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 蔚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310023)
基于格式塔理論的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特征研究
闞 蔚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310023)
本文運用格式塔理論的組織律、恒常性等,對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構成元素、景觀結構與尺度、建筑立面及細部等作科學系統的分析,建立格式塔與景觀研究的理論聯系,提煉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特征,為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發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鑒依據。
格式塔;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特征
格式塔心理學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學從人的視知覺感知出發,分析和研究設計創作中人的視覺心理規律,被廣泛用于城市規劃、建筑、景觀、藝術等領域,尤其擅長對圖形、平面、空間的研究。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圖形特質與豐富的景觀形態,而格式塔理論建立的基礎便是人對于圖形與形態的視知覺理論,因此非常適合于歷史文化街區研究。我們將歷史文化街區的設計與研究與格式塔心理學相結合,能夠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設計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徑。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是有一定的組織結構的、有規律可循的整體,當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會在大腦中直觀地產生關于對象的知覺結構,而不需要對組成這種事物的每一部分進行刻意的分析,再拼合成事物的整體。在這個過程中自發地產生知覺的一系列原理就是格式塔的組織律。
在藝術領域中,“格式塔”呈現出三種類型,第一種格式塔簡單并有規律,人們很容易感知,但有時候會顯得呆板而單調,第二種與之相反,復雜又沒有規律,這樣的圖形或形態顯得雜亂無章,會給人不舒服的心理感受,第三種格式塔則在這中間尋求一種平衡,復雜而有規律,所有的元素都統一在一定的秩序中,又能夠進行有節奏的變化,給人的視覺帶來舒服愉悅的效果,是格式塔組織律在藝術中最成熟、最完善的表現。
2015年公布的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杭州市唯一入選的是中山中路歷史文化街區。中山中路歷史悠久,八百年前曾是南宋都城的御街,兩側聚集了眾多官府、宅第,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如今的中山中路兩側分布了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各種建筑類型,民居、寺廟、藥館、銀行、店鋪等,建筑風格也非常多樣,既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又有西方古典主義風格,還有中西結合式建筑風格。中山中路兩側的建筑立面復雜程度較高,建筑細部非常豐富,特別是一些歐式建筑,有著精美絕倫的各種墻面裝飾,使人產生持續探索的欲望,令人產生興奮感和愉悅感。(圖1)但這復雜多變的視覺效果又都是在一種有序的空間規劃里展開的,在同一片區域中,相鄰的建筑在高度上、開間上、風格上、用材上、質地上、顏色上都盡量保持一致,建筑四周的水景、綠化也呈現出有規律性的襯托或點綴,因此雖然中山中路的建筑形態是豐富多變的,但是整體感非常強。中山中路歷史文化街區體現出復雜而統一,有序又有變化的良好格式塔的特質。在實際運用中,常見的格式塔組織原則主要有:連續原則、相似原則、簡化原則、圖形與背景原理等。

圖1
(1)連續原則
在格式塔心理學中,完整的格式塔效應往往是由連續不斷的界面構成的。當人們觀察某個圖形時,如果這個圖形是不完整的,人們的知覺會有一種自動補足它,使它成為一個完整的、連續的圖形的心理活動。因此景觀空間中,如果某個景觀元素被分割成幾部分,我們仍舊會把它看作一個連續的整體。
中山中路從鼓樓到西湖大道段長度約900米,設計成供游客觀賞購物的步行道。在街道中間設置引水渠貫穿南北,水渠由寬窄不一、大小不同的14個水景池組合而成。(圖2)這些水景池寬一到兩米,在寬闊開敞的地段寬達十幾米。它們有的設置在路左邊,有的在路的右邊,池中常年流水不腐,構成了街道連綿不絕的動感的音符。水渠并不是連續不斷的,在遇到東西向街道的時候,水渠就會斷開,水渠本身也會被駕于其上的小橋分割成若干段。但是在連續原則下,我們仍會覺得它是完整的、連續的圖形。因此,合理地運用連續原則,可以使我們創作出更為自由、靈活、生動的景觀空間層次。

圖2
(2)相似原則
在景觀空間中,視線內一些形狀、大小、顏色、質地等物理屬性比較相似的圖形和形態會被人們潛意識地自動整合成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由于各個部分擁有較高的相似度,因此看起來和諧而統一,有著良好的秩序感。
杭州市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沿河步行道的鋪裝設計,使用了三個圓形作為地面鋪裝的主要圖案。(圖3)三個圓依次排開,外形、大小、質地等都非常相似,將整個地塊連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圓形里的花紋設計又各有不同,形成同中求變的視覺效果,增加了行人觀賞的樂趣。

圖3
(3)簡化原則
當人們觀察事物時,圖形或形態越簡潔就越容易被我們所感知,越能夠形成良好的格式塔。因為人的大腦總是更樂于處理那些信息量較少的信息,獲得一目了然的效果。比如圓形、方形、三角形、正多邊形這樣規整的幾何形體,給人明確、飽滿、完整、秩序的視覺感受,所以比較容易達到這一要求。當人們面對一些復雜的圖形時,也總是習慣性地把它們簡化成簡單的形態,以達到對圖形更為準確而有效的認知。
因此,很多獨樹一幟的建筑物總是擁有簡潔有力的形態,讓人過目不忘,比如密斯·凡·德·羅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由簡潔明了的長方體構成,形態飽滿,結構清晰。同樣,景觀空間中很多建筑平立面、景觀小品和設施、水池都會處理成簡潔的造型,加強人們的認知度。如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沿河步行道就是以明確而飽滿的圓形圖案來做地面的鋪裝設計,形成簡潔的秩序感,產生舒適的視覺效果。(圖3)
(4)圖形與背景原理
人在景觀空間中最先認知的對象便形成了圖形,而那些沒有被第一時間感知的對象,就自然成為了背景。一般來說,景觀空間中容易成為圖形的對象往往具有輪廓鮮明、形狀簡潔、色彩濃艷的特征,如在同一個景觀空間中,建筑、小品容易成為圖形,花草樹木、水體、遠山、天空容易成為背景。
景觀空間中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并不是固定的,隨著人在景觀空間中的活動,人的視角在改變,關注的點在改變,圖形與背景也會相應地相互轉化。例如中山中路每隔一段距離便會設置一座牌樓(圖4),墻上的矩形門洞猶如一個方方正正的取景框。如果我們把牌樓作為圖形,周圍的街道、樹木就自然地成為背景,來襯托牌樓。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去觀察,將樹木和街景看作門洞框景的內容,樹木和街景也就轉換成了圖形,牌樓就成為襯托周圍樹木的背景了。在這里,圖形和背景可以隨著人的視角的變化互相切換,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增添了景觀空間的趣味性。由此可見,格式塔中圖形與背景理論,用來研究景觀空間中的形態結構是非常有效的。

圖4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在不停變化的,比如我們看到的建筑有時在陽光下一覽無余,有時候又會處于陰影中,隨著我們在景觀空間中位置的移動和改變,我們的視覺接收到的景觀對象也在步移景異。知覺恒常性便是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幫助我們對客觀事物保持準確、穩定認知的心理特征。
(1)標志物的設置
景觀空間中有意識地設置標志物可以加強人的知覺的恒常性。標志物往往能夠起到提示方位、引導空間的作用,標志物也可以作為人在行進過程中承上啟下的節點,豐富人在行進中的節奏感。在景觀空間中一定距離內設置標志物,既能夠吸引人的目光,也能夠控制景觀空間的節奏感。比如中山中路延伸至最南端處可以到達鼓樓,高大挺拔的鼓樓非常醒目,采用明代建筑形式,二重檐歇山頂,屋面安裝黑色亞光琉璃瓦,古樸而穩重,成為景觀空間人們視線的聚焦點。在這里,鼓樓起到了標志物的作用,加深了人們對場地的了解。(圖5)人們在到達鼓樓下的廣場時可以短暫地停留,駐足觀賞周圍的景色。標志物除了建筑以外,也可以是古井、橋梁、溝渠、古樹等標志性較強的景觀元素,都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圖5
(2)道路的轉折點
轉折點往往是道路與道路的連接點或者交叉點。有些轉折點成為一個區域的景觀核心,并且以此為中心向外擴散它的影響力。有些轉折點還起到了功能轉換的過渡點的作用,如將道路從商業功能區自然地導入居住功能區。
中山中路往南延伸至和大井巷交匯的地方,圍合成了一個多邊形小廣場。圖(6)這處道路的轉折點以一棵繁茂的大樹為中心,由蜿蜒的水池、山石小品、景觀墻等景觀元素構成有機的整體,聚焦成為這個區域的景觀核心,并且以此為中心向外擴散它的影響力。這處道路的轉折點也成為熱鬧繁華的中山中路和幽靜通達的大井巷兩種不同景觀特色互相滲透、自然過渡的地帶,各自在連接處保留了雙方獨特的景觀特征,使兩個不同功能的景觀場景自然地融為一體。

圖6
隨著人們對格式塔理論研究的深入,格式塔的相關原則也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景觀空間設計中。本文將格式塔理論引入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特征研究中,通過格式塔理論的相關原則對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街道、建筑、水體及植物等物質景觀進行系統的分析,探尋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給人帶來美感的基礎原因,歸納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的美學價值,引導人們從心理上、視覺上更好地把握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特色,設計出更加新穎獨特的景觀空間。
[1]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小林正美.再造歷史街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016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成果 項目編號:Z17JC120
課題名稱:基于格式塔理論的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