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炮龍研究進展與評述
黃建團
(廣西民族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炮龍研究文獻進行綜述。1)舞炮龍研究經歷了被動研究至主動研究、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兩個階段。2)主要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等視角進行研究。3)研究特點:多元化、持續穩步發展,高水平成果少,且偏于主觀經驗判斷,研究方法單一,描述性和建議性研究較多,反思性與創新性研究極少。在對研究成果進行評述基礎上,從研究視角、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方面對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議。
舞炮龍;研究進展;評述
2017年 1 月 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加大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是國家支持的重點,是當前學界研究的熱點。廣西賓陽是享譽中外的“中國炮龍之鄉”, 舞炮龍在發展歷史上深受當地“百年商埠”文化發展的影響。相傳宋皇朝令狄青征伐壯族首領儂智高反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以舞龍麻痹儂智高取勝,后來舞龍與壯族燈酒節“燃炮燒獅”活動融合誕生舞炮龍,是一項求子納福、祛病消災的宗教性儀式民俗活動。新中國成立后,舞炮龍進入了全新發展的階段,2006年被中央電視臺列為“中華一絕”, 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舞炮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地域文化的奇葩,中國龍文化的活化石,它囊括了民族語言、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民族曲藝、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空間等諸多遺產因子,是一種綜合性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個性與多元化的價值特征,而因其燃炮炸舞龍的刺激性和獨特性、參與人群的廣泛性、世代相傳的民俗性,以及百龍共舞、千炮齊鳴、萬人同歡的場景,被中央電視臺喻為“東方炮龍狂歡節”,成為當地經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功案例,是一個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范例。本文以查閱圖書館和檢索中國期刊網上(1979年-2017年)的關于舞炮龍研究的著作8本、文章103篇為分析樣本,對論文發表時間、核心與非核心期刊、碩博士論文、研究分布、研究方法、研究主題方面進行了初步統計,分析多年來舞炮龍研究的基本狀況及其特點,從理論與方法兩方面對舞炮龍研究的發展、進步與存在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指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供學界同仁討論與參考。
舞炮龍發展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但其研究歷史較為短暫,在近十年中產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縱觀其研究過程,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1.1 被動研究至主動研究階段(2005年以前)
舞炮龍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我國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國策,隨著家庭經濟條件不斷改善,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獲得重生空間,在文革沉寂多年的舞炮龍在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響下重獲生機,賓陽民眾“族群記憶”、民間信仰得到不斷激發,部分民眾與商人自發組織舞炮龍活動。1981年,蘆圩恢復舞炮龍活動,全圩僅舞1條炮龍,人民熱情高漲,從正月十一晚起,連續舞兩天兩夜。第二年中和、興仁、靖安、中興、太平等街,都舞起炮龍。時逢國家開展“收集整理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遺產”工作,1984年賓陽縣文化館依照工作任務對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普查,舞炮龍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民間傳統得到賓陽縣政府關注,對舞炮龍進行了挖掘整理,對舞炮龍起源與歷史及活動作了簡要介紹,形成了部分文字資料。1985年,原蘆圩鎮改名為賓州鎮,全鎮分城南(老蘆圩)城北(老賓州)兩區,共14條街12條龍,整個賓州鎮徹夜不眠。《賓州報》發表蒙成干《賓陽舞龍來歷》一文,點燃了民眾對舞炮龍熱情。一直到90年代初,曾有少數的舞炮龍活動文字報道,這時期舞炮龍處于被動、分散研究狀態。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入一個大眾旅游時代,全國掀起“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熱潮,賓陽民間舉辦舞炮龍的熱情與舞炮龍歷史文化的影響力開始受到政府關注,并主動對舞炮龍的旅游價值與社會效益進行探索與開發。1991年燈酒節,賓州鎮黨委書記和鎮長帶頭出來舞龍,政府帶頭作用極大地激發了賓陽民眾參與舞炮龍活動積極性,從正月十一開始,共熱鬧了三天三夜。1993年,賓陽縣委、縣政府召開“文化經濟會議”,決定將正月十一的燈酒節改名為炮龍節,主要目的是為招商引資。并隆重召開了炮龍節招待會,邀請廣西區、地、鄰縣各廳、部、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有關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臺胞、外籍在華的專家、教授等200多人參加。這年炮龍節,共有炮龍28條,游遍全城12條街道,熱鬧通宵達旦,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炮龍節。期間,縣政府組織舉行了商貿洽談會與舞炮龍座談會,區內外知名文藝專家與學者創作了關于舞炮龍文化的詩歌、詩詞,舞炮龍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得到進一步挖掘。2005年全國掀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賓陽炮龍節作為節慶文化活動,因其文化內涵豐富、民族文化個性特征突出、民眾參與廣泛、凝聚力強等特點被廣西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申報項目。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抓住這一機遇,順勢而為,立即成立了領導機構,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舞炮龍文化深入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形成了全面整合文化資源,打造具有賓陽民族特色的炮龍文化,提升賓陽文化軟實力,并以此為契機,推動賓陽招商引資,促進賓陽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至此,舞炮龍研究進入了積極主動、緊張快速發展階段。
1.2 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階段(2006年至今)
隨著舞炮龍普查研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不斷深入,舞炮龍研究逐漸匯聚于保護與開發上。2006年10月,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大力打造“百龍舞賓州”品牌,成立首屆“百龍舞賓州”領導機構,并相繼召開了炮龍節文化研究會、招商引資研究會、文化旅游規劃會等系列研究活動。當年炮龍節盛況空前,聚集了內外30多家新聞媒體500多名記者、國內外游客20多萬人,賓州城百龍舞動、炮火沖天、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首屆“百龍舞賓州”取得巨大成功,被中央電視臺喻為“中國炮龍狂歡節”。舞炮龍日益提升的社會影響力與經濟效益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集中對舞炮龍的起源、儀式、內容、價值與意義、保護與開發進行了研究,其中研究熱點聚集在舞炮龍起源與文化內涵、旅游開發等問題上。伍廣津從文化發展與融合角度分析了舞炮龍文化的特點、社會價值與發展建議。舞炮龍起源最具代表五種說法:一是源于宋朝狄青于元宵節為麻痹儂智高而舞龍,這也是賓陽縣官方主流說法。二是《南寧年鑒(2007)》稱“炮龍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形成”。三是舞炮龍源于賓陽當地的“燈酒節”,這是當地一個祈求人丁興旺的風俗,時間正與“炮龍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十一相吻合。四是據清代及民國的《賓陽縣志》記載:清代,賓陽一帶共發生過6次瘟疫,死者上千。當時,老百姓十分恐慌,為防止瘟疫蔓延,有人提出舞龍時燃放鞭炮,用鞭炮中的火藥與硫磺驅邪殺菌、免除災難。五是明清時由當地蘆圩鎮的盧氏家族開創,至今300多年歷史。2007年舞炮龍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極大地鼓舞了賓陽政府與學界研究舞炮龍熱情,7月16日賓陽縣召開了炮龍文化產業研討會,收到論文40余篇,匯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知名人士、企業代表、文化藝人的聰明才智[8],這些論文集中圍繞舞炮龍文化保護與炮龍產業開發策略展開研究。
2008年,隨著舞炮龍被列入國家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社會對舞炮龍關注度不斷提高,舞炮龍研究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研究者們從文化學、民族學、社會學、生態學、旅游學、體育學、教育學、醫學、文藝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度考察舞炮龍文化保護與開發,如伍廣津從旅游學角度分析指出應挖掘舞炮龍文化的經濟價值以打造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周華從文化學視角分析認為舞炮龍是崇拜種族繁衍的民俗,覃琮從民族學視角分析認為舞炮龍 “標志性文化”生成是民間信仰之復興和空間再造的結果。除此之外,研究涉及的內容還包括龍圖騰審美記憶、火藥技藝、城鎮化與節慶體育、制作技術、醫學文化內涵、英文譯著等,這些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反映出舞炮龍研究的蓬勃發展。
對1979-2017年關于舞炮龍研究的著作7本、文章103篇從發表時間與數量、核心與非核心期刊、碩博士論文、研究分布、研究方法等研究結構方面進行了初步統計,分析多年來舞炮龍研究的基本狀況及其特點。
2.1 時間與數量分布
截止到2017年4月,在中國期刊網共檢索和篩選出舞炮龍相關研究論文與文獻報道103篇。從文章發表的年度分布數量來看(詳見表1), 2004年之前,國內期刊舞炮龍研究文章尚屬空白。2005-2006年共有3篇文章,主要從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內涵、游客角度進行描述與分析。2008年是文章發表數量最多的年份,這與舞炮龍社會關注度在2007-2008年迅速提升相一致,進一步說明了舞炮龍社會影響力不斷得到擴大。2009年以后文章發表數量保持在9篇左右,呈平穩發展態勢,與這一時期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持續支持與研究深入的發展背景有關,如2011年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2014 年 11 月全國非遺數字化保護(首批)試點工作總結會召開,標志著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09年以后舞炮龍研究成果學科領域、研究視角呈多元化、持續穩步發展趨勢。

表1 1979-2017年舞炮龍文章年度分布一覽表
2.2 研究方法分布
2000年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法以事實論證為主,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田野考察基礎不扎實。從表3可知,舞炮龍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綜合研究方法的比例分別為91.3%、2.9%、5.8%,絕大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定性研究,這與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法運用發展態勢較為一致,說明舞炮龍研究方法選取較為單一,研究成果較偏向于主觀意識與經驗判斷。

表2 1979-2017年舞炮龍研究文章研究方法分布一覽表
2.3 期刊與學位論文、文獻報道、著作數量分布
在中國期刊網共檢索出103篇關于舞炮龍研究的文章中,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報道文獻的數量分布進行統計。核心期刊論文、博士與碩士論文共占總文章數的23.4%,說明舞炮龍研究價值得到學界肯定,在研究生層次得到較大的關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水準,但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較少(博士論文僅有1篇)。報道文獻占總文章數的24.3%,說明舞炮龍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較高。關于舞炮龍專門研究著作有2部《賓陽炮龍節》《東方炮龍狂歡節》,含有舞炮龍研究相關著作有《賓陽塵封往事》《賓陽古今述聞》等5部,這些著作主要從起源考證、現象描述、價值內涵、文化特征、社會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文學創作等面進行研究。
根據期刊文獻檢索舞炮龍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對研究主題進行歸類,發現舞炮龍研究成果主要有舞炮龍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旅游產業發展等三個方面,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予以討論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舞炮龍文化
在舞炮龍研究初始階段,舞炮龍文化成為學者與社會關注的熱點,舞炮龍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內涵、儀式、價值特征與社會功能以及舞炮龍文化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等內容,許多學者從民族、民俗、社會、旅游、體育、傳播、生態、文學藝術等視角進行了具體研究:舞炮龍是漢族龍文化與壯族龍母文化的結合,是一種民俗文化展示,有龍崇拜、子嗣崇拜、賓陽精神等內涵與文化、經濟價值,有祈福和消災、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意境美、活力美、驚險美等文化內涵;舞炮龍有狄青、盧氏兄弟、四龍拜祖、送燈、驅瘟消災等多元起源說,也有否認舞炮龍起源與狄青有關的說法;炮龍來源的歷史傳說莫不與賓陽的人文歷史相關聯,具有很大的現實性、傳承性和地域性,炮龍文化是先輩們“繼承中華民族龍文化精神,結合地方發家創業的人文精神創造的”,并融合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舞龍文化;舞炮龍儀式有開光、炸龍、送龍三個過程,其儀式具有情緒宣泄與調適功能、維系與認同功能、健身與娛樂功能、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經濟功能等,認為其儀式由于現代性的切入所發生的功能意義上的嬗變是文化變遷的一種必然結果,同時也發現在賓陽商人變遷中舞炮龍有英雄崇拜、民族融合、組織建制、經濟增長、城市識別等社會功能,賓陽商人與舞炮龍在時空上形成了互動發展的階段化、互動生成的同構性、互動傳播的多元化等特征;舞炮龍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應構建舞炮龍運動的初級社會群體,推動舞炮龍群體間社會互動,通過制度化社會控制,有效解決舞炮龍存在問題,為舞炮龍運動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舞炮龍的健身效應為全民健身活動注入新活力,其能解決舞龍技術繼承人銳減等問題;炮龍節在新聞傳播上具有對外交流、非遺民俗文化及經濟效應,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態審美特征,應加強舞炮龍文學藝術創作與外文翻譯宣傳,運用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強化文化傳播,以促進舞炮龍文化國際化發展。
3.2 舞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研究主題的關鍵因素,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熱潮的推動,舞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研究熱點,其研究主要包括舞炮龍文化生存現狀與保護策略、炮龍產業發展現狀與開發策略。許多學者從文化、旅游、生態等視角進行了具體研究:從生態學角度來分析,炮龍文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政治、經濟的發展是協調發展、共存共生的關系,在生態系統失衡情況下,需要采取有效保護和開發措施給炮龍文化注入新活力,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得以傳承、持續發展;城鎮化與舞炮龍文化遺產發展在物質、精神、制度上有相互作用,城鎮化是節慶體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促使著炮龍節的急劇變遷。節慶體育的開展,對城鎮化的發展有著積極與消極作用,且在構筑和提升城鎮文化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狂歡、文化、購物、旅游”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鎮企合一,以企帶鎮的發展模式, 教育式傳承發展模式等發展模式;在商業化語境下,地方性知識需要依靠社區精英和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才有作用,地方性知識再生產是在文化傳承、遵守國家政策和照顧地方的夾縫中相互妥協完成的,要將民俗轉化為旅游資源,必須尊重地方民眾意愿,堅持“在了解中保護,在認同中開發”的開發思路;舞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特點,應遵循本真性、整體性、可解讀性、可持續性原則制定出保護與傳承的對策;舞炮龍文化保護與傳承存在傳承人面臨斷層危機、法律法規不健全、文化包容性弱化及其內涵的淡化等問題;舞炮龍是聯結賓陽各族人民的文化紐帶,可從多渠道籌措資金、力抓隊伍,壯大保護傳承力量、全面普查,及時制定長效保護機制、強化賓陽炮龍文化交流和研究等方面來傳承和保護舞炮龍文化。
3.3 舞炮龍旅游產業
在我國旅游熱潮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下,賓陽縣委、政府打造炮龍文化品牌,大力招商引資與發展舞炮龍旅游產業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引發了學者對舞炮龍旅游產業發展的關注,指出對由體育與旅游產業交叉互動形成民俗體育旅游產業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區經濟增長,對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認為舞炮龍旅游資源有文化與品牌優勢,運用“前臺、帷幕、后臺”理論模式進行保護性開發,不僅為賓陽炮龍節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可以為廣西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指導與借鑒;從標志性事件旅游的角度來看,賓陽炮龍節對城市旅游發展具有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重塑城市的形象和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積極影響,可加強政、企、社會組織的合作,完善基礎設施,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提高城市形象來發展旅游業;從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來分析,炮龍文化產業開發應利用中國-東盟國際自由貿易區成立、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等特色經濟區機遇與文化優勢,將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依據民俗旅游節慶開發理論,炮龍旅游產業可采用靜態、動態、立體網絡式三種模式進行開發,在當地政府、專家學者、相關企業、當地民眾等的齊心協力下,尊重當地民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走精品化特色道路;從激發旅游投資乘數效應途徑來看,可采用區域營銷理論從形象營銷、吸引力營銷、基礎設施營銷和人員營銷四個方面進行戰略營銷,當地政府應統籌規劃、協調運作,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性,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強營銷力度,優化廣西民族節慶的旅游效應,增強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可借鑒文化經濟二元一體互動理論,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契機開發廣西舞炮龍文化產業,挖掘舞炮龍文化的經濟價值,著力打造舞炮龍狂歡節,形成地方文化品牌與產業鏈,產生大的經濟效益。
4.1 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舞炮龍研究經歷了被動研究至主動研究、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兩個階段;學者主要圍繞舞炮龍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三個中心主題進行研究;在2007年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于2009年以后在學科領域、研究視角呈多元化、持續穩步發展趨勢;舞炮龍研究價值得到學界肯定,舞炮龍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較高,在研究生層次得到較大的關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水準,在指導和引領舞炮龍文化保護與開發實踐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舞炮龍相關研究仍存在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較少,研究方法選取較為單一,研究成果較偏向于主觀意識與經驗判斷,舞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申報,輕保護”, 發展后勁不足,描述性和建議性研究較多,反思性與創新性研究極少,研究廣度和研究深度待進一步加強。
4.2 研究展望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趨勢與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立足于舞炮龍發展現狀與研究實際,借鑒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可從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舞炮龍文化發展作進一步的探索。
4.2.1 在研究視角上要從整體上系統思考舞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化、智能化、國際化現代社會發展問題,在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上有機聯系、互為補充,整合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充分汲取多學科的新理論與新成果、新技術運用于舞炮龍發展研究與實踐中。如借鑒生產性保護理念,在融入社會交換理論基礎上對傳統體育生產性保護利益相關者行為的研究,借鑒涵化理論對少數民族體育非遺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基于社會表征理論對遺產地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結合產業孵化理論對少數民族體育非遺開發式保護的研究等。同時應結合互聯網經濟時代特征,探索舞炮龍在共享經濟、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社會背景下融合發展、保護與開發、具體化策略等。
4.2.2 在研究內容上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本質特性,首先重點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傳承人培養及其技能傳承進行研究,對舞炮龍傳承人自我文化的認同態度、真實訴求、生存狀況、技能傳承、發展途徑與保障機制探索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如可采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即通過鼓勵和扶持手段,推動這些項目在有效傳承核心技藝的前提下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重新融入百姓生活,擴大市場份額,吸引年輕人主動來學習和傳承。其次采取搶救性保護的方式,即通過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對舞炮龍文化進行全面、真實、系統的記錄,并建檔保存。最后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保護工作機制,探索炮龍產業在稅收、融資、營銷方面的有效政策與措施,加大舞炮龍文化開發的地方立法與制度化建設,建立舞炮龍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科學評價體系,實現舞炮龍在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中的良性互動與發展。
4.2.3 在研究方法上要基于目前存在的問題,積極借鑒多學科先進理念與方法論,在資料收集和分析方面,廣泛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研究范式;在調查研究的視角上,將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以確保調查對象的信度和效度,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要形成研究人員與調查對象之間的時空張力,切實保證研究的真實性,多采用實證分析、反思性的研究范式,擴大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如法律保護、教育傳承、傳承人培養跟蹤等實證研究,要揭示舞炮龍保護中各種內外因素對其產生不同影響的深層次原因和原理,反思舞炮龍保護與開發經驗與教訓,探索舞炮龍發展內在機理與深層次動力機制,在實踐中總結、升華為學科理論與實踐指導,促進舞炮龍研究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1]蒙成干.賓陽古今述聞續集[M]. 南寧:南寧市源流印刷廠,2007.
[2]伍廣津.舞炮龍文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2).
[3]蒙成干.賓陽舞龍來歷[N]. 賓陽報,1985-03-03.
[4]南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編纂辦公室.2007年南寧年鑒[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5]黎偉盛.民俗奇葩:賓陽炮龍節[J].傳承,2007(3).
[6]羅世敏,謝壽球. 神奇大明山[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7]鐘亮.利用品牌發展經濟,賓陽炮龍文化“舞”出產業前景[OL].[2007-07-14]:廣西新聞網,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0714/newgx4697dd81-1152880.shtml.
[8]伍廣津.民俗競技與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以賓陽炮龍節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9]周華. 崇拜種族繁衍的民俗——賓陽舞炮龍運動的社會學考證[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3).
[10]覃琮. “標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以賓陽的舞炮龍為個案[D].上海:上海大學,2009.
[11]曾燕. 龍圖騰的審美記憶與隱性傳承研究:嶺南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
[12]伍廣津. 民俗競技舞炮龍中拋火藥技藝缺失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13]原秀麗. 城鎮化與節慶體育和諧發展研究——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
[14]黃建團,農貴,原秀麗. 中國舞炮龍制作技術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7).
[15]張璐礫,戴銘,劉玉筠. 廣西賓陽炮龍節的醫學文化內涵[J]. 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
[16]黃蓮. 東方炮龍狂歡節——中國賓陽炮龍(第一章)翻譯項目報告[D]. 南寧:廣西大學,2014.
[17]王慶云,彭鑫.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評述[J].檔案與建設,2017(4).
[18]姚磊.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評述[J].廣西社會科學,2013(10).
[19]覃琮. 邊疆“漢人社會”視域中“合成文化”生成的人類學解讀——以廣西賓陽為個案[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0]吳瑩.民間節慶中民俗文化展示類型分析——以廣西賓陽縣炮龍節為例[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1]羅必果. 賓陽炮龍節的來源[J]. 今日南國,2008(85).
[22]錢應華,等. 廣西賓陽舞炮龍運動的文化學分析[J]. 體育科技,2013(4).
[23]楊秀波. 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炮龍節”的中華文化蘊涵[J]. 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
[24]伍廣津,何飛,李婷婷. 賓陽炮龍節歷史與社會價值[J]. 運動,2013(70).
[25]翟向陽,李麗,夏冬. 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追本溯源[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4).
[26]游偉民,覃鳳余. 從賓陽“炮龍節”源于狄青夜襲昆侖關說起[J]. 廣西民族研究,2009(3).
[27]伍廣津,翟翠麗. 舞炮龍與舞火龍文化的比較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8).
[28]錢應華. 儀式與功能:體育人類學視野下的賓陽舞炮龍[J]. 柳州師專學報,2015(1).
[29]黃建團. 桂商文化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功能與特征——以廣西賓陽舞炮龍為個案[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
[30]張美玲. 廣西賓陽舞炮龍運動的社會學分析[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5.
[31]黃晨華. 從廣西賓陽舞炮龍文化看全民健身活動的價值體現 [D]. 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0.
[32]黎鮮. 2015年廣西賓陽炮龍節的新華網報道分析——基于框架理論的視角[J]. 新聞研究導刊,2015(24).
[33]曾燕. 淺析賓陽炮龍藝術的生態審美特征[J]. 大眾文藝,2010(8).
[34]翟翠麗. 賓陽炮龍的文化生態環境及其保護[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
[35]原秀麗. 城鎮化與節慶體育和諧發展研究——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
[36]覃琮. 地方性知識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及實現方式——廣西賓縣“廟、場”之爭的個案啟示[J]. 文化遺產,2016(3).
[37]鐘元博.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俗體育文化研究[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1.
[38]徐國成,伍廣津. 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J]. 體育科技,2013(5).
[39]錢應華. 民俗體育賓陽炮龍的特征、傳承與保護[J]. 柳州師專學報,2014(1).
[40]何飛.廣西民俗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D].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4.
[41]劉艷蘭. 標志性事件旅游的開發與管理[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5).
[42]羅必果. 賓陽炮龍文化及其產業化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0.
[43]羅必果. 論廣西賓陽“炮龍節”民俗旅游開發[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44]林博亮,邱力生. 論節事旅游項目中的區域營銷——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J]. 學術論壇,2013(12).
[45]張瑞梅,李娜,黃河. 民族節慶旅游效應分析——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J]. 大學教育,2012(1).
[46]伍廣津,劉瑞恒,翟翠麗.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與廣西炮龍文化產業發展互動研究[J]. 體育科技,2010(4).
[47]陳煒,馮玉潔. 近十年來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述評[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
[48]王燕梅. 試論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探析進入“后申遺時期”的成都市非遺保護工作[J]. 四川戲劇,2016(12).
[49]楊海晨,王斌. 論體育人類學研究范式中的田野調查關系[J]. 體育科學,2012(2).
State-leve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ireworkdragondance
HUANG Jian-tuan
(SchoolofSportandHealth,Guangxi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6,Guangxi,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ework Dragon Dance research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from passive to initiative, and from centralized to diversified, and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research were diversified, and the amount of the research were increasing steadily, but very few high-standard, the achievement were mostly autho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fewer research methods were chosen, and most of them were descriptive research or give suggestions, so few introspective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Based on commen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gives suggestion on research perspective,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researches.
Firework Dragon Dance;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G80-054
A
1009-9840(2017)05-0011-06
2017-07-18
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TY104)。
黃建團(1975- ),男,廣西馬山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