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沖
摘要:根據10多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脈絡,探討新時期對電子政務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近年來的數據,深入分析我國電子政務從國際排名到各項指標變化的國際發展形勢,并探討提高我國電子政務國際水平的改進措施。最后從電子政務標桿規范、政府服務平臺、網絡參與和數字鴻溝4個方面展望新時期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電子政務發展指數;電子政務標桿;政府服務平臺;網絡參與;數字鴻溝
一、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環境
(一)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脈絡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貫穿于“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主要從信息化戰略、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基礎設施和國家電子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方面進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戰略大事年表如圖1所示,主要分為3類:一類為國家政務信息化戰略與規劃;一類為國家電子政務網絡文件;還有一類表示電子政務工程實施的規劃與文件。在信息化戰略方面,從2002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最初的“政府先行,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到2011年《國家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的“推動政務應用的發展”,主要側重政府業務應用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在電子政務網絡方面,把電子政務網絡分成電子政務內網和電子政務外網進行建設,同時對電子政務工程項目提出了管理辦法和“十二五”期間的重點政務信息化工程。可見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符合信息技術與業務應用系統結合的發展規律,即信息技術先滿足單個的業務系統。但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出現了業務需求與信息系統之間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具體到電子政務領域,就是電子政務從標準單一的應用向復雜集成的架構方向轉變;從分散的系統操作向共享架構設計的支持信息交換和跨部門業務處理的方向轉變。因此,我國電子政務面臨著新時期的轉型需求。
(二)新時期對電子政務提出新要求
2014年2月27日,我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要求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網絡強國。電子政務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強國戰略離不開電子政務的支撐,把電子政務的發展藍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行政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的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2個百年目標,離不開電子政務的支撐,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推進政府治理的信息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條件。政府治理現代化主要包括政府治理的分權化、政府治理的民主化、政府治理的科學化、政府治的法制化。從電子政務到電子治理,能夠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
二、新時期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展望
(一)確立電子政務標桿標準,引導電子政務規范化
不論是《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還是歐洲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都確立了電子政務的標桿。聯合國在線服務指數按電子政務成熟度模型進行評價,在信息服務提升階段以多渠道服務、開放政府數據等為考察對象;在信息服務提升階段,重視服務的使用、政府網站的可用性等;在政務處理階段,通過設立個人網絡賬戶、申報所得稅等作為評測方向;在整體政府階段,把移動電子政務、增強電子參與、開放透明負責和有效的公共管理等作為評價方向。歐洲國家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根據歐盟的電子政務行動計劃確立了電子政務的頂層標桿,包括授權的政府、無縫跨地域的政府、結果導向的政府和智慧政府。其中,授權的政府分為用戶為中心的政府、透明的政府和協同政府與參與;無縫跨地域的政府以企業和公眾跨地域的流動為目標;結果導向的政府側重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智慧政府強調IT核心關鍵因素的可用性。
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一直是以國家規劃為指導,地方根據國家電子政務規劃制定地方的規劃,沒有明確的電子政務標桿標準,因此造成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不平衡。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以聯合國的電子政務調查為參照,不斷提升自身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而經濟條件一般的城市因為缺乏愿景和目標,電子政務建設的經費很難保證,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一直停留在信息發布階段。因此,在網絡強國戰略和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新形勢下,需把電子政務建設和轉變政府職能與創新政府管理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形成電子政務建設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明確新階段電子政務建設應轉變政府業務信息化的思路,確立以公眾為中心、開放政府、透明政府、高效能的政府、公眾積極參與的標桿體系,為地方政府提供電子政務的發展愿景和目標,形成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標準,使全國電子政務朝標桿方向發展,不斷地接近目標
(二)加快政府服務平臺建設,促進以公眾為中心的電子公共服務
政府以平臺的形式向公眾提供服務,是向公眾和企業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的基礎。電子商務中比如亞馬遜、淘寶等,基于數據,通過不斷的迭代而不是通過直覺或猜測向顧客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構建于公共平臺之上(如搜索、推薦、購買等),并實現了應用開源和開放標準的一個可擴展的、一致的高質量的用戶體驗。在向政府服務平臺轉換之前,用戶是按照政府的職能部門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服務,政府的各個信息系統的數據不能實現共享;但轉向政府服務平臺之后,公眾通過統一的入口、統一的身份認證,可以通過統一的支付平臺完成各種跨部門的服務與應用,在統一的平臺下可實現更開放、透明、負責、有效的公共管理。目前政府已經有了很多不同和復雜的舊系統與處理過程,幾乎所有的系統都是在自己的孤島中,因此,政府向基于平臺的模型的轉變意義重大。一個平臺提供必要的技術基礎架構,包括展示平臺潛能的核心應用;其他的組織機構和開發者可以使用平臺進行創新和構建,這個核心平臺提供“道路規則”(例如開放技術標準和流程)以保證一致性。
(三)鼓勵網絡參與,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
通過網絡參與可以改變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一方面,政府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可以進一步了解公眾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的需求與偏好;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也使得公眾可以方便地接觸到政府、表達他們的心聲。政府通過電子信息的發布,有利于公眾獲取相應的信息來實現公眾參與;公眾通過多種電子反饋渠道對公共政策進言獻策,實現電子咨詢;政府通過與公眾共同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務來增強公眾的權能,實現電子決策。目前我國大部分政府網站已開通了政民互動欄目,公眾可通過電子投票、在線訪談、在線咨詢和進行答復的政民互動方式;意見征集是指政府就某項草案征集民意,公眾會對草案的條款提出修改意見,是一種深度的電子參與方式。雖然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已提供了多樣的公眾參與方式和參與渠道,但是真正達到電子決策階段的網絡的深度參與還是非常有限的,即政府部門就某項草案征集公眾的意見,應及時反饋哪些意見被采納了、對草案哪部分做了修訂等,只有這樣,才不會打擊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并能深度挖掘出公眾的取向,更好地服務于群眾。總之,網絡參與讓公眾參與到政治決策的過程中來,使公共行政管理成為公眾參與度高、包容性強、以合作協商為主實現內在目的和最終目的的重要手段。這種網絡參與促使公眾參與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可以真正實現增強公眾的權能、動政府治理的現代化。
(四)縮減城鄉數字鴻溝,加強網絡強國建設
數字鴻溝體現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數字媒體接觸和使用狀況的差異。數字鴻溝存在于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產業之間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等,廣泛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信息時代突出的社會問題。最初,由于信息技術設備的昂貴,數字鴻溝的主要表現是相關信息技術設備在不同人群中的覆蓋問題;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鴻溝的挑戰則更多的來自于信息設備的使用能力。根據《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我國通信基礎設施指標中,雖然手機用戶數較高,但無線寬帶和固定寬帶的使用人數卻是非常低的,尤其在城市和鄉鎮之間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
三、結束語
建設網絡強國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戰略目標。從電子政務的供應方來說,首先應側重解決鄉鎮的網絡連接、寬帶的可用性、計算機設備、移動設備、通信設備等基礎設施缺乏帶來的數字鴻溝,因此需根據“寬帶中國”戰略,延伸電子政務網絡到鄉鎮,使更多的公眾能接觸到網絡公共服務;其次應側重個人受教育程度和技術應用水平產生的數字鴻溝,鄉鎮用戶因為不會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這樣他們就缺乏使用這種技術的能力,因此需深化電子政務應用,使鄉鎮用戶能接觸到電子政務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并加強培訓增強人們的公共服務使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密霞,丁藝.基于頂層設計的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研究
[J].電子政務,2014(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