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體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校園足球”式新型運動員培養模式發展路徑初探
王一然
(北京大學 體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運動員退役后流動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當前,隨著我國體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進步,新型運動員培養模式開始了初步探索,“校園足球”就是新模式的代表。相比“體校-專業隊”和“一條龍”傳統培養模式,它重視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運動員能否依靠體育成績資本以外的其他資本——尤其是文化資本參與社會流動?!靶@足球”若想成功,一要以高校為龍頭;二要學習NCAA的運動員培養理念和方法。
社會流動;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校園足球;文化資本
隨著傳統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弊端的不斷顯露,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漸發生改變。傳統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運動員退役后發展困難,這如今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了運動員參與新一輪的社會流動?
2013年2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對“校園足球”的發展目標做過明確界定:“發展‘校園足球’要實現三大目標,即推進體育教育改革、成為競技人才成長的通道、使體育真正成為體育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庇纱丝梢?,“校園足球”代表著我國新型運動員培養模式探索的開端。
本文將在社會流動理論視角下,探索“校園足球”式運動員培養模式應當如何發展,才能保證該模式避免傳統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學訓矛盾”問題,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使運動員在參與社會流動時能夠依靠體育成績以外的更多資本。
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從某一社會位置向另一社會位置的轉移或者從某一社會角色向另一社會角色的轉換。彼得·布勞認為:“社會流動包括人們在社會位置之間的所有流動,不僅包括職業流動和遷移,而且還包括宗教信仰的改變、結婚、收入的增加、事業以及政治聯盟的改變?!瘪R克斯·韋伯提出了社會分層理論,提出把財富、權力和聲望作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基本指標?!耙勒枕f伯的理論模型發展起來的其他社會分層理論中,最有影響的當屬‘布勞-鄧肯’模型,該模型認為地位獲得主要在于先賦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響。在經濟發達國家,受教育水平與職業地位具有很高的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73。教育將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社會流動方向和社會地位的提高?!?/p>
面對21世紀的來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后,德智體美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準。從當前的就業情況來看,除了對道德品質的基本要求以外,通過智育培養的文化資本是最為基礎和普遍的就業籌碼。
鐘秉樞教授曾針對我國優秀運動員的社會流動、成績資本和文化資本展開研究。他認為,“成績資本是優秀運動員退役后找到新職業的重要籌碼。運動成績帶來的名人效益為運動員打開了通往各種職業的大門。優秀運動員的文化水平在其職業地位獲得中居于次要的位置,面對新的起點,他們往往缺乏選擇社會其他職業和升學的基本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但經歷運動員職業階段以后,大多數運動員的職業地位與其父輩相比都有了提高,只有5.4%的人子承父業?!睂τ趦炐氵\動員來說,智育帶來的文化資本在其退役后參與新一輪社會流動時所起的作用次于體育成績所帶來的名人效益。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優秀運動員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針對數量龐大、成績平平的普通運動員而言,文化資本在其面臨社會流動時,就顯得無比重要。因為,這些運動員本身沒有堅實的成績資本以及由此帶來的名人光環,所以,體育基本上不能成為其參與社會流動的籌碼。但是,傳統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又阻礙了運動員文化資本的獲得,這就導致了運動員退役后社會流動困難的問題。我國傳統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兩種,一是“體校-專業隊”模式,二是“一條龍”模式。
2.1 “體校-專業隊”模式對運動員出路的阻塞
“體校-專業隊”模式搭建了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基座就是星羅棋布在全國各地的數以千計的體校。層層選拔,從體校到市隊、省隊、國家隊,這一優秀運動員培養路徑的淘汰率極高,絕大多數運動員出于天賦匱乏等各種各樣的因素,最終沒能持續向上流動。于是,他們不得不脫離運動員身份,參與橫向社會流動。從體校到專業隊,這一看似符合邏輯的社會流動路徑實則并不順暢。關鍵問題在于體校對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忽視。一方面,原來的體校是個“鐵飯碗”,畢業百分之百包分配,體校包分配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2000級學生是全國最后一批享受包分配福利的學生。在這之前,很多家庭尤其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認為將孩子送到體校接受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對于他們來說,進入體校,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所以在體校當中,接受不接受優秀的文化知識教育,已經不是一個必要性問題,接受了也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已。另一方面,受歷史發展階段的影響,建國初期,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物質資源十分匱乏,在國際上面臨發達國家的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國內外形勢十分危急,政府提出了趕超型發展戰略,體育自然而然被納入趕超戰略的范疇當中。同時,比拼高下的呈現形式又使得競技體育成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加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全國人民普遍樹立了體育政治目標導向的價值觀。這些因素導致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目的性、功利性較強。長此以往,體校形成了一種以訓練為主、以體育成績為本的學訓割裂的培養模式,忽視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忽視對其文化資本的培育。
從體校畢業的學生基本有兩種發展路徑:缺乏體育前途的離開體育領域,從事其他工作;體育成績好的進入專業隊,也有一部分考入綜合性高?;蛘唧w育類院校。但是學訓割裂的教育模式讓大多數未能繼續體育生涯的運動員在新一輪的社會流動面前無能為力;成為專業運動員的大部分運動員,退役后也面臨著由于文化素養缺乏而難以重新融入社會的問題;進入高校的運動員,其文化水平也較低,在畢業后參與新一輪社會流動時,更多的是依靠學校名望、社交能力、家庭背景等,文化資本依舊難以成為其可以依靠的籌碼。
2.2 “一條龍”模式對運動員出路的阻塞
除“體校-專業隊”這一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以外,“一條龍”培養模式也曾經對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作出過貢獻。高民緒指出:“‘一條龍’訓練體系指學生運動員經過小學、初中再到大學科學而系統的訓練,由低級到高級有效銜接起來的一種訓練體系?!粭l龍’訓練體系同時又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能將學習與訓練有機結合起來的體系,它以中小學為基礎,以高校為龍頭,邊學習邊訓練,互不影響?!睆氖澜珞w育強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經驗來看,學校是重要的運動員培養平臺,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在這方面首屈一指。在學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扮演著“龍頭”的角色。自1986年我國體委和教委共同開展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試點開始,高校競技體育已有30年的歷史,在這30年的發展過程中,高校競技體育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它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盡管“一條龍”模式的目標是保證運動員邊學習邊訓練,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運動員學訓沖突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招生低門檻、畢業低要求,學生運動員這一名稱中,運動員的占比遠遠大于學生。
“校園足球”式新型運動員培養模式想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運動員,必須吸取傳統模式的教訓,依照教育規律,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確立科學的發展理念與路徑。
3.1 重視教育規律,促進高校的帶頭作用
毛振明教授曾對“校園足球”的發展進行過頂層設計。他提出,要“以大學為龍頭,形成自上而下的引領和動力,打通各級升學通道……如果全國的名大學里都有了足球隊,那么一批好高中就會隨之出現足球隊,隨后一批好初中里也會出現足球隊,再隨后在一大批好小學里也會出現足球隊,他們層層簽約,層層輸送,形成一個‘踢好足球,上名大學’的校園足球體系……那時,一個校園足球的金字塔就會自然形成,一個學生優秀運動員的訓練‘一條龍’就會展現?!敝砸源髮W為龍頭,是教育規律使然?!霸诋斍暗慕逃蝿菹?,讓孩子上好大學是所有校長和家長的期待,也是他們是否支持孩子參加足球訓練的動力源,如果先從基層布局,孩子們練了足球能干嘛呢?”
3.2 學習NCAA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理念
NCAA是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組織核心。截至2016年,NCAA共擁有1 211個會員學校(數據來自NCAA官網)。它以高校為龍頭,自上而下引領了整個學校體育人才培養體系。NCAA的運動員培養模式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運動員,有實力問鼎奧運會冠軍,其競技水平足以媲美我國國家專業運動員。例如,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美國隊派出了超過555名運動員,其中有417名運動員是或者即將成為NCAA的成員。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數據顯示,里約奧運會有39名運動員來自或者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其中有30名代表美國出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有15名運動員代表美國隊出戰里約奧運,歷史上,該校學生總共拿過105枚奧運金牌,47枚銀牌和33枚銅牌。由此可見,以NCAA為核心的美國大學競技體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優秀成果。
美國高校的學生運動員之所以可以全面發展,原因主要在于美國高校“培養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標,以及為之采取的科學、合理的切實行動。我國“校園足球”若想獲得成功,必須探索和學習NCAA解決運動員學訓矛盾的方法,避免成為體校的翻版。
3.2.1 設置招生資格和參賽資格敦促學生努力學習
NCAA設置了專門的資格評定中心,該中心對division1和division2會員學校(NCAA根據競技水平、學校影響力等綜合因素將會員學校劃分為三個分區,division1會員學校的競技水平是最高的)的招生資格和參賽資格進行嚴格把控。入學時,學生運動員的GPA和ACT或者SAT成績必須達到資格評定中心的要求。入學后,運動員的課程成績必須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獲得參賽資格。這么做的目的是堅持體教結合,保證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保證其文化資本的獲得。
3.2.2 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全面培養學生
NCAA對學生運動員的培育提前到高中階段,這是NCAA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點。想要申請進入NCAA會員學校的高中生運動員,必須自高一起,就努力完成NCAA的學業水平要求。NCAA為高中生運動員設置了科學的課程體系——核心課程(the core courses)。在NCAA的招生資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對核心課程的完成情況。NCAA認定的核心課程涵蓋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歷史哲學等各個方面,具體包括:英語(英語1至英語4、美國文學、創造性寫作),數學(代數1至代數3、幾何學、統計學),自然/物理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社會科學(美國歷史、公民學、政府治理),附加課程(比較宗教學、西班牙語1至4)。學生必須在高中階段修讀完成NCAA要求的核心課程。除此之外,NCAA還設置了更為細化的規定,例如,學生如果選修兩門內容相似的課程,績點只能計算一次,這么做的目的是力求學生接受全面、科學的教育,提高文化素養,而不只是為了獲得績點。
3.2.3 限制訓練時間和競賽場次保證運動員學習時間
1)訓練時間限制
NCAA對學生運動員的訓練設置了嚴格的時間要求,主要是為了防止學生運動員過多參與訓練而壓縮了學習時間。NCAA章程規定:不允許把運動員當作獲勝的工具,必須保證運動員的學業。運動員在校學習期間,每天參加訓練的時間不得多于四個小時,每周的時間不得多于二十小時;每周必須保證一整天的閑暇時間,在這一天當中,學校不得安排任何與訓練相關的事宜。美國各大學為了能夠保證運動員的學習質量,將訓練時間安排在下午,上午全部用于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以保證學生有充沛的精力學習。
2)競賽場次限制
美國高校十分重視運動員實際比賽能力的培養,將比賽和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比賽活動十分頻繁。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NCAA章程對不同運動項目每年參加比賽的最多競賽場次進行了嚴格規定。
3.2.4 中美高校培養運動員的區別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出NCAA在學生運動員培養方面的三個重要特點。第一,通過在招生資格、參賽資格、訓練時間、競賽場次方面設限,NCAA將學生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進行了較好的平衡。第二,樹立正確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觀念。第三,將學生運動員的文化知識教育提前,并且設置科學的教育體系。通過這三點,NCAA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促進了文化資本的積累。
首先,中美的運動員培養觀念不盡相同。美國的理念是,若想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體育訓練是對一個人額外的磨練,而不能成為輕視學業的借口。NCAA科學的管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美國的優秀運動員絕大多數出自高校,每年有超過五分之四的學生運動員可以獲得畢業證。這個數據反映了兩點,第一,美國高校科學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確實培養了很多全面發展的運動員;第二,美國對學生運動員的學業要求十分嚴格,如果學業水平不達標,拿不到畢業證的情況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國內卻常常由于訓練而輕視學業,甚至于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招生時降低門檻,畢業時降低要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導致我國學生運動員的發展不全面,畢業后難以憑借文化等資本進行新一輪的社會流動。
其次,通過在招生資格、參賽資格、訓練時間、競賽場次方面設限,NCAA將學生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進行了較好的平衡。一方面,敦促學生努力學習,達到進入大學的門檻,同時在大學階段必須繼續努力學習,以獲得參賽資格。另一方面,限制學生運動員的訓練時間和競賽場次,保證其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
第三,NCAA將運動員培養提前到中學階段并設置科學的教育體系,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核心課程的設置,運動員必須完成核心課程的學分,這些課程在培養運動員的學習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提前養成的學習能力為進入高校后的運動員兼顧學習和訓練減輕了壓力。它將高校的學訓矛盾分解到更為基礎的教育歷程中,這保證了學生運動員進入大學之后,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好的文化知識教育基礎,加之在高校中繼續進行的文化知識教育,保證了文化知識教育因素在學生運動員畢業后面臨新一輪社會流動時的關鍵作用的發揮。同時,NCAA還設置了科學的教育體系,例如,學生如果選修兩門內容相似的課程,GPA只能計算一次,這么做的目的是力求學生接受科學合理的文化知識教育,最高效地提高科學文化素養,而不只是為了獲得GPA。而我國傳統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導致了文化知識教育和體育訓練的割裂,從小到大,訓練重于學業的觀念貫穿始終,由此,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積淀從小欠缺,學習能力普遍較差,所以盡管進入了高校、名校,他們也不能有效地調和學訓矛盾,短短四五年的文化知識教育,難以有效促成其文化水平的提高。這是運動員學訓矛盾無法解決的根源。
“校園足球”式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若想獲得成功,首先要重視教育規律,促進高校的帶頭作用。第二要學習NCAA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理念和方法,樹立“培養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標,設置招生資格和參賽資格敦促學生努力學習、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全面培養學生、限制訓練時間和競賽場次保證運動員學習時間。
[1]侯定凱.高等教育社會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彼得·布勞.不平等和異質性[M].王春光,等譯.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77.
[3]向冠春,劉娜.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流動關系嬗變[J].現代教育管理,2011.
[4]鐘秉樞.成績資本和地位獲得——我國優秀運動員群體社會流動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3).
[5]毛振明.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3).
[6]What is the NCAA[EB/OL].http://www.ncaa.org/about/resources/media-center/ncaa-101/what-ncaa.
[7]姜文.從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反思教育的功能[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
[8]彭擁軍.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7.
Thedevelopmentpathofthenewtrainingpatternfor"campusfootball"players
WANG Yi-ran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The mobility after the players' retir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and this problem comes from the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in China.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status in China and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al ideas, the new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has begun to be explored, and "campus football"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new pattern. Compared to the "sports school-professional team" and the "a coordinated process" training pattern, the new pattern emphasizes the athlet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will,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 whether the athletes can use their "qualifications" other than sports performance, especially "cultural qualifications", to join the social mobility. If the "campus football" wants to succeed, first of all, we should consider the universities as the flagship, and then learn the athletes cultivating concept and methods from NCAA.
social mobility;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campus football; cultural capital
G808.18
A
1009-9840(2017)05-0077-04
2017-06-28
王一然(1995- ),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