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競爭促學生運動參與
學生的身體素質、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差異以及比賽條件的單一等,都會讓學生在競爭中信心不足,而改變比賽勝負標準可以讓學生取得獲勝的信心,從而為提升運動參與水平奠定基礎。
案例1:在1節小學三年級的單搖跳繩教學中,教師應用了比賽法進行教學。第1輪比賽時,將勝負標準定為“1分鐘內跳到100次以上”,最后僅有10幾名學生獲勝。第2輪比賽開始前,有的學生說“反正我也比不過別人,我就慢點跳”。最終的結果是多數學生因在比賽中不能獲勝,消極比賽,參與度較低。
案例2:第1輪比賽時,教師對學生們說:“同學們,我們以連續跳繩50個不失誤為勝負標準,看一下哪些同學能獲勝。”第2輪比賽時,教師對學生說:“本輪比賽以連續跳20秒數量多且失誤次數少者獲勝。”學生們個個認真練習,課堂上出現了“繩彩飛揚”的場面,每位學生都為取勝積極參與練習。
剖析:如果教師用單一的比賽標準判定勝負,導致運動能力強的學生更容易獲勝,而運動能力弱的學生較難或者不容易獲勝,進而不愿意參與比賽。在上述2個案例中,案例1中的教師只是以“定時計數”為比賽勝負標準,這一標準導致學生整體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而案例2中的教師將“定時計數”變為“不失誤計數”及“定時計失誤”,這一改變讓更多的學生都有獲勝的機會,許多學生也體驗到獲勝的喜悅,為之后參與跳繩練習樹立了信心,進而提高了運動參與度。
比賽的對手與內容不同,則比賽的結果也有所不同,改變比賽對手與比賽內容可以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獲勝機會,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案例:在1節小學二年級的原地拍球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分組比賽。第1輪比賽時,2名學生1組,勝負標準為“10秒內誰拍球的次數多”,連續進行了3輪比賽后,有幾名1次也沒有獲勝的男生抱怨:“我1次也比不過他,不比了。”其他學生也跟著說起來。此時教師說:“接下來,獲勝者為1組,其他學生為1組,繼續進行比賽,看誰能獲勝。”這時學生們又開始了激烈的比賽。經過多次這樣的分組后,整個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們到處找對手的激烈競爭場面,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大大提高。
剖析:改變對手與內容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獲勝機會,從而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主動參與。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3輪比賽,將“獲勝者”篩選出來,并分在1組進行比賽,將沒有獲勝的學生分在1組,為這些學生提供獲勝的機會,通過比賽對手的變化,學生都成為了獲勝者,參與積極性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獲取比賽勝利是學生進行比賽的重要目的,而公正裁判是保證比賽結果公正的重要環節,只有公正裁判才能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有足夠的動力參與進來。
案例:在1節小學四年級的后滾翻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分組比賽:將學生分成10組,每4名學生為1小組。勝負標準定為“完成1次后滾翻后,跑至終點線,在返回過程中再完成1次后滾翻回到隊尾,先做完的小組為獲勝組,違反規則視為最后1名”。比賽結束后,教師判定第3組、5組和9組為前3名,此時第2組有1名學生說:“老師,第3組某某同學在回來時少完成了1個后滾翻。”而教師通過詢問了解到事情真相以后,當即改變了比賽結果,即:第2組為第3名,第3組為最后1名。而接下來的比賽,各小組為了取得好成績都在守規則的前提下積極比賽。
剖析:比賽獲勝能夠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喜悅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在教學比賽中,作為裁判員必須明查秋毫,做到公正執裁,保證比賽結果的公平性,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此案例中,當教師意識到問題后,能及時改變比賽結果,保證了比賽的公正性。公正執裁為學生創造了公平公正比賽的環境,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比賽,提高了運動參與水平。
——于金波、張迎春(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小學,264422);劉文進(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中學,26442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