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



晚間八點不到,臺北市東區某大茶行就急急拉下鐵門,讓幾位大陸買家得以專注端詳桌上的幾筒普洱茶,從斑剝且破損不堪的外觀看來,應該具有一定的年份了。主人小心翼翼地撥開筒包最上層的竹篾外殼,取出早已皺得不成“紙形”且蛀孔斑斑的防偽大票,果然是1930年代的“龍馬同慶號”,但見買方毫不猶豫取出整疊現鈔包含人民幣外加美金,每筒(七餅)換算超過220萬人民幣,令人咋舌。
在全球品項繁多的茶品當中,獨樹一格的普洱茶,茶葉外型通常呈粗大肥壯的條索狀,滋味醇厚回甘,湯色紅濃明亮。不過讓民眾趨之若鶩的并非令人驚艷的豐姿熟韻,而是轉手后的高利潤,從2010年冬季中國嘉德在北京拍出同款茶品134萬的天價,可矢口古董級普洱茶在大陸風靡的情況,而且幾乎全來自臺灣。
普洱茶本源于云南,卻風靡于香港,并在臺灣發光發熱。近年則不僅延燒至韓國、東南亞等地,更在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的今天,以劇力萬鈞之勢風云再起。加上茶人與文化人的不斷加持,普洱陳茶終于風光回到云南娘家,旋即席卷華南、華中、華北等地的茶業市場。而超過50年以上陳期的老茶,由于奇貨可居,價格的表現更是一日千里。
事實上,2003年以前,華人世界除了中國廣東省與香港、澳門、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外,基本上是不喝普洱茶的,即使是普洱茶的產地云南省也不例外。2000年以前我深入西雙版納六大茶山與普洱等地采訪,前來接機的友人對于我的執著始終大惑不解,因為當時云南人普遍喝的是以云南大葉種所制作的烘青綠茶,簡稱“滇綠”,至于普洱茶,則大多在出廠后就飄洋過海運到香港。昆明偌大的茶業批發市場內,普洱茶的地位還不如外來的鐵觀音、大紅袍等知名茶品。而走遍整個普洱市(當時還稱為“思茅地區”),較具規模的普洱茶廠包括龍生集團、興洋茶業等加起來還不到五家,而做為古代普洱府所在的普洱縣城,街上連一家像樣的茶行都沒有,只有半山腰老字號的“普洱茶廠”,孤伶伶地以大型招牌見證昔日貢茶古府的輝煌。
臺灣從來就沒有普洱茶的產制,這種必須以大葉種茶為原料、經過后發酵所產生的茶類,全部都來自云南。從清末民初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普洱茶主要銷往西藏與香港,以肉類為主食的藏人每日必須以普洱茶混和乳制品制成酥油茶以去油膩,香港人則做為每日前往茶樓“飲茶”的常備飲品。
普洱茶在臺灣的萌芽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但早期大多僅見于港式茶樓所推出的廉價“臭脯茶”,并未造成市場的波瀾。上個世紀九十年品飲普洱茶的風氣逐漸興盛,尤其動輒數十年的陳年年份,加上長久以來的養生說法,普洱茶開始在臺灣風行,并在“老人茶”的風氣打開后,伴隨宜興壺的大量進口,開始從香港逐量引進。
至1997年,香港四大家族陸羽茶樓、金山酒樓、雙喜茶樓、龍鳳茶樓大量拋售普洱老茶,開啟了陳年普洱進入臺灣的大門,使原本堆積在茶倉中的“同慶號”、“福元昌”、“宋聘號”、“紅印”等老普洱茶紛紛出籠,涌入當時“錢淹腳目”的臺灣。陳放了數十年的老茶,迷人的豐姿熟韻與甘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普洱茶的看法,開始從人人嗤之以鼻的廉價臭脯茶,搖身一變為兼具養生與收藏致富的珍貴飲品,價格一日千里,讓香港人瞠目結舌,更讓原產地云南為之捶胸頓足。
例如陳期約60年的紅印圓茶,1997年單餅(357公克)價格660不到,回流后從2006年的5萬一路狂飆,至今年已達60萬以上。而上個世紀70年代的7542或8582七子餅茶,單餅也飆至萬元以上。至于陳期80年以上的同慶、宋聘、同興、車順或敬昌號普洱茶,由于奇貨可居,更高達50~10。萬之間。
其實早在兩岸較為封閉的時代,就有少數早年普洱悄悄經由香港輾轉來臺,收藏者唯恐被扣上走私的紅帽子,大多先將包裝或內飛撕毀避免惹禍,卻使得許多留下的茶品從此“妾身未明”,無法考證出處或年份。也有老一輩早期帶到臺灣,傳至數十年后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手中,其中有年份可供確認、也有不知茶廠或商號出處的茶品。
例如知名攝影家莊靈就曾出示家傳的半沱人頭茶,是他已故的父親書法家莊嚴早年珍藏至今,貯存的餅干鐵盒內有一紙足堪證明的墨寶,明白顯示“夏卓如教授于民國26年(1937)抗戰期間購于昆明”。至于書寫標題上的“茶膏”字樣應為筆誤,或購者或自號“六一翁”的莊嚴大師當時并不了解普洱茶的品項所造成。由于長期密封在塑料袋及鐵盒內,初次取出沖泡的感覺并非很好,茶氣似乎有被鎖住或悶著的感覺。所幸改由透氣的陶甕貯藏數個月后,茶氣明顯“士別三月、刮目相看”而轉為活潑,喉韻也大不相同。
目前大陸茶葉僅有普洱茶能以正式渠道進入臺灣,其他茶類仍在禁止之列。而普洱茶盡管于2004年才開放,但數量可觀,且逐年增加。也曾有網友在幾個茶藝相關網站上提及,臺灣的普洱茶人口約在一百至兩百萬人之間,應該也與事實相距不遠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