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桂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211100)
對耐久跑教學中“超越領跑”練習的改進與拓展
張永桂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211100)
奪小紅旗超越:10~15名學生為一組一路縱隊跑動,排頭學生手舉小紅旗做領跑員,排尾學生在前進的過程中加速超越排頭學生,并奪過其手中的小紅旗,成為新的領跑員;然后,新的排尾學生再次加速超越排頭學生奪過小紅旗繼續領跑。以此類推,直至完成一定的距離或超越次數。
傳接棒超越:10~15名學生為一組成一路縱隊跑動,排頭學生手持接力棒做領跑員。在行進過程中,排頭學生將接力棒依次向后傳遞,當排尾學生接到接力棒后加速超越排頭學生,成為新的領跑員;完成超越后,繼續將接力棒向后傳遞,新的排尾學生接到接力棒后再次超越至排頭位置。以此類推,直至完成一定距離或超越次數。
叫號超越:10~15名學生為一組成一路縱隊跑動,從排頭學生開始按“1、2、3……”順序報數,報至排尾學生。跑動中,排頭學生大聲高喊一個數字,被叫到該數字的學生超越至排頭位置,成為新的領跑員;并繼續按“1、2、3……”順序報數,新的排頭學生再大聲高喊一個數字,相應數字學生開始超越。以此類推,直至完成一定距離或超越次數。
場地設置:田徑場跑道的內側或外側每隔15~17m放置1個標志桶。
練習方法:根據學生性別差異或體能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10~15名學生,女生或體能差的組在跑道內側練習。每組一路縱隊勻速跑進,當排尾學生到達標志桶時,便從右側全力加速跑進超越至排頭位置,成為新的領跑員(見圖1)。隊伍繼續向前跑進,當新的排尾學生再次經過標志桶時,新的排尾學生全力加速超越至排頭位置領跑。以此類推,完成規定距離或每人完成規定超越次數。
改進效果:改進后的練習,通過合理分組,對弱勢學生進行區別對待,較好地解決了個體差異問題;利用觀察標志桶來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克服對耐久跑學習的抵觸情緒和恐懼心理,同時給課堂增加了樂趣,使練習更具趣味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通過改進,避免學生在“傳接棒超越”和“奪小紅旗超越”練習中傳接棒或高舉小紅旗時對擺臂的干擾,以及在“叫號領跑”的練習中學生大聲報數時對呼吸節奏的影響,同時,還能避免學生在練習中大聲報數,使污染的空氣對學生身體造成的傷害,使學生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鍛煉。

圖1
拓展原因1:“隱性”增加練習距離,使學生克服對耐久跑學習的厭煩和抵觸情緒,提高練習的趣味性。
拓展方法1:根據性別或體能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10~15名學生,女生或體能差的組在跑道內側。每組一路縱隊分別沿著跑道的第1~2道、第3~4道、第5~6道和第7~8道的分道線勻速跑進,前后2名學生之間始終保持1.5~2m(兩臂)左右間隔,當排尾學生到達標志桶進行超越時,規定其繞著前面學生呈“S”型穿梭(見圖2),直至跑至排頭位置完成超越。以此類推,完成規定距離或每名學生完成規定超越次數。

圖2
拓展效果1:拓展后的練習在練習總距離一定的情況下,進行“S”型跑,“隱性”增加了學生的跑動距離,克服學生對耐久跑練習時的長距離或長時間跑的恐懼心理,提高學生跑動過程中身體的靈活性,使學生體會變向跑、變速跑的技術動作。
拓展原因2:進一步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速度耐力,同時體現教學的差異性。
拓展方法2:根據學生個體的體能差異,對其進行同質分組,每組10~15名學生,各組設置不同間隔的標志桶(體能好的組在跑道外側、標志桶間隔小,反之則在內道、標志桶間隔大)。練習中,當各組排尾學生到達本組的標志桶時,排尾學生立即從隊伍的右側快速跑至排頭位置,繞過排頭學生從隊伍的左側返回排尾位置,再從隊伍的右側加速超越至排頭位置,成為新的領跑員。隊伍繼續前進,當新的排尾學生到達標志桶時,重復前1個排尾學生的練習。以此類推,完成規定距離或規定的時間(見圖3)。

圖3
拓展效果2:拓展后的練習,學生既能在慢跑(隨隊跑動)中恢復體力,以便更好地進行“繞行”超越、發展速度耐力,又能在超越過程中體驗“強者”的感覺,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通過同質分組、每組設置不同間隔的標志桶以及在不同道次的練習,達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同組能力相當的學生之間,更能營造出良好的“比、學、趕、超”氛圍,更容易激發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