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偉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215163)
弘揚中華武術精神 彰顯體育核心素養
——“2017年江蘇省小學武術課程教學研討會”活動綜述
張小偉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215163)
2017年6月,主題為“用武術精神彰顯體育核心素養”的江蘇省小學武術課程教學研討會在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舉行。與會專家、特級教師、特色校校長,從研討課中深入淺出地進行點評,進而對“用武術精神彰顯體育核心素養”進行研討,開啟了江蘇武術教育的新思考。

大課間活動不僅強健學生體魄,而且展示了校園體育文化。珍珠湖小學近2000名學生,隨著指揮教師的一聲令下,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高喊著“珍珠少年,習練武術,強身健體,弘揚國粹”的口號,一展珍珠少年的英姿,振奮健康陽光的精神。整齊劃一、氣勢宏偉的以南拳為主的自編武術操,俯瞰之下,場面蔚為壯觀,令人心潮澎湃,立刻征服了在場所有觀眾的心。集體練習之后分組活動開始,隨著歡快的旋律,學生們展示了棍術、功夫扇、九節鞭、劍術等,時而迅猛有力,時而飄逸瀟灑,時而輕快敏捷,時而氣韻灑脫,凸顯了珍珠湖小學教師的智慧和辛勤,同時也彰顯了武術規范精神的內化。
本次課程教學研討會共展示了8節課,凸顯了不同地域的武術教學風格。為了更好地研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作了規定,而且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教學。
《武術:初級南棍5-8節》一課分別由來自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實驗小學的陳俊悅老師和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的郟新澄老師執教。陳老師將全班分成了5人一組,共8個小組,從隊形上向大家呈現出了一幅八卦鏡的形狀,讓看課教師眼前一亮。郟老師運用氫氣球、小腳丫貼紙作為道具,別具風格,并以情境導入課堂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武術組合拳(一)》一課分別由蘇州澄陽小學的潘軍艷和蘇州湘城小學沈東2位教師執教。潘老師首先由“三打白骨精”的游戲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觀看教學圖解,自主學練,邊學習邊思考,并利用地上的丁字進行虛步勾手挑掌的教學。學生互幫互學,在練習中體驗與提高武術技能。沈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音樂、鼓聲、吶喊聲融進教學,將趣味性、挑戰性、精確性、“精氣神”融入課堂,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武術課學習。

《五年級武術》分別由宿遷市宿豫區實驗小學劉海男和太倉明德小學邵建華2位教師執教。劉老師的優美空翻、矯健身姿、扎實的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全場師生。教師利用平板電腦觀看、拍攝,互相研討,共同提高,是本課的一大亮點。邵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手段,讓學生能夠在40min里愉快地掌握課堂所學的技能知識等。
《四年級組合動作》由南京市釣魚臺小學諸偉老師和吳中區郭巷小學李志春老師執教。褚老師的整堂課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學生練習為主貫穿全程,完成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交流展示、師生共同評價的教學組織過程。李老師采用多樣的游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與會者呈現了一節充實而精彩的武術課。
每位上課教師作了簡短的反思之后,孟文硯教授在對執教教師肯定的同時,針對武術內容教學指出了3點不足:1.形式大于內容;2.練習活動單一;3.教師的把控欲太強。兩組專家的點評立足教學實際,言簡意賅,在凸顯武術精神內涵的前提下,詮釋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并指出,武術的動作形式僅僅是一個承載內涵的載體,教師如何把握好武術精神內涵與體育核心素養的接洽才是關鍵。
揚州大學陳曉鶯教授針對武術大課間的編排進行了簡短的講座。陳曉鶯教授強調:創編武術操一定要轉變3種思想:一是不拘泥于單一的徒手拳種,可在上千種拳術中選取動作自由創編;二是不避諱器械的引入,只要組織得當,編排合理,教學器械只要以武術的動作舞動即可;三是不規避對練形式。
7位校長侃侃而談、慷慨激昂,言語中閃爍的經驗與智慧讓與會者感受到,武術進校園并不是起于今天,很多小學早已默默前行。珍珠湖小學的有文必有武,一文一武才能相得益彰;黃埭小學的感悟太極,給教育注入太極的力量;徐州銅山區大彭實驗小學通過30多年的尚武之路,換來的不僅僅是比賽的碩果累累,更是凝結了一種精神;南京市釣魚臺小學以“尚勇”文化為特色,整合教育資源打造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努力實現“健體、養性、明理、益智”的教育目標;太倉明德小學倡導武術不僅可以“化身”,而且可以“化人”。
孟文硯教授希望各校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創新武術教育,干在實處,走在武術教育發展前列,將武術特色教研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情有理、有滋有味”。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副院長、全國學校武術聯盟秘書處主任張云崖教授介紹了以學校武術“強健體魄、掌握武術運動技能、培養健全人格”為宗旨,以“一校一拳,打練并進,術道融合,德藝兼修”的教改理念,鼓勵江蘇省學校積極參與,發揮排頭兵及引領的作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國強提出殷切希望:一是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學校要有體育特色,形成一種文化;二是創新體育機制;三是抓好武術課程建設,體現體育獨特的魅力,使課程和教學文化豐富多彩,加以傳承并發揚光大,為進一步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