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卿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中心小學,314022)
練求得法 習求精湛
張益卿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中心小學,314022)
目前合理有效地應用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方法,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本次九城區聯盟教學活動中,進行課堂展示的三個區還作了練習方法的展示,從實際展示情況來看,各個區在前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展示的流程清晰流暢;練習環環相扣,展示出了體育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然而,針對所有展示的練習方法來說,立足技術、體能和應用三個維度,筆者認為好的方法固然有很多,但也呈現出了較多可探討的問題。
本次活動設定的單元分別是五年級的《多種形式的籃球運球和傳球組合》單元、《多種形式移動+雙手投擲方法和游戲》單元和《田徑:有一定難度的跳躍活動方法》單元,在這幾個單元的練習方法的設計中,有很多好的方法,但同時也呈現了一些與學生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方法,例如,在《多種形式移動+雙手投擲方法和游戲》的練習方法展示中,呈現了一個仰臥傳球接力投實心球的練習,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五年級的學生在手持實心球的時候基本是無法完成無協助下的直臂持球仰臥起坐的,很多學生僅是直臂仰臥起坐都有困難,因為在無人按壓下肢的情況下,學生無法控制重心,再加上腰腹、手臂力量較弱,導致無法完成練習。
再如,《多種形式的籃球運球與傳球組合》單元練習展示中,有一個練習是兩人一組相隔4m左右,一人運球、一人做防守姿勢的側向滑步,相隔較遠,運和防的學生沒有任何關聯,滑步是為滑步而做,有僅僅為了提高密度的嫌疑,使得兩人同時練習的設計毫無關系,試問對于做滑步的學生來說實際意義有多大?練習的興趣從何體現?在實際教學中如果采用這個方法,學生會不會說“老師,我覺得我自己好傻。”筆者認為,這是籃球專項的訓練方法,不能生硬地作為練習方法在課堂中使用。
練習方法的使用是最終為掌握技能服務的,怎樣的練習方法好呢?筆者認為,練習方法的設計要依據教學內容的項目特點進行深入思考,并立足技術、體能和應用三個維度進行構建,內涵上要注重操練的有效性,形式上要注重方法的關聯度。例如,《多種形式移動+雙手投擲方法和游戲》單元的練習方法展示中,運用了多種助跑方式+投的練習方法:后踢腿跑+投、側向滑步+投、弓步跑+擲、小馬跳+擲……這些設計對于提高雙手投的能力有何實際意義?實際中的雙手擲如果使用助跑會是這種非常規性的助跑?用在這里具體發展的是什么?那么,從實際的能力發展和課堂應用來說,為什么不能把雙手擲和籃球快攻、足球發邊線球等結合起來設計練習方法?雖然在《綱要》“投擲”水平三內容標準2中,的確呈現的是“多種形式的移動+投擲的方法”,但是這里的移動是否是針對內容標準1:“多種形式的雙手投擲”的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值得商榷的,一切發展學生能力的練習必定不會是建立在破壞技術本身的完整性上進行創建的。
在技術教學過程中,練習方法的使用如何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呢?這就對于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理解教材、了解學情、深入思考才能設計出快速掌握技能、符合學生認知的練習方法。有時候講解得再多、分解動作練習得再細,也不如一個科學的練習方法具有的實際效果。例如,筆者曾在前滾翻新授課中,運用過的一個練習方法——讓學生雙腳、雙手、頭這五個點在一個小繩圈內形成前滾翻預備姿勢的五點支撐,要求支撐點不能撐出圈,然后進行蹬腿,完成前滾翻。在這個方法中,雖然只簡單地用了一個小繩圈,但是這里解決了完成前滾翻的幾個先決條件:1.手腳支撐距離近,達到了身體重心在前滾翻預備姿勢中的要求(重心略高、靠前),便于身體控制向前滾動;2.較小區域內,使學生頭觸墊的位置只能是頭頂及頭頂以后部分,形成了正確的觸墊位置。3.由于在圈內,手腳都無法再向外側移動,解決了手臂支撐穩定、鎖肩的要求,同時雙腿的限制也為蹬腿創造了空間條件。在這個練習輔助下,第一次前滾翻課,每一個學生都成功實現了向前滾動。反觀本次練習方法展示中,不乏類似存在點睛之筆的方法,使人受益良多,但同時也有些方法值得商榷,例如,在《跳躍》的練習方法展示中,有些方法僅僅只是把教學內容細化,單一地形成分解動作作為練習方法來運用。如:跳躍+不同擺臂方法、直線助跑+跳躍、斜線助跑+跳躍、上一步跳過皮筋等,這些練習有形而無神,沒有針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起到有效的技術推動,尤其類似于上步跳躍的練習方法,筆者認為對于技能的掌握反而起著負遷移的作用,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的特點情況來看,田徑的跳躍項目,撇開專項訓練的學生,對于普通的學生而言,上一步跳躍比上三步跳躍要難很多,上三步跳躍比上五步跳躍難。這里涉及到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越近的距離越難做出協調動作,反應越來不及,因此,對技能的掌握反而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