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新泰市地處魯中腹地、泰沂山區,是沂蒙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共21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區域面積1946平方公里,人口142.8萬,是全國百強、全省30強縣市、全省重點建設的15個中等城市之一。既有山區、庫區、礦區鄉鎮,也有平原純農業鄉鎮,泰安市“富甲一方”的鄉鎮(街道)在新泰,經濟最不發達的鄉鎮也在新泰。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如何推動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提高鄉鎮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水平,新泰在泰安乃至全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一、當前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鄉鎮是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提高鄉鎮治理能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分析研究具體問題著手。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
一是體制趨同與功能差異懸殊的矛盾。鄉鎮的體制設計、上級政府對鄉鎮的考核管理千篇一律。事實上,鄉鎮發展差異很大。以新泰為例:據統計,2016年,全市21個鄉鎮(街道)工商稅收收入1億元以上、人口5萬人以上的經濟發達鎮4個;工商稅收收入在2000—7000萬元、人口在4—10萬人的中等鄉鎮9個;工商稅收收入不足1000萬元、人口在3—8萬人的經濟薄弱鄉鎮7個;最發達的街道工商稅收收入在3億元、人口16萬人,最不發達的工商稅收收入220萬元、人口3.8萬人。這些鄉鎮(街道)差異很大,但體制機制、人員編制、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等行政資源配置并沒有太大差別。
二是“小馬拉大車”的矛盾。鄉鎮(街道)是工作的具體執行落實者,但是責權利不對等、事務與財力不匹配等表現尤為突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限的權力承擔著無限的責任”。上級政府及其部門通過責任書和考核,不斷強化屬地責任,把大量的職責推給鄉鎮(街道)。比如,鄉鎮(街道)簽訂的責任書有20-30多份。對市里中心工作以及信訪維穩、計劃生育、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節能、環保、減輕農民負擔、食品安全等8個方面,施行“一票否決”。但是,現行法律法規規章,一般都將行政執法權賦予縣級以上政府主管部門,很少有將行政權力直接賦予鄉鎮的。據這次梳理權力清單統計,新泰市級行政權力事項共3417項,而每個鄉鎮只有行政權力83項,3個街道僅有行政權力26項。在實際工作中,市級的這3000多項權力中的絕大多數是通過鄉鎮(街道)來落實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典型寫照。
三是條塊分割與統籌協調的矛盾。據統計,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9個部門在鄉鎮(街道、開發區)設有派駐機構,平均每個機構3.9人,有些機構僅有兩三個人。到村(居),市里各個部門還要求設置各種各類的“員”。由于這些機構的干部管理權限在市級部門,鄉鎮(街道)很難將這些人員“捏”在一起,導致條塊分割、“兩張皮”的問題普遍存在,難以形成工作合力,導致了“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
二、已經進行的探索和主要做法
對鄉鎮政府的職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六十一條原則規定了7項職權,其第7條是個兜底條款:“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這應是鄉鎮政府“無限責任”的法律來源。在這個法條未修改的情況下,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助推鄉鎮政府職能轉變,近年來新泰市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編制“清單”,制定“三定”規定,對鄉鎮(街道)、部門履職進行“雙向規范”。制定編寫鄉鎮(街道)“三定”規定,配合鄉鎮權力清單,進一步理清權責邊界,推動鄉鎮行政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同時,以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三定”修訂為契機,對縣級政府各部門職責調整情形統一進行梳理,堅持職責界定到位不越位,對涉及縣鄉兩級政府行使的事權進行界定,杜絕部門以考核鄉鎮等形式將事權變相轉嫁鄉鎮承擔。按照“誰批準,誰監管”的原則,加強對政府部門履職評估,督促各部門按照“三定”規定,履職盡責,防止履職越位、錯位、不到位。
二是按照便民利民要求,推行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和“最多跑一趟”改革。2016年,新泰市推行了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45個部門(單位)分兩批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分中心事項544項,新進駐223項,占41%;設立行政審批科39個,刻制行政審批專用章38枚,基本實現了應進盡進。在此基礎上,2017年,打造“三集中三到位”升級版,推行“最多跑一趟”改革。據統計,改革前,市級“行政審批類”事項共653項(含子項)。有“最多跑一趟”事項152項(其中“零跑腿”6項,“跑一趟”146項),占23%;“跑二趟”事項374項,“跑三趟”以上127項。如群眾全部辦完,至少需跑1275趟。改革后,市級“行政審批類”“最多跑一趟”事項達468項(其中“零跑腿”13項,“跑一趟”455項),占72%,占比增加49%;“跑二趟”事項151項,“跑三趟”以上34項(按三趟統計)。如群眾全部辦完,只需跑859趟,減少416趟,減少33%。同時,推動市直部門(單位)向鄉鎮(街道)“簡政放權”。原則上凡是由鄉鎮(街道)初審、實質性審查,市直部門(單位)只做形式審批的,辦事對象主要是個人的事項,全部通過委托、延伸機構下沉辦理等形式下放到鄉鎮(街道)就近辦理。市直部門“放權”與“放錢”相結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三是推動市直部門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抓住新泰被泰安市委、市政府確定為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機遇,在鄉鎮(街道)設立綜合執法中隊,規定中隊管理體制為條塊結合,日常管理以塊為主,“市局主建、鄉鎮主戰”,規定派駐鄉鎮(街道)機構的編制數占總編制數的比例不得低于85%。目前,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交通局執法力量下沉均已達標。同時,在樓德鎮設立綜合行政執法局,將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所有權力及醫療衛生、勞動監察等15個領域57類共892項權力,交由樓德鎮行使,實現了一支隊伍管執法。將綜合執法工作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社區管理網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推進鄉鎮(街道、開發區)、社區、村三級網格化管理。2017年3月,全市違法建設治理專項行動啟動以來,新成立的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與鄉鎮(街道)密切配合,調兵遣將打響了拆違“第一槍”。目前,全市已清理店外經營、占道經營、流動攤點3000多處,拆除過街條幅、廣告牌1741余處,拆除違章建筑7133處、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查處違法采沙63起,居泰安縣(市、區)第一位。
三、鄉鎮“四個平臺”建設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改革路徑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鄉鎮(街道)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水平是個系統工程,“單打獨斗”難以奏效。我們通過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認為建設鄉鎮(街道)“四個平臺”,是當前破解“三大矛盾”、彌合縣鄉“斷層”的重要舉措;是增強鄉鎮(街道)管理服務功能,保障“放管服”改革的承接和落實,提升鄉鎮(街道)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水平的重要途徑。
鄉鎮(街道)“四個平臺”建設,是指按大口子綜合管理原則,對鄉鎮(街道)和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和協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務事務進行歸類,完善相關機制,整合工作力量,形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工作平臺;在村(居)、社區對現有各類“單一網格”進行整合集成,變“單一網格”為“全科網格”,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對市直部門設在村級的各種“員”,按照“一格一長多員”的架構進行整合,補助資金全部撥付到鄉鎮(街道),由鄉鎮(街道)實行績效考核兌現,保證網格員巡查到位、信息傳遞到位、處置到位。
同時,借助“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縣鄉聯動,保證放下去的權力鄉鎮(街道)接得住,“看得見的事管得著”,及時處置應對各類事件和群眾訴求,從而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能力。
四、創新鄉鎮(街道)機構編制管理的建議
在機構上,探索建立“N+X”鄉鎮(街道)機構設置管理模式,在設置N個共性機構的基礎上,鄉鎮(街道)可依據實際“私人訂制”,經上級批復設置X個體現各自特點的機構。在編制上,個人編制裝入檔案,實際使用打破行政、事業編制界限,以事設崗、以崗定編、以績用人。同時綜合考慮職務職級并行、公車改革等政策給事業人員帶來的消極影響,進一步提高事業人員福利待遇。落實鄉鎮(街道)工作人員績效考核獎勵資金,特別是對安全監管、行政執法人員要加大獎勵力度,切實解決“錢往基層流、人往基層去、事在基層辦”的問題。□作者系新泰市編辦主任E:FQJ
關鍵詞:鄉鎮 政府職能轉變 問題 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