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詞語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真實地折射出社會生活的面貌,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會涌現一大批新詞語,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新詞語產生的速度是前所未有。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將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詞語的規范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改革開放;新詞語;語言;規范
作者簡介:張惠玲(1964-),漢,河北遵化人,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新詞語的規范不僅是一個語言學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問題,詞匯是語言的直接形式,且在語言系統中最為活躍。舊詞翻新的綿延不斷,時尚直言的層出不窮,外來詞語的潮推浪涌,無不在一定的規約中生生不息地演變發展著。究竟如何看待新生詞語,以什么樣的原則來規范新詞語,是當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
一、動態原則
長期以來,學術界在語言的規范問題上使用的是“追認觀”,即一個詞語出現以后,首先假定它是不規范的,等這個詞語用的時間長了,用的人多了,就追認它是規范的。例如早年認為不通的“打掃衛生、恢復疲勞、養病、賣錢、救火”等詞語,后來使用的人多了,誰也不覺得是不通順的了,很明顯學術界使用較多的追認觀實際上是忽視了漢語構詞的基本特點和詞語的動態性,簡單地認為詞語是靜止不變的。其實,語言跟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都是出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的,而規范就是一個不斷演變和完善的過程。人類先有語言,后有語法和規則,語言變了,語法和規則也應隨之變化。過去的規范詞語與同義的新詞語爭奪市場,語言功能逐漸縮小,其中一部分規范詞語還被新詞語所代替。我們應該給新詞語更多的發展空間,不要看到不是原來規范的詞語就把它打入冷宮,要等待社會的篩選。如“打的”、“大款”、“大碗”等新詞。曾受到許多的排斥、貶抑,但如今已被收入1996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之中,成為漢語詞匯的新成員。
二、柔性原則
對漢語新詞語進行規范的柔性原則,就是看這一新詞語有沒有獨特的語用價值。“一種語言現象,必須具有特定的甚至比較獨特的語用價值,才能不被人們拋棄。”新詞語的規范應遵循這一柔性原則和方法。例如:在50年代初剛出現“端正學習態度”、“豐富我們生活”之類形容詞帶賓語的現象時,人們不習慣,甚至指責、排斥為不合語法。而這兩句話不僅被普遍使用,而且在今天還將“端正”、“豐富”用作動詞,這早就成為眾所周知的語言事實,正是這種言語創新推動了語言的發展。現在人們說“打破大鍋飯”、“考博”似乎也不通,動賓搭配不恰當“飯”怎能被“打破”呢?打破的該是“鍋”,考的應是“博士生學位”。但是這些詞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簡短方便,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人們普遍接受并大量使用,已保留在漢語詞匯系統中。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新詞語都會被一視同仁全部接收進來,那些沒有特定語用價值的生造詞語則會在語言的篩選中被自然淘汰。這種柔性的規范原則是積極的、辯證的,即需要寬容又需要引導,即審慎又開放,即允其發展、順其發揮在那而又適時規范、適度規范。總之,我們要樹立一種柔性的規范原則來對待新生詞語。
三、約定俗成原則
漢語是一個成熟的、動態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符號系統,新詞語源源不斷的產生,正是漢語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反映,是漢語充滿創造力的表現。任何新詞語的廣泛應用都以暫時不習慣的變體代替習以為常的正體的過程。即凡符合語言規律的民族習慣并有利于交際的新生詞語,就能對抗各種干擾和壓力最終得到生存和發展。如:源自上海方言的“嗲”(多用于形容女性故作嬌媚忸怩之態以博取男性注意和歡心),早在60年代就有過爭論,認為“嗲”使用過多,會毒害青少年,破壞祖國語言的純潔。然而,使用這個詞的人不但越來越多,其詞義也得到了擴展,由原來的貶義色彩轉為對女性魅力的一種概括形容和褒賞,用來指女性姿色、音容、脾性、情趣、修養、技能等的綜合美。后來“嗲”被收錄進《現代漢語詞典》,就這么個微詞“嗲”在逆境中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四、必要、豐富、經濟易懂原則
“必要”就是新詞語能夠填補漢語普通話詞匯的空白。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些新事物、新概念逐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原來的詞匯庫已經不能滿足表述新事物的要求,使客觀產生與之相匹配的新詞語。例如“一國兩制、波導、神七”等新詞語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豐富”是指新詞語不僅反映新事物、新概念,而且還為現代漢語詞匯提供了有用的近義或同義詞。如:“手機”和“電話”表示同一事物,兩個詞都常用,但前者是口語詞,后者是學名,兩者的使用場合不同。所謂“經濟易懂”是說新詞語不僅形式要簡潔還要含義盡量易懂。對于語言交際來說,在保證準確的前提下,用最經濟的手段表達比較復雜的事物、現象、思想或情感,是交際最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新詞語反映了時代變遷,是社會發展的投影。尤其當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新詞語總是以最迅速、最直接、最充分的形式折射出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我們要以積極和寬容的態度來認識和使用新詞語,以便使新詞語有更大發展空間。同時,對新詞語的發展還要提高警惕,采取適當的方式加以引導,結合語言發展的實際,從語言應用中來,到語言應用中去,既不脫離社會的規范,也不約束個人自由的創造,使新詞語的產生有一個健康廣泛的語境空間,進而體現社會生活的美好與和諧!
參考文獻:
[1]儲澤祥.漢語規范化中的觀察、研究和語值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1996(1).
[2]陳章太.普通話詞匯規范問題[J].中國語文.1996(2).
[3]張志毅等 新時期新詞語的趨勢與選擇[J].語文建設199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