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撩妹”一詞是最近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的詞語,它著重體現了網絡對現代漢語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從“撩”的本義出發(fā)探究“撩妹”一詞的深層語義,并且注重分析“撩妹”的指向轉變。
關鍵詞:撩妹;網絡流行語
作者簡介:姚英杰(1992.9-),男,漢,安徽廬江人,湘潭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當今的互聯網對于語言的傳播有著深刻的影響,這集中體現在一些新興的詞語在網絡上快速流傳,逐漸形成一種我們稱之為“網絡流行語”或“網絡新詞”的語言現象。我們這里所要探討的“撩妹”就是最近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的網絡新詞。
1.“撩妹”釋義
1.1“撩妹”
“撩妹”一詞是最新的網絡詞語,所以在各類字典辭書中都沒有收錄該詞,從而我們就不能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找到關于其準確的詞語定義。但是我們在網上進行資料的篩查時,大致可以給“撩妹”下這樣的一個定義:男性通過向女性示好以求獲取女方芳心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撩妹”。當然,“撩妹”一詞的本義指的是一種貶義,大多帶有不懷好意,含有調戲、戲弄的意思,但是隨著“撩妹”一詞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和使用,這層感情色彩開始逐漸地消退,詞義開始泛化或者說是詞語感情色彩義的轉變,已經不再指調戲、戲弄女孩的意義,而是泛指男性通過向女性示好以求獲取女方芳心的過程,無所謂褒貶。例如[1]:
a.經過不斷的訓練,他已經成為一名撩妹達人了!
b.唱歌唱得好,是撩妹的必備技能。
c.唐詩已經成為一種撩妹神器了。
1.2“撩”
(1)“撩”的本義初探
我們查閱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撩”的釋義,如下:
①撩(liao55):a.把東西垂下的部分掀起來。 b.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
②撩(liao35):挑撥,撩撥.
③撩(liao51):同“撂”,a.放;擱。 b.弄倒。 c.拋;扔
同時我們查閱《說文解字》對于“撩”有如下釋義:“理也。從手尞聲。”在《說文解字注》釋義為:“(撩) 理之也。謂撩捋整理也。理亂謂之撩理。從手尞聲?!?/p>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撩”是一個形聲字,從手尞聲,本義是“整理”。
1.3“撩”詞義的演變
我們發(fā)現“撩”通過串聯式和并列式相結合的混合式詞義引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詞義演變。“撩”從本義演變到《現代漢語詞典》中所列舉的撩?,撩?,撩?,是并列式的引申,然而每一層并列式的引申是由串聯式的引申逐步演變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里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撩?的演變方式。
“撩”的本義是“整理”,由“整理”義逐漸演變成“處理、料理”義,再引申為“摘取”義。從“摘取”義引申為“挑、撥”義。這層意義跟后來的“挑逗”義很接近了,唯一的不同在于一個是挑撥物品,一個是挑撥人。由“挑、撥”義引申為“挑弄、招惹”義,比如“撩斗、撩虎須、撩火加油,撩云撥雨(調弄風情)”等,由“挑弄、招惹”義最后引申為“挑逗,招引,逗引”義。這樣“撩”從本義“整理”到“挑逗,招引,逗引”義最終完成了詞義的整個演變過程。
2.“撩妹”的指向轉變
2.1性別指向的轉變
“撩妹”最初的出現特指的是男性通過向女性示好以求獲取女方芳心的過程,其中的“妹”其實就限制了該詞語的性別指向,也就是專指男性對女性。但是隨著大家在網上,在生活中普遍使用“撩妹”一詞,“撩”這個字開始逐漸從“撩妹”中剝離出來,形成一種“撩+X”結構。
在“撩+X”結構中,“撩”不僅僅能指向女性,而且開始指向男性了,比如在網絡上出現大量的“撩哥、撩漢子、撩男人”等等詞語,這些詞語也有著明顯的性別指向,就是指向男性,意義為女性為獲得男性的青睞而產生的行為。其實在前面我們探討的客家方言和撫州贛方言中也是有這樣專門指向男性的詞語,比如“撩細哥、撩男子人”等等,但是并不常用,更重要的是不突顯。網絡上這種開放的語言環(huán)境使得這種女性“撩”男性的用法更加突顯和常見。
2.2事物指向的轉變
伴隨著性別指向的轉變,“撩+X”的事物指向也在發(fā)生著轉變。“撩+X”在“撩妹,撩漢子”等詞語中“X”所指向的事物大多數指的就是成年男性和女性,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X”的事物指向也開始發(fā)生著變化。比如現在開始出現了“撩小朋友,撩小動物,撩小貓,撩小狗”等說法,很明顯在這些詞語中“X”所指向的已經不再是單指成年男性和女性了,已經開始指向“小朋友”,甚至是“小貓,小狗”等動物。
3.結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網絡流行語“撩妹”中的“撩”字最初的意義是“整理”,后經過綜合式的引申逐漸誕生了現在的“挑逗,逗引”義,但是這層意義含有貶義的成分,所以在書面語中不常出現,只是存在于南北一些地區(qū)方言之中?!傲妹谩币辉~成為網絡流行語,這就使得“撩”的這層意義逐漸突顯出來。網絡其特有的自由輕松的語言環(huán)境,使用者開始廣泛地使用“撩妹”這一詞語,“撩妹”中這層“挑逗、逗引”貶義成分逐漸退化,現在已經變成一般的中性詞義了。同樣是隨著“撩妹”使用范圍的擴大,在“撩+X”結構中,“X”指向發(fā)生了兩次轉變,分別是從指向女性到指向男性的性別指向轉變和從指向成年人到指向小朋友或小動物的事物指向轉變。
注釋:
[1]這些例子均來自有網絡。
參考文獻:
[1]何自然. 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
[2]李麗群. 從諧音現象看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心理[J].語文建設,2016.
[3]王婷. 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語”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6.
[4]何自然.流行語流行的模因論解讀[J].山東外語教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