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位茜(1992-),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2
2016年新春,一部小成本的3集系列紀錄片在國內著名互動視頻網站“bilibili”上刷了屏,點擊量超過70萬,豆瓣評分也達到9.5分,甚至超過2015年引爆電視熒幕,口碑絕佳的大熱劇《瑯琊榜》。這部片子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本片講述了在故宮工作的頂級文物修復師的故事,用平視樸素的鏡頭,透過一件件的精美絕倫的文物看手工匠人們的“匠人精神”。
本片為故宮博物館建館90周年的院慶而拍攝,投資僅150萬元,不到十人的拍攝小組,歷時四個月完成。在央視首播并為向《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放映就爆紅,反而通過在網絡視頻媒體上的傳播,吸引了80、90后年輕人的目光。網友們成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自來水”紛紛在微博、微信、空間等網絡平臺上推薦該片,甚至片中幾位修文物的專家也成為“網紅”,受到觀眾的喜愛和關注。《我在故宮修文物》緣何受到如此的熱捧?紀錄片這種精英文化如何融入大眾狂歡之中?答案就是抓住觀眾的眼球,可從主題把握、敘事方法、視聽運用及社會價值方面來分析。
一、在新穎的題材選擇中注入普世的人文精神的價值觀念
故宮,我國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兼具政治、歷史、文化三重內涵的一座城池,古往今來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歷史、文化、建筑等多方面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關于故宮的紀錄片也非常多,《故宮》(2005)、《臺北故宮》(2006),《當紫禁城遇上盧浮宮》(2011年)、《故宮100》(2012年)等十幾集、甚至幾百集的紀錄片將故宮幾百年里經歷的風云詭譎、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出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題材選擇上巧妙地避開了以往大開大闔的歷史文化,獨辟蹊徑選擇了故宮未開放展覽的西三所里的現代人為表現對象。拍攝了在今天的故宮里工作生活的人們。文物修復師,一個“士農工商”里唯一傳承下來的職業——“工”,一件件價值連城、精美絕倫的文物珍寶穿越時間,把當時的文化傳承至今,而文物修復師們則用流傳了千年的手藝讓蒙塵的珍寶再次發出奪目的光輝,講述一個個燦爛輝煌的文明。
文物修復師是個很神秘的職業,能在故宮修文物的頂級大師是否是傳說中老學究的樣子?穿著復古的長袍,油瓶底般厚厚的眼鏡,學富五車,出口成章這些刻板的印象一直留在人們心中。《我在故宮修文物》在描繪文物修復師時,不單單只展現其工作狀態中專業、謹慎、耐心、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等“工匠精神”的一面,還展現了他們在閑暇之余喂御貓、逗鳥、彈吉他、打杏、相互調侃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一面。讓大師走下神壇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打破觀眾的固有印象,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畫面,以“潤物細無聲”的溫和力量打動人心。讓觀眾在快節奏的消費主義洪流中通過“匠人”們溫馨普通的生活和工作情景來關注他們甘于奉獻、熱愛職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觀照快節奏社會中這些師傅帶徒弟式耳提面命、口口相傳的手藝人的生活中,折射出超越國家、民族、宗教,本于其良知和理性皆認同的關于愛、堅守、責任、承擔、奉獻、犧牲等普世性的價值理念,喚起觀眾的通感。
故宮內外仿佛兩個世界,故宮外是飛速發展現代社會、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故宮內仿佛仍舊踩著古老的節奏慢慢前行,一批又一批手工匠人們在故宮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才華和生命。故宮像一棵參天的古樹,故宮文物修復師們則是春天里萌發的嫩芽,以自身無盡的活力不斷借助著科技發展和進步的成果在復原文物的同時也掀起中華文明史書上一頁又一頁新的篇章。
二、平民視角、親民的敘事策略打造富有情趣的“宮內生活”
從創作方法上來看,導演走的是親民路線,用平民化的拍攝視角、親民的敘事策略來拉近觀眾和神秘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距離。故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象征,故宮里的人也是具有喜怒哀樂的平常人。
在我國90年代之后,平民化視角、百姓意識和人的主題等國際紀錄片的特征成為我國紀錄片的主導性觀念。平民化視角要求創作者在拍攝過程中關注個人及其倫理、精神和心理等價值,嘗試去探求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從而抓住受眾眼球和心靈。在本片中表達的主人公們除了職業是常人不了解的文物修復師之外,其本質還是平常人。導演淡化其工作時專業化的一面,加入了生活化的場景,如喂御貓、逗鳥、閑談等。故宮文物修復的主力們大多是80后的年輕人,他們的工作生活和之前修復師們大不同。紡織品修復組的女性文物修復師為了珍貴的保護文物而不能化妝,為了準時上班而睡眠不足,為了故宮安全,漆器組的閔俊嶸栽種的樹修剪,為了更好地修復文物借助高科技設備,如谷歌眼鏡等,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和故宮里紅墻綠瓦,金碧輝煌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卻一下讓當代觀眾充滿的熟悉感。故宮的文物修復師盡管還沿襲著傳統的師徒制,但老手藝傳承的師傅和新時代受過大學教育的徒弟的這種新型師徒關系也給故宮帶來了新變化。
在敘事策略上,《我在故宮修文物》所展現的書畫、青銅器、鐘表組、陶瓷組、木器組、漆器組等每一組都有與之對應的人物,節目用旁觀式記錄的方法將主人公的修復文物的狀態展現出來,與各種文物自然的銜接在一起,以第一人稱講述與第三人稱講述(旁白)相結合的敘述方法來突出節目的真實性與親切感。在第二集中開篇有解說員指出中國人對木頭有極為特殊的情感“幾千年下來 中國人一直遠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頭建造家園……”此時畫面已經開始展現木器組的工作環境,用平視的鏡頭一一介紹木器組正在工作中的成員。“手指頭現在等于已經斷了,我們給它后補了一個 用和它原先一樣的材料……”這是木器組成員謝揚帆的介紹他現在所做的工作,復原木雕佛造像的手指。解說詞接著木雕佛造像的歷史背景,因為便于移運,絕大部分精品都流失海外,之后介紹正在修復的這尊遼金時期的木雕佛造像的毀損情況。之后,主人公接著講述他正在進行的工作——隨色,補完手指之后上色。解說再次出現介紹了木雕佛造像這種文物的價值,收藏情況及各個時期木雕佛造像的不同形態等。最后,主人公的主觀敘述出現講述其工作內容和目的,把灰塵蹭到修復的手指上,做舊,達到“以舊修舊”修復標準。一、三人稱相互轉換、完美結合,節目表達流暢、自然,給觀眾呈現出具有真實情感的文物修復過程,解答觀眾疑惑的同時也帶給觀眾文物背后相關的歷史背景等,以補充畫面不足帶來的缺失。
三、意蘊豐厚的人文精神內核帶來社會價值的多樣化表達
《我在故宮修文物》具有豐富的文獻價值。紀錄片的英文“documentary”本就有的“記錄”的含義。所有紀錄片都有文獻價值。一部紀錄片的文獻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增加。《我在故宮修文物》著重展現了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生活狀態。讓觀眾了解了這一行業的真實面貌,揭開文物修復師的神秘面紗,有助于人們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和研究。
此外該片也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經歷幾百年風雨的故宮,千年文化洗禮的文物,文物修復師們不僅僅修的是一件器物,而是賦予文物以生機與活力,喚起散落在歷史長河里蒙塵的文明。隨著32扇的屏風、乾隆皇帝的書稿箱、其生母的金發塔以及她80大壽的實景繪畫、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等稀世珍寶的一一復原,帶著觀眾穿越時空,回到當時一個又一個迷人的歷史場景中。觀眾在觀影的同時借助文物修復師和文物穿越千年體味我國悠遠而璀璨的中國文明。
《我在故宮修文物》呼喚社會“工匠精神”的回歸,展現了中國頂尖藝術巨匠們的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甘愿犧牲,對工作敬畏且熱愛等“工匠精神”。這正是本片社會價值所在,浮華世界、紛紛擾擾,人們沉浸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疲于工作,疲于生活,勞累、煩躁、焦慮等負能量一直侵蝕我們的生活。《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現了一種更美好的狀態,對工作虔誠熱愛,具有責任感,靜下心來,耐住的寂寞,把一件事做好,做細,精益求精,兢兢業業,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平民化視角、親民的敘事策略展現新穎的故宮的另一面,高墻紅瓦下現代人們的工作生活狀態,用文物修復師一雙雙靈巧的手帶領觀眾穿越千年體味東方文化神韻,在平凡的工作生活實錄中注入普世的人文精神內核,在繁雜世界中向全社會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