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超 王傳東
[摘要]選取山東省17個地市的相關數據,運用普惠金融指數測算方法,對山東省17個地市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結果表明,山東省普惠金融水平整體較低,且地區差異性十分明顯,同時依據測算結果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來提高各地市的普惠金融水平。
[關鍵詞]山東省;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測算指數;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9-0114-03
一、引言
普惠金融起源于小額信貸的發展,經過發展與變革,普惠金融被世界各國金融普遍認同采納,確定為金融發展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6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明確了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立足于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者等社會弱勢群體和領域。
目前,山東省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但仍存在不穩定因素,轉型升級壓力依然較大,特別是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部分地區金融風險有所暴露、小微企業、弱勢群體等資金緊張問題較為突出。發展普惠金融對于解決“三農”、中小微型企業等弱勢領域的金融支持問題,通過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度,對于加快山東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焦瑾璞(2010)認為普惠金融體系彌補了金融體系不足,從廣度和深度上來完善現有金融體系,同時通過技術革新和政策支持向貧困和偏遠地區開放金融市場,并且提供更具適應性的金融產品。王婧、胡國輝(2013)運用2002—2011年的銀行業數據,構建普惠金融指數,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程度進行了評價。研究指出,現階段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整體良好,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大幅增加以及金融機構網點數量的擴張,同時提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降低宏觀金融政策、調整頻率的措施。Sarma、Pais(2008)提出金融使用滲透性、金融可用性、金融使用性三個維度作為普惠金融指數。Arora(2010)使用了金融可獲得性相對指標衡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普惠金融發展程度。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對本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自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以來,山東省的各大金融機構陸續制定了有關自身發展普惠金融的方針,并且進一步落實了行動,推進金融改革,促使了客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同時,山東省各地市金融業積極推進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落實各項有效措施,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貨幣信貸在合理區間內增長,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因此研究山東省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具有典型意義,并且對其他省份普惠金融水平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山東省金融發展現狀
(一)金融機構分布情況
截至2015年末,山東省各地市的銀行營業網點共有15365個、銀行從業人員254259人,保險機構數5663個、從業人員523551人,證券機構數468個、從業人員8363人。截至2015年末,全省累計發放銀行卡36億張,借記卡36億張,信用卡26526萬張,人均39張。銀行卡受理環境持續改善,全省ATM機數量59萬臺,POS機終端1647萬臺,同比增長33%和594%。全省縣及縣以下地區的ATM機數量為22萬臺,增長091%,農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為21萬臺、增長3125%,POS機發布數量801萬臺,增長349%。全省村均金融基礎設施48臺,同比增長343%,人均銀行卡214張,全省739%的農村銀行網點覆蓋了大小額支付系統。全省助農服務點達151萬個,辦理助農取款業務3048萬筆、153億元。農村手機支付用戶數20294萬個,手機支付便民服務點65萬個。農村支付環境進一步改善。
(二)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繼續深入,信用互助試點正式啟動
農村信用社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一環,62家未達標信用社2015年全部達標,農商行新組建21家,村鎮銀行124家,小額貸款公司421家。村鎮銀行的數量排在全國末尾,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9586億元。在推行的農村信用合作改革試點中,獲得信用互助試點資格的有78家。
(三)信用體系建設繼續深入推進
截至2015年末,全省17地市農村和小微企業數據庫基本建成,采集農戶信息1648萬戶、小微企業信息719萬戶。人民銀行為全省195萬戶中小企業、11579萬戶農戶建立信用檔案。
三、山東省17個地市普惠金融水平測度
對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測度,大多數學者以Mandira Sarma(2008)提出的多維度普惠金融指數 IFI(Inclusive Financial Index)為基礎,從劃分衡量普惠金融的n個維度出發,一般按照通過計算確定各個維度指標值——基于各維度重要程度,確定一定比例的權重——根據維度值、權重等指標綜合計算普惠金融指數IFI的步驟,根據所研究領域的實際情況來建立普惠金融服務水平評價體系,綜合分析所研究區域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本文使用宏觀統計數據測算2015年山東省17個地市IFI指數,在計算方法上同時借鑒了Mandira Sarma(2008)和謝升峰(2014)計算普惠金融綜合指數方法:
首先,劃分衡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維度。在普惠金融供給能力測度方面,可以區分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地理滲透性和人口滲透性等維度;在分析普惠金融需求時,則可以分析需求方對存款和貸款的獲得及使用情況,即分析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及使用性維度。
其次,選取各維度所包含的具體指標,并根據宏觀統計數據確定指標原始數值。具體到對2015年山東省17個地市普惠金融水平測度,所選取的各維度指標及其均值和方差如表1所示:
通過表1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山東省金融機構數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勻。相對于銀行營業網點,保險機構和證券機構數明顯偏少。同時與北京、上海相比,不僅僅是保險和證券的機構數,山東省每萬人享有銀行營業網點數為162個,而北京為每萬人享有銀行網點313個,上海為285個。就地市而言,每萬人享有銀行網點數最多的為東營市的282個,不及北京上海的平均值。最少為菏澤市的092個。從金融機構的地區分布來看,每平方公里銀行營業網點數最多為濟南市的018,最少為濱州市的006,差距明顯。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中,涉農貸款占比的均值為048,最大占比為濱州市的074,最小占比為濟南市的016,可以看出各地農業獲得貸款的比例,各地市對農業發展政策的側重程度。
第三,根據指標重要程度差異,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各維度指標的變異系數為各指標值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
Vi=σixi,i=1,2,…,n(1)
其中,σ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xi 為第i項指標的平均數。在此基礎上得到的各指標權重μi為:μi=νi∑ni=1vi(2)
第四,對各維度指標值進行線性無量綱化處理。Di表示第i個維度指標,其表達式為:Di=μiAi-yiYi-yi(3)
其中,μi為(2)計算得出的第i個維度指標權重;Ai表示第i個維度的真實值;Yi和yi分別為第i個維度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取值范圍上,可以得出:μi∈(0,1),Ai∈(yi,Yi),Di∈(0,μi)。
當同時考量多個維度時,普惠金融程度可以用多維笛卡爾空間中各維度指標值所構成的點X=(D1,D2,…,Dn)來表示。空間中點O=(0,0,…,0)說明存在完全金融排斥,普惠金融水平最低;點U=(u1,u2,…,un)說明存在完全金融相融,普惠金融水平最高。
最后,根據各維度指標值、權重等計算普惠金融綜合指數值IFI。當點X距點O越遠或距點U越近時,則表明普惠金融水平越高。則本文通過計算X與O之間的標準歐氏距離(X1)和X與U之間的歐氏距離(X2),并取X1、X2的簡單算術平均值計算得到山東省17個地市普惠金融指數IFI:
X1=D21+D22+…+D2nμ21+μ22+…+μ2n(4)
X2=1-(μ1-D1)2+(μ2-D2)2+…+(μn-Dn)2μ21+μ22+…+μ2n(5)
IFI=X1+X22(6)
其中,IFI∈(0,1),當IFI<03時,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當IFI在(03,05),表明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為中等;當IFI>05時,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高。
經過計算發現,濟南市(075)和青島市(069)的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市的測度值具有明顯差別,具有非常高的水平,主要是由于這兩個城市是山東省重點發展的兩個城市,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城市,金融機構愿意為其提供金融服務。淄博市(046)、威海市(044)、萊蕪市(033)、東營市(031)處于中等水平。剩下的11個地市則處于水平較低的層次,德州市的測度值僅為010,這足以證明在測量的指標當中都比較低,從而說明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基本不達標,所以整體的普惠金融水平較低。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IFI指數模型的測算結果,山東省普惠金融的平均水平為0298,從測算值來看山東省的整體普惠金融水平較低;從濟南的075到德州市的010可以看出,地區之間的差別極大。從各項指標的研究過程中可以發現,濟南市和青島市測算值高的原因,不僅僅是本身作為山東省經濟強市,而且得益于近年來對于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繼續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地區。在全面促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上,各地市應加大對資源薄弱的農村地區傾斜,如濟南市深化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將全市3232家助農取款服務點升級為綜合性支付網點,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近年來,各地市積極推進銀行業與保險業發展,但是證券業發展過于緩慢,沒有達到相應的效果。
第二,堅持協調發展,發揮普惠金融體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縱觀整個山東省的金融體系所發揮的普惠功能,在地區、產業、城鄉等層面存在差異。貧困地區、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和農業產業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還是比較差。對于普惠金融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市,應創新金融服務方式與金融產品。由于地區之間差距明顯,積極促進各地市之間的互助,共同推進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
第三,繼續推進政策扶持。政策扶持可以使普惠金融體系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基于普惠金融體系的現狀,各地市必須進一步改進政策的可行性。為了更好地完善普惠金融體系,必須繼續建設小微企業和農戶信用檔案。認真做好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
[參考文獻]
[1]Sarma M and J Pais.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 Country Analysis[R].2008:10-13.
[2]Arora, R.U.Measuring Financial Access[R].Griffith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 2010(7):1-21.
[3]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張韶華,王瑱.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 [J].上海金融,2015(4) :12-22.
[4]王婧,胡國暉.中國普惠金顆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金熟論壇,2013(6):31-36.
[5]謝升峰,盧娟紅.普惠金融發展影響城鄉居民福利差異的效應測度 [J].統計與決策,2014(21):127-130.
[6]杜朝運,李濱.基于省際數據的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測度 [J].區域金融研究, 2015(3):4-8.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