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穎
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僅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也是全球技術創新、維持國家或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各國政府都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作為戰略重點予以關注。習近平指出,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各類企業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因此,從科學、定量的角度評價技術創新產出的約束因素,有利于為產業或企業制定與時俱進的科技政策、規劃創新戰略和形成創新核心競爭力。
一、相關研究綜述
通過文獻研究,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領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個層面:
1.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評價。主要基于創新資源因素、創新環境因素、創新活動因素和創新產出因素等較宏觀層面來分析企業的創新能力。畢克新等人(2011)采用VIKOR法,以中小型科技企業為實證,從影響創新能力的內外因素進行分析評價;白雪梅(2013)以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創新的投入、產出、環境支撐等方面的能力進行實證評估;王金湘(2014)采用EWM和CEM對浙江省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評價;劉繼兵等人(2013)通過對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創新資源投入、創新管理、創新產出和創新外部環境等因素的調查,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創新投入產出效率評估。一方面是對創新績效的評估:國外創新績效評估研究起步較早,Hagedoorn等人(2003)采用基于R&D投入、申請專利數量、專利被引用次數、新研發產品數量的綜合指標體系測度創新績效;Hemmert(2004)用線性回歸分析了高新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績效的關系;Trevor等人(2007)引入企業人均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數,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進行評估;國內學者嚴焰、徐超(2010)采用C-D生產函數模型,從行業和所有制兩個角度對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效率進行了回歸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啟示建議。其次是創新投入與產出關聯度分析:國內外學者大多采用相關分析法、EDA、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測度高新企業創新投入、產出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如周青等人(2003)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與績效產出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分析;Jonker等人(2006)發現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績效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郭國峰等人(2007)、王立成等人(2010),采用DEA、知識生產函數模型或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了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馮文娜(2010)運用來自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的調查數據,對創新投入要素、產出要素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最后是創新投入、產出的相關性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綜合研究:胡義東等人(2011)以江蘇省15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為實證對象,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及其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
3.創新資源配置研究。主要從創新資源配置模式、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微觀問題、資源配置能力評估三個方面。李曉東(2014)提出發揮市場經濟規律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市場、制度、文化聯動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建立公平環境、提高配置效率,以解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資源分散、管理分散和利益尋租等問題。高文等人(2012)對天津市第二次R&D資源清查數據進行實證,對高新技術企業和普通工業之間、內資企業與三資企業之間、小型企業與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創新資源配置活躍度進行比對分析,對存在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低、R&D經費來源單一、R&D技術獲取外向化、民營企業R&D投入有限等問題提出了對策。寇小萱等人(2016)采用DEA模型,以我國2005年—2014年省際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實證,構建了天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和創新效率評價模型。
從以上研究回顧,學者們的研究視角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產出影響因素涉及較少,與國內學者注重創新能力現狀研究而言,國外學者更側重于通過創新成果評價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比如美國《Technology Review》發表的年度《Patent Scorecard》的統計結果,從技術實力、專利數量、當前影響指數、科學聯系、技術生命周期等5項指標反映世界各大公司在美國知識產權市場的競爭態勢。本文結合國內外兩種研究視角,分析創新產出的約束因素以及約束程度,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優化及其創新競爭力的提升提出建議。
二、測度指標
在調查訪談、文獻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2個指標為因變量,15個指標為自變量的測度體系:X1企業辦研發機構數、X2企業辦研發機人數、X3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X4R&D人員、全時X5全時人員、X6 研究人員、X7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8人員勞務費、X9儀器和設備價值、X10R&D項目經費、X11新產品開發經費、X12技術引進經費支出、X13消化吸收經費支出、X14購買境內技術經費支出、X15技術改造經費支出、X16新產品產值、X17專利申請數。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三個原則:一是有較好的針對性,各指標能準確反映企業創新活動中投入和產出所需的基本要素;二是有廣泛的代表性,因高新企業的性質差異,各指標應對不同企業具有普遍的解釋效力;三是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為確保分析建模所需數據的完備,各指標所對應的數據應能實時獲得,并準確、客觀反映企業的創新活動現狀。
三、實證分析
根據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原理與步驟,本文采用的PLS回歸模型為
Y=β+β1X1+β2X2+...+βiXi(i≥1),模型中Y代表因變量新產品值(Y1)和申請專利數量(Y2),X1、X2、X3、...、Xi代表約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產出的自變量,β為常量。
根據創新產出評價指標與創新產出約束指標計算得出的相關系數,在95%的置信區間內,15個創新產出約束評價自變量均呈現出顯著性。企業辦研發機構(X2)、R&D項目經費(X10)、新產品開發經費(X11)、研究人員數量(X6)、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7)對新產品產值(X16)的正向約束度較高,約束系數分別為1.541、1.046、0.573、0.511、0.346,列前五位;新產品開發經費(X11)、企業辦研發機構(X2)、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7)、R&D人員數量(X4)、企業辦研發機構數(X1)對專利申請數量(X17)約束度較高,分別為0.863、0.469、0.427、0.375、0.347,也列前五位。此外,企業辦研發機構經費支出(X3)、人員勞務費(X8)對新產品產值(X16)和專利申請數量(X17)均呈現負向約束,約束系數分別為(-1.915、-1.336)、(-1.6661、-0.603),說明對創新產出的約束較弱。
四、創新能力提升路徑
新產品產值(X16)主要受企業辦研發機構(X2)、R&D項目經費(X10)、新產品開發經費(X11)、研究人員數量(X6)、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7)等五個因素的約束。其中企業辦研發機構(X2)的約束力居于首位,表明高新技術企業中的技術中心、研究院所、開發中心、開發部、實驗室、中試車間、試驗基地等企業辦研發機構在新產品研發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為研發創新起到組織保障作用,是實現新產品產值不斷增殖的動力源; R&D項目經費(X10)、新產品開發經費(X11)在資金層面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新產品研發提供資金保障,為新產品的研究、設計、模型研制、測試、試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物質基礎;研究人員數量(X6)、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7)是新產品研發中的人力資源因素,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和充足的全時人員屬于技術創新的主體和產業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人員在一定的組織保障和物質基礎條件下通過長時間的研究性工作將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綜合構建,采用新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研制、生產全新的產品,顯著提高產品性能或擴大使用功能。
在創新產出的專利申請數方面,新產品開發經費(X11)的約束力最強,說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主要形成于新產品的研究、設計、模型研制、測試、試驗等環節,資金的投入具有重要影響。企業辦研發機構人數(X2)、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7)、R&D人員數量(X4)對專利申請數量的約束力基本處于同一水平,根據全國各地的相關政策,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研發人員是設立企業研發機構的必備條件,高素質的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工程管理人員對高新技術對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技術創新,以及對科技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具有決定性作用。X2、X7、X4在研發隊伍的數量、質量、研發有效工作時間三個維度專利申請數量,高素質的R&D人員在持續性的研發創新活動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專利,形成技術創新的完整流程。
(作者單位:四川旅游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