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峰
摘要:京劇作為我國藝術的瑰寶,如何發展和傳承是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就如何傳承京劇藝術做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京?。粋鞒?/p>
京戲音樂是以徽調、漢調中的皮簧為主體,吸取昆曲、梆子,兼容并蓄而有機形成京劇音樂的板腔體系。京劇音樂資源豐富,曲牌寶藏深厚,文場以京胡、二胡、月琴為三大件,并時用笛、簫、笙相協配;武場以鑼、鼓、板、鈸等相應協調。板腔體音樂板式豐富多樣。為了深刻細致地表現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喜、怒、哀、樂,其中有工整的、以原板為基礎再演化成慢板、快三眼,以至流水板、快板、急板,旋律懇切抒情、軒昂憤懣、侃侃呈訴。有快慢急緩揮灑自如的倒板、搖板、散板,還有內緊外松的緊打慢唱等板式,各板式有機組合,形成板腔既定的結構程式:倒板開始、回龍過渡、緊接原板、慢板、快三眼,延伸到散板作收尾。曲牌的豐富性、板式的多樣性、文武場伴奏的特有功力性,大大拓開、豐滿了藝術創造的新天地。古老并獨具特色的昆曲,在京劇藝術中保留容納了其原汁原味,劇目的整體移植,誠可謂渾然一體、京昆一家。板腔體音樂的豐厚資源,給予了京劇表演藝術家藝術創造的廣闊天地。即使是同一板式,由于不同的劇中人物,不同的特定情境,就有不同方法的不同行腔,因而就出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形成藝術風格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流派。
京劇藝術能根深葉茂,花團錦簇,首先是京劇藝師的后繼有人。自古以來,各行各業都有以師帶徒、徒兒拜師的習俗。京劇藝術的傳承也因而提到議事日程。清末、民初先有梨園,繼有科班。富連成班因拔尖人才出眾,不但震驚藝壇,而且播譽中華,繁衍傳承。前者有譚富英、馬富祿、馬連良等。王瑤卿擔綱旦行,先后爆出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各展其長,獨樹一幟。梅蘭芳、程硯秋主青衣而各展其長,尚小云主刀馬、荀慧生獨撐花衫。如果不是京劇藝師的遠見卓識,首開傳承渠道,怎會有今日京劇藝壇的空前盛況呢?二、教育———傳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途徑傳承、光大中華藝術國粹的重任,其重點應首推劇種專業演出的院、團、隊;其次是戲種專業院、校的行當系、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歷代先輩為求生存,在戰天斗地中所表現的勤勞、善良、英勇、正直、奮勇善戰、百折不撓的英雄行為所鑄造的民族精神,所體現的民族魂靈。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確實是向子孫萬代進行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振奮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傳承光大民族精神的方式、渠道可以多種多樣,可因勢而易、因地制宜。而教育,特別是國民義務教育,卻是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基本保證。豐富、深厚的內容,可以分階段、有層次地融會、滲透于不同學科之中,而聲居瑰寶、國粹的京劇藝術的傳承拓展,必須歸綜于義務教育的各個階段各個年級的音樂課程之中。
(一)京劇納入國民義務教育,必須有三方面的充分準備。1.輿論準備。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2.師資準備。傳揚國粹藝術,師資準備是重中之重。師范院校的音樂系必須開設有關京劇藝術的相關課程,京劇中不同行當的演唱才是千真萬確的民族聲樂的光輝范例。京劇專業院校也應開設普通教育系,多管齊下,以期漸次適應,滿足師資的需求。3.物資準備。這里指的是有關京劇欣賞的視、聽音像,與傳媒器械相配套的行當臉譜、冠帶、服飾,主要兵具的相關圖片及其演示視像。
(二)傳承的渠道。1.在國民義務教育中,京劇藝術傳承的主要渠道是教學計劃中安排的音樂課程,還有課外活動的自由天地。2.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主要內容應該是視唱、唱歌、音樂欣賞。視唱是音樂教學中的“認字”教學,不識字何談語文教學,不會視唱何談學習音樂?所以中、小學音樂教育,應該以唱歌、欣賞為中心,以視唱技能、技巧的形成為紅線。3.在兄弟民族地區,即使是漢民族聚居地域,應該率先傳揚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優秀文化精品,學生喜看樂聽的民間音樂與地方戲曲經典。
(三)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點、線、面、體的教研機制。為確保國民音樂教育的全面落實,特別是在音樂欣賞中新增京劇藝術欣賞的定點落實,必須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點、線、面、體的音樂教學研究機制,上、下縱橫聯綱、級級交流鋪陳。
(四)不失時機地關注課外校外戲曲視聽欣賞。1.有選擇、有系統地組織對央視戲曲頻道的相關視聽欣賞。2.組織對戲曲專業院團的現場觀摩演出。結語集全國各大劇種之精髓,立足于北京語言而脫穎的京劇藝術,經過歷代宗師艱辛的藝術實踐,代代傳承、推陳出新,我們應繼承傳統,策勵、開拓、創建更加燦爛、更加輝煌的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