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今年剛剛邁入不惑之年的林清修,已經做了整整21年的茶。
茶,是他事業的起點,也是他的初心。用一半以上的時間來事茶,對他來說。無疑是一條漫長且坎坷的途程。
然而,他傾身無悔只為茶,總是抱著一顆清心,在迎接和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中收獲成長,書寫了茶葉品牌傳奇,也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傳奇。
“傳威”前傳
和許多土生土長的安溪人一樣,茶是林清修的生計。
1995年,剛滿18歲的他,背井離鄉,只身來到福州闖蕩。他先是在親戚的茶店里幫忙,并學著做生意。不到一年,他就拿著七拼八湊的幾千塊錢,在福州五里亭茶葉市場做起了茶葉批發。“當時很無知,沒有精準的定位,更沒有什么遠大的夢想,只是為了生存,能有飯吃,有屋住就很滿足了。”回想起過去,他頗有些感慨。
盡管起早貪黑地干,但他并不是命運的寵兒。由于經驗不足,茶店才開了一年就虧了近5萬元,這個打擊可不小。不過,他并沒有氣餒。1997年初,他回到家鄉,讓一切復歸原點,從種茶、制茶開始學起,向茶農取經。為了更系統化地學茶,他還拜了原福建省茶葉質量檢測站站長、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郁榕為師。經過一番勤學苦練,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評茶(品茶)、拼配功夫,在業界小有名氣,同行都親切地稱他為“一修哥”。
俗話說: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掌握了一技之長的林清修,在汲取先前失敗教訓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了品牌經營的重要性。“維持一家小店也許可以衣食無憂,但從長遠來看,就不會有什么大作為,必須拓寬眼界,把‘盤子做大。”
2003年,他親手培育的“清鏵名茶”在福州正式開業。
別看他年紀不大,他對市場導向的判斷有著超越他實際年齡的敏銳,尤其是經歷過“滑鐵盧”后,他邁出的步伐更穩健、更踏實。沒有大張旗鼓地砸廣告,也沒有急功近利地大舉注資,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前行。“看準了市場再走,而且要慢慢走。”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清鏵名茶”就像竹子一般,一節節地向著陽光生長。除了陸續在省內外拓展了30多家門店外,他還把壽山石、翡翠、書畫、古典家具等藝術品融入茶葉經營,可謂跨界擴張,有“橫”有“縱”,“縱橫”結合。
穩實的腳步,使得“清鏵”在逆境中依然能逆勢前行。2008年,當茶行業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時,“清鏵”卻能閑庭信步,業績甚至比前兩年還要好。“危機面前,企業會倒,但行業不會倒,你應該沒有聽說過茶沒人喝吧?!”林清修始終相信,越有危機,就越有商機。“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了解市場,就能從中找到差異化,找到企業的生存之道。面臨危機時,就應該給顧客提供更好的茶,更好的服務!”
以市場為師
賣鐵觀音起家的林清修,曾見證、親歷過鐵觀音消費的輝煌。因此,每當提起家鄉茶,他總是充滿深情地說:“感恩鐵觀音,伴著我一路成長,縱然艱辛,我也感到很陜樂!”但是,茶市風云變幻莫測,且大多數消費者的味蕾總是喜新厭舊,“沒有一種茶(產品)能在茶市上始終保持增長態勢”。
2008年底,他去拜訪恩師陳郁榕。作為師傅,陳郁榕是看著林清修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不僅親授他評茶知識和技能,還常常教導他“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做人做事做茶”。看到學生取得的可喜成績,陳郁榕自是倍感欣慰。當林清修問起“‘清鏵下一步該怎么走”時,陳郁榕語重心長地說:“一修啊,你要關注下白茶。”
“白茶?”在自幼泡在鐵觀音里長大的林清修眼中,這是一種很陌生的茶。帶著滿腹的疑問,他請教了曾多次訪美、時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的陳家驊。陳副主席告訴他:“中國自茶是‘墻內開花墻外香,90%以上都是供出口,其中又以香港居多。”
兩位前輩的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于是,他抱著一半游玩一半考察的心態,把香港的茶莊茶樓幾乎走了個遍,而訪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則令他驚訝不已:“真沒想到,自茶的品種這么豐富!銀針白毫、白牡丹、壽眉、貢眉,福鼎的、政和的、建陽的,還有國外產的!”同時,他也“嗅”到了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機。
其實,早在2008年,“清鏵”寧德店就設有其他品牌的白茶專柜,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在賣。有人曾建議他把其他品牌的白茶撤下來,他回絕說:“同行真不是冤家!茶是健康、包容、和諧的,應容得下不同的作法,不同的聲音,讓消費者去選擇。”
運籌與修行
“咔”的一聲,林清修摁下保溫壺的按壓蓋,往我們面前的白瓷蓋碗里都斟了茶。湯色橙黃透亮,看起來十分誘人。入口,滋味醇厚順滑,入喉,泛起陣陣甘甜。
“這是我們‘傳成的老樹白茶,茶氣很足,很耐泡,5克的量就能泡個十幾沖。而且你看,悶泡了這么久,也不苦不澀吧。”林清修抓起蓋碗,端詳了許久,然后輕抿一口,那種神情就像在欣賞自己的得意作品。
不過,若說是他的“作品”也毫不為過。因為眼前的這泡茶,從產品選擇、市場定位到品牌頂層設計,都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其實,這一過程更像是一場艱苦的修行。
赴港考察后,白茶的“盲”算是掃了,而他卻感到更加困惑:“白茶的市場潛力是很大,那么,我該怎么做呢?難道僅僅只是賣茶嗎?”很顯然,他絕不止于收茶賣茶,而是要設計構建一個品牌運營體系。
他坦言,他曾花一整年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方向,而他請教過的專業品牌策劃人士也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設計方案,不禁令他倍感迷茫:“從2萬(元)到500萬(元),各個層次的都有!懸殊太大了!”
究竟哪個才是自己品牌的“意中人”呢?
苦苦尋覓,他終于把目光鎖定在了一個品牌頂層設計團隊上,該團隊策劃總監孫威問他推出新品的時間,他說“計劃5年內”。這一回答,令孫威覺得十分費解:“市場對你(指‘清鏵)這么好,怎么還要這么長的時間呢?!”而在林清修看來,“消費者都是我的大老板,我的一切都是他們給我的,我需要更為深入的全方位思考,把產品細節、營銷策劃、服務定位做到極致,才能讓他們真心對我好,只有他們對我好才是真的好!”endprint
孫威認為林清修“難以理喻”,但林清修的信念很堅定:“思想是健康的,產品是正能量的。符合這個游戲規則,方向就是對的。”經過近一年的溝通,孫威還是被他說動說服了,并同意全身心投入為林清修提供支持。林清修也滿懷信心地對他說:“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你們就等著見證奇跡吧!”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林清修逐步展開產品的系列檢測。2013年,第一泡“傳成”老樹白茶問世了。它除了具備白茶所有的優異品質外,還多了一張“身份證”。“也許,傳成老樹白茶不是業界第一,但絕對是業界唯一。每一盒(茶)都是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權威檢測,一盒一碼都可追溯來源,讓消費者喝得放心。只有安全、健康,才能可持續發展。”他說。
“光餅”的經營哲學
產品正式上線后,林清修緊接著要做的就是啟動“傳成”的商業模式。按照設計規劃,“傳成”要“廣撒網”,尋求茶農、茶商、茶企的多方合作,讓各方都能合作共贏,互惠互利,扮演的是品牌培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林清修把文一角色形象地比喻為“光餅夾里的三層肉”。“我們都吃過光餅夾。光餅從當中被切成兩半,夾入一片三層肉。它(三層肉)和餅的兩邊應夾得剛剛好,不能顧此失彼,要不然就容易掉。吃光餅的樂趣正是在于餅和肉一起吃,如果各自分開吃,就沒什么感覺了。‘傳成就是這塊處于中間位置的‘三層肉,它要讓茶農、茶商和茶企都能受益。”
在商業模式的推廣時間和合作對象的選擇上,林清修也有自己的考慮。“他們(策劃團隊)建議我產品上新后,緊接著商業模式就可以上馬,但我覺得可以緩一緩,等明年(2014)再來。他們認為,受經濟政治大環境影響,明年市場情況更不妙。”于喜愛挑戰的林清修而言,“市場越差機會越大”,多年前“清鏵”在危機中的逆勢增長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至于合作對象,雖是“廣撒網”,但并不意味著無門檻。林清修要求,欲成為“傳成”的經銷商必須從事茶行業5年以上。對此,孫威深表懷疑:“人家憑什么要跟你合作?”
林清修很有底氣地說:“跟我們合作是零風險,所有風險都由我們承擔。如果有一天,你(經銷商)覺得不想跟一修繼續合作了,可以把產品還給我。白茶會升值,一定不會虧,隨時都是可以賣得掉的。”
基于“有錢大家賺,風險我來擔”的合作前提,“傳成”的品牌體系迅速建立了起來,嶄新的商業模式取代了原有的“直營+加盟”連鎖經營模式,“清鏵”也迎來了關店潮,而關店的主導人正是林清修。他下定了“壯士斷腕”的決心,把不掙錢的店都關掉,掙錢的店則低價賣給店長。“關掉8家福州直營店,有40家店賣我們的產品,為什么不做?如果舍不得關掉那8家,那40家也不會跟我們合作,大家都會想著到總部買茶,那就有悖‘傳成的初衷了。”
“傳成”的商業模式出爐后,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引來—些不同的聲音,有人甚至說:“‘傳成應該叫傳銷。”林清修卻毫不以為意。他確信,“傳成”是健康、陽光的。“只要是在面上走的,就不是傳銷,‘傳成是光明正大地走自己的路。”“傳成”的成功,讓非議自動冰消瓦解,有的非議者最終也變成了合伙人。
“傳成”升級版
3年多來的市場表現證明,“傳成”所走的路是正確的。但,這還只是“1.0版”,“它只是牌子,而非品牌,未來它將會打造成一流的白茶品牌。”
目前,林清修正著手構建“傳成”2.0版。傳成2.0,將塑造品牌價值觀——分享健康的生活觀。完成傳成生活態度美學館構建,并通過故事化營銷、數字化營銷、文化營銷展現“傳成生活態度美學”。讓傳成不僅停留在健康產品的層面,更是一個有文化情懷、生活情懷,擁有健康生活態度的品牌。
林清修透露,2個月后,升級版的“傳成”將以生活態度美學館的形式呈現。“態度決定企業的高度。‘傳成是有態度的品牌,它以家為核心,所有傳成經銷商都是傳成家人,保持天下茶人是一家的‘家思想,以此體現品牌價值觀,分享健康生活觀”。
“生活就在于態度。何謂‘態度?”他進一步解釋說。“‘傳成的一盒茶有30泡,人們喝了會愛上它,會回過頭來找‘傳成。你需要我做什么?我能做就盡量做,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做,這就是我的態度。2.0版出來后,還有3.0、4.0版。”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他親手培植的、曾與他并肩成長的“清鏵”就這樣結束了嗎?
“‘清鏵并沒有倒閉,而是變成大家的了,它從臺前退居幕后,在背后默默地推動‘傳成。除了專營老樹白茶的‘傳成,還有只做紅茶的‘金不讓和專注巖茶的‘大善都是‘清鏵的‘孩子,母公司還是福建清鏵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至于鐵觀音,我要感恩她,全國安溪茶商都要感恩她。所以,我并沒有放棄她。現在我正為她規劃設計,并思考如何讓她重振雄風。我很愿意為她付出,愿意為她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在心中早已描繪好了未來:“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清鏵將帶著‘孩子們登陸資本市場。從產品到品牌文化,再從品牌文化到金融,這樣(企業)才能長久。”
20版“傳成”實現后,林清修將繼續“充電升級”——他將拿起書本,潛心進修。不僅完成自身的進階,也將引領傳成老樹自茶從傳成1.0飛躍到傳成4.0乃至更為高級的版本,實現中國白茶行業的創新變革。未來,傳成將如何打出中國白茶創新全壘打,一躍躋身中國知名白茶品牌,讓我們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