅收激勵政策;實施知識產權質押等鼓勵創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鼓勵采用和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眅ndprint
激勵需要政府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經濟本身的力量。政府激勵作為導火索,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經濟本身才是持續的推動力,激勵有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在物質方面政府在保持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穩定增長、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方面進行了引導,在精神方面有國家的各項科技大獎,但國家的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畢竟有限,特別在物質獎勵方面更是如此,而經濟本身的正是物質激勵的能手。國家管理的所長并不在于物質激勵,國家在此時的主要功能也不是對創新進行物質激勵,而是發揮管理(也即約束)所長,保證經濟提供的物質激勵回報最終由科技的創新者主要享有并不受他人侵害(這就是知識產權保護)才是其主要作為之處,國家對知識產權的良好保護才能使經濟本身的物質激勵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使更多的創新持續涌現。因此,歸根到底,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也主要還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
四、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包括權利人的自我保護和國家的公力保護。
1.知識產權自我保護。自我保護是企業自身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措施是通過制訂嚴密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并嚴格執行這些制度以確保知識產權不被未授權人所非法知悉和非法利用。在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方面,企業一般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對于專利技術,在申報時要界定好專利的具體保護范圍并妥善描述專利的特征;對于商業秘密,要制定保密措施,與關鍵人員簽訂保密協議;對于商標,要注意定時續展。②應當明確界定核心研究人員范圍和名冊清單,加強骨干研發人員的管理,并與之簽署保密協議,并約定好成果歸屬方式與各自的比例。③應當加強對研究過程的管理,配備專業人員負責組織整理研發中積累的關鍵技術并確定其保護方式(選擇以專利或技術秘密進行保護)。④在研發人員的勞動合同中約定研究成果歸屬、離職條件、離職移交程序、離職后保密義務、離職后競業限制年限及違約責任等內容。⑤如果知識產權被未授權人非法利用,要及時查明原因并積極借助知識產權公力進行保護。
2.知識產權公力保護。就公力保護而言,又有第一次保護和第二次保護之分,第一次保護,指的是依法確認或授予知識產權,即確定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第二次保護指的是當依法取得的知識產權受到侵犯后,法律對權利人所提供的保護。公力的第二次保護是最主要的保護,這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第9條有明確的說明。國家公權力對知識產權所提供的保護包括民事保護、刑事保護和行政保護。
當然在知識產權第二次公力保護關鍵還在于如何確定是否存在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簡單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由雙方當事人舉證即可,對于復雜的侵權行為,特別是創造性智力活動形成的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業秘密權、著作權和鄰接權等,就必須要借助相關領域的技術專家、文學藝術家,根據其擁有的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涉案的知識產權進行司法鑒定(包括判斷該知識產權是否具有新穎性,該知識產權是否為其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員的一般常識或者行業慣例,是否可以無需付出一定的代價而輕易獲得,侵權知識產權與被侵權知識產權是否具有同一性或實質上的同一性等等),確定侵權人是否侵權,其侵權行為是否嚴重;再借助資產評估司法鑒定,評估計算其侵權損害價值量的大小,據以幫助法庭確定具體刑事處罰措施以及民事賠償金額,以使知識產權公力保護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