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偉 (廣東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510090)
智能車載信息服務工程中的用戶體驗研究及應用
班 偉 (廣東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510090)
隨著車載產品信息功能的不斷增加,人在駕車時與車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駕駛員的操作變得極為復雜。因此,強化行車中用戶體驗,力圖通過完美的設計,使得高科技能夠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方式為人們帶來便利和愉悅。許多交通事故正是因為較差的用戶體驗造成的。用戶需求分析是用戶體驗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環節。從用戶體驗出發,采取用戶觀察、用戶訪談等研究方法,努力發現用戶隱性需求和現有車載信息服務系統中用戶體驗的優缺點,為把握最終的交互設計做參考。之后進行可用性評估來驗證用戶體驗設計的有效性,為企業在設計新的車載信息服務系統時,探索和歸納一些理論指導。
智能車載信息服務系統;用戶體驗;需求分析;可用性評估
隨著汽車的普及,在駕駛過程中不僅僅是單純的控制汽車前行,更多的生活需求在駕駛的過程中需要完成。安全,方便,復雜的需求成為用戶的三個需求層次。本節將根據駕駛任務的分級理論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歸類如表1所示。

表1 按照駕駛任務等級分類的用戶需求層次
主駕駛任務是確保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的主要活動,是安全需求最高等級任務;次駕駛任務是指取決于駕駛需求活動。次駕駛任務分為體現駕駛人意圖的駕駛動作和可以感知外部環境變化的駕駛反應。例如規劃導航路徑指引,車輛并線提示等。副駕駛任務是指與具體的車輛操控任務無關的行為。副駕駛任務主要是為了提高駕駛舒適度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例如開空調、聽音樂、接打電話等。
根據上一節對用戶體驗需求的分層分析,可以將系統信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車輛使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車速、里程、油量、車況(故障警示燈)、車輛控制(車燈、空調等);第二層次是輔助用車的方面信息,如:導航、街景、路況、ADAS自動駕駛等;第三層次是對多媒體娛樂以及社交方面的需求,如:音樂、電臺、聽書、社交、電話、微信等。依據以上需求級別筆者制作出車載系統信息分布圖,如圖1所示。

圖1 車載信息服務系統信息分布圖
環境的感知與人的感官系統緊密相關。 人的感官系統涉及視覺系統、觸覺系統和聽覺系統語音等。接下來我們將從視覺、觸覺、語音三種感官系統論述車載系統交互設計。
首先在駕駛過程中,駕駛者眼睛是平視遠方,那么在整個車載系統屏幕放置位置最好在0-15°之間。高于平視角度,屏幕的位置會遮擋駕駛者向前觀察視野。低于平視角15°,駕駛者在觀察屏幕時會產生低頭動作,駕駛者視線離開前方視野的時間越長,對于前方路況的失控隱患也就越大。
另外由于環境光線的影響,并且伴有晝夜之分,單純的背光亮度調節無法滿足用戶對交互界面清晰可見的需求。因此我們增加了日夜模式兩套顏色不同的界面交互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概念車載系統日夜模式設計
隨著機械式的按鍵旋鈕逐漸被碩大的屏幕取代,過去駕駛中“盲操”在電容屏上就變得無法執行。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特定的手勢進行“盲操”。利用快捷導航欄的全局化布局,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區域進行音量調節。由于此區域一直固定在屏幕的底端,用戶無需將視線離開路面,即可能用手去感覺到并進行操作。大大提高行車安全系數。
可用性評價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出產品可用性方面的問題,即用戶能否很好地使用產品的各項功能。判斷產品用戶體驗設計是否優良主要有四個指標,它們分別是:功能是否有用;操作是否易用或者易學習;過程是否可靠;交互方式是否靈活且多樣。好的用戶體驗就是通過簡單的操作提供有用的功能,做到可靠且靈活。
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分為兩種:有用戶參與和無用戶參與。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用戶的時間并不是免費的,這樣用戶樣本的數量得不到滿足,得出的結論就有一定的偏差。另外由于用戶對于車載系統有陌生與熟悉之分,測試的結果也并不全面。
無用戶參與的測試方法主要是設計人員對典型任務(用戶在高頻使用的功能任務)的操作流程進行詳細描述,并利用上述所講的四項指標進行評價。當典型任務描述完成后,我們就可以通過4項指標對典型任務中的具體描述進行可用性評價。這些描述越詳細越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在上述描述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對每一個動作環節進行推敲。
當然此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典型任務的描述過程中盡量的詳細,而且在某些問題上顯得比較主觀。這需要配合用戶研究以及用戶觀察法去歸納總結產品的使用場景以及真正的用戶需求。只有這樣無用戶參與的可用性評價才能指正交互設計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