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瓊
摘 要:在市學講計劃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影響下,教改試驗顯得突出重要。基層初中七年級信息技術課,每一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步驟、問題、效果。演示文稿除了課堂教學改革還有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改革。
關鍵詞:改革試驗 經驗總結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43-01
演示文稿是生動的,豐富的,給人印象深刻的幻燈片,形象具體地展示教學內容。它在不斷地改革發展中。我們教學中的每一堂課都可以使用演示文稿展示,是教學工作的好助手。
1 演示文稿課堂教學改革
對于演示文稿的教學,筆者總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意圖是尋找最有效果的方法實踐。學講計劃方式中,教師要貫徹新教學理念,讓學生會學、樂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各小組要挨著座位,互相討論互助。
教室或微機室里嘗試的教學方法有:(1)用素材光盤播放,播放到重點內容講解,學生討論。(2)教師讓小組演示自己制作的文稿講解,其他組員進行補充。(3)教師設計演示文稿,學生對課本重要知識點講解。教學成果是學生掌握了知識的同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改變,使課堂充滿樂趣,激發師生中蘊藏的改革發展動力,共同改變課堂教學生態。
操作技能實踐有:(1)小組內一位同學操作講解,自主研究,其他同學協助。(2)小組內兩同學合作操作講解,兩同學會有主次之分,會爭著操作,也有協商解決,兩位同學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主能支撐次起輔助。(3)教師不演示,口頭表述說步驟,學生聽口令進行操作,能很好完成。(4)先講解軟件知識點,小組學生再模仿設計好的幻燈片。視頻,音頻會給學生帶來興趣。(5)一種根據題目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這也是參加計算機考試的一種形式,會考到演示文稿的操作題目。加強師生活動的策劃和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落實個別輔導。
2 演示文稿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培訓
學生若是參加演講,可以制作自己的課件,好的演示文稿能讓演講更加形象直觀,清晰生動,深刻明確,能增強演講的說服力。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使用演示文稿講課互動也是教師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中演示文稿的制作設計方法需要學生掌握。
不管是校本培訓還是區縣級培訓、市級培訓、省級培訓,都會用到演示文稿。首先校本培訓一般都是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有投影,會用到演示文稿。演示文稿體現會議的主題和會議的內容。如果參加區縣級培訓,有在多功能室使用演示文稿的方式,也有在電腦微機室里演講人員使用演示文稿,教師使用電腦聽講。演示文稿在教師培訓方面用處非常大,既節省人力物力,又能起到很好的培訓效果。
演示文稿教改是針對的全體教師和學生,促進教師和學生向前發展。他們是演示文稿的策劃者,參與者,推進者。演示文稿的設計促進了人的發展進步,使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適度調節,身心健康,心情愉悅,使教師快樂的工作,幸福的工作,積極的工作。
3 演示文稿和其他學科的改革融合
演示文稿的應用普及給各個學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演示文稿跟語文學科的深度結合。語文課件很漂亮,很適合課文的內容,特別是應用課件朗讀課文,方便簡潔。語文學科字數比較多,學生看到會失去耐心。若用到表格和形象圖片,學生很是喜歡。
有些數學老師反映說在黑板上把解題步驟演示一遍學生還不能掌握,僅僅用演示文稿播放一下根本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只是粗略的聽一遍。很多數學教師依然沿用教材黑板這種傳統教學。
英語課本中有很多情景動畫,教師可以當堂播放,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朗讀。還有很多英漢雙字的視頻短片可以播放,也可以直接播放微課視頻。課件中可以設置練習題,學習當堂檢測完成。
政治歷史是文科科目,識記的內容比較多。政治知識點總結得比較醒目,學生完全可以擺托書本,只對演示文稿的重點掌握。歷史不一定要照搬課本知識,文稿可以增加一些有趣小故事。
演示文稿對地理生物最大的幫助就是實驗的考察,用演示文稿播放的實驗生動形象,學生很容易掌握。地理課本中各種地形地貌,各個國家的介紹,氣候變化等可以用演示文稿展示給學生看。生物實驗也可以在實驗室讓學生邊看演示文稿邊自己操作。
4 演示文稿的改革創新
師應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創新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演示文稿創新制作,突出演示文稿的表現力和演示效果,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引導學生設計制作有個性化的演示文稿,更好地表達設計主題,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創新就是舊的基礎上有突破。要搭起創新的橋梁,讓創新思維閃光。教學中備課組長應該帶領組員設計制作一學年的教學演示文稿,每位組員可以平等享有此課件,教學中容易交流溝通。演示文稿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演示文稿教學改革對教師來講,需要的是充足的理解和積極的執行;演示文稿的教學改革對教師來講,也需要的是勇敢的嘗試和不斷的創新。所以我們教師更要努力促進演示文稿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 子宜.教改實驗,緣何永不言敗[J].內蒙古教育,2005年09期.
[2] 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