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用期不是法律保障“遺忘之地”
試用期是用人單位考查勞動者是否與錄用要求相一致,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進行了解的期限。雖然法律對試用期用工已經有明確具體的規定,但一些用人單位總是故意曲解和利用試用期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了解和掌握什么是試用期、在試用期有哪些權利等,對于勞動者尤為重要。(9月19日《勞動午報》)
@當歸聽雨:說到底,用人單位故意曲解試用期,是勞動者維權的“底氣”不足,尤其是在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要想保住“飯碗”并非易事,特別是在民營企業、小單位和建筑工地,又會有幾個人敢為自己爭取權利而拿“飯碗”去冒險呢?
@梅川居士:一個人的抗爭力量畢竟有限,但在職工權益被侵害的“節骨眼”上,企業工會、政府勞動監察執法部門卻應有所作為,不讓勞動者的汗水白流,我們不能僅止于立法,也要增強執法能力,真正體現法律的威懾力。
@偷懶的小兔: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既需要企業人文關懷的責任回歸,更需要職能部門把勞動權益真正保障到位。—方面要完善用工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維權機制,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督查、工會組織審查、不斷提高勞動者的話語權,讓他們勇于挺起胸膛做“主”。
@升級版QQ:試用期是—種雙方、雙向的選擇期。雙方能否正式確立勞動關系,或許還存在變數。但這并不意味著試用期就是法律保障被遺忘之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須按照法律法規行事,切莫只打自己的小算盤。
空巢之痛,痛的不止是養老
近年來,類似“空巢老人離世無人知”,空巢之痛的新聞頻現。而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已有老齡人口1.69億,占總人口的12%,有一半屬于城鄉空巢家庭或類空巢家庭,空巢和獨居老人已經接近一個億,到2030年,還將會達到驚人的2個億!從某種程度上說,“獨居之殤”已不再是一家之悲,而是—個現實和沉重的社會難題。(9月26日《錢江晚報》)
@青衣:一直以來,家庭養老是中國式養老的重要方式,極大緩解了社會養老風險。不過,隨著計劃生育和人口流動因素的影響,“四個老人、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使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無論是哪種養老,背后都藏著兩本賬:經濟賬和感情賬。
@葫蘆娃:“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年幼時父母對我們無悔付出,辛勤養育,當父母年老時我們應該多抽點時間陪陪他們,不要讓老人過一個孤獨的晚年,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給自己留遺憾。把溫暖送給父母,讓情愛陪伴老人。
@錯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照顧空巢老人,幫空巢老人排遣空虛和寂寞,讓空巢老人過得更充實、活得更有質量既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和社會的責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空巢老人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滿足、幸福和快樂!
@xipishi:而空巢老人養老之“最”,最痛不在物質的贍養,而是空巢老人心靈上的空虛。雖然“常回家看看”入了法,但執行起來還要靠自覺,傳統養老方式和保障體系正遭受強烈地沖擊和挑戰。
培養更多的“中國工匠”才是關鍵所在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質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這在我國質量發展史上尚屬首次;9月15日,第二屆中國質量大會在上海開幕,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圍繞“質量:改善供給,引領未來”這一主題展開交流。
點評:過去,國人在消費時比較推崇“價廉物美”。在物質相對匱乏、腰包不甚寬裕的時代,這種想法無可厚非。
但理性地說,價廉未必能夠物美,而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壓縮成本、偷工減料的基礎之上,如此,質量自然無法保證。
質量時代,只有付出更高的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獲得更高的回報,把這些回報用于進一步的質量提升,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質量提升的主體是企業,而產品制造、服務提供,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職工身上。所以,培養更多的“中國工匠”才是關鍵所在。
“信惠安全”需要法徨撐腰
近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公布對首批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評審結果,經過之前的督導規范,各家公司都改進了隱私保護條款,還簽訂了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承諾尊重用戶知情權、用戶控制權等。(9月24日《新京報》)
點評:在這個網絡信息技術爆炸的年代,微信聊天、淘寶購物、百度地圖導航……互聯網企業成為個人隱私信息的“掌控者”,無限擴大了用戶個人隱私被泄露的風險。
盡管法律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但近年來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濫用乃至非法交易,還是屢見不鮮。
除了這種抽檢式的評審、企業整改的承諾和倡議,如何實現執法監督的全覆蓋,如何增大違法的成本,也應成為專門執法著力加強的地方。
“延遲到賬”的“漏洞”到底該怎么補?
近年來,電信詐騙案件一直層出不窮。各大移動支付平臺相繼推出延遲到賬服務,似乎為避免遭遇電信詐騙提供了一份“后悔藥”。近日,有讀者向媒體反映稱自己雖然選擇了延遲到賬,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騙。在一些支付平臺,所謂延遲到賬功能,并不能實現撤銷交易,一旦被騙選擇轉賬,錢款依然會進入對方賬戶,只是延遲—段時間而已。(9月13日《北京青年報》)
點評:延遲到賬是為了給轉賬人設置“冷靜期”“后悔期”,倘若在一定時間內發現問題,通過撤銷轉賬以避免被騙。
可到賬是延遲了,卻不能及時撤銷轉賬,這無疑架空了“延遲到賬”的制度初衷。就這點來看,不能及時撤銷轉賬的延遲到賬制度,當然需要及時改進。
銀行柜臺轉賬也好,移動支付也罷,騙子不會因為渠道不同就放棄對騙術的鉆營。那么相應的,在防騙上也理應統一口徑,對于明顯可見的安全漏洞,所有平臺都應該無區別對待。
注重服務更要注重安全
根據新修訂的《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航空公司可對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影響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使用政策。以后乘飛機可以玩手機有望變成現實。業內人士表示,樂觀估計,明年上半年,旅客有望可以在飛機上使用手機。(9月19日《新京報》)
點評:有人說,在飛機上使用手機,應當是乘客的權利,這點不假。但權利和義務相互統一的原則仍然需要堅持。
不管是從科技視角還是從滿足乘客需求的角度來看,開放手機服務都是一種進步。但正因如此,乘客就更應該在享受服務的同時,遵守相關規章制度。
說到底,無論是禁止還是開放手機服務,都要以乘客遵守規定為前提。對于航空公司來講,如何更好地回應乘客需求,在完善相應安全措施的基礎上,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確是其需要考慮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