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萍

摘 要:鄉土地理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身邊的資源。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本文以聚落的學習為例,利用學科滲透法,將教材內容與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做到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關鍵詞:鄉土地理 滲透 聚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15-01
從2011年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來看,初中地理的教學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初中地理課程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本區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是學生身邊的地理,學習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1 鄉土地理滲透教學案例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四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一節為例,滲透鄉土地理的教學。本節課程標準要求:運用圖片描述城市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根據本節的課程標準要求設計以下教學內容:
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中,播放視頻《虎見漳州》,讓學生找到薌城區、龍海埭美村等,指出鄉村和城市,從而引入聚落這一概念。
在認識聚落中展示漳州南靖土樓與薌城區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哪張是鄉村,哪張是城市?并引導學生從居住狀況、房屋建筑、道路、交通、人口、產業活動、環境問題等方面說出城市和鄉村的差異。
聚落與環境教學設計中首先讓學生活動“尋找理想家園”,先根據自身的經驗、體驗,選擇理想家園,然后展示四大文明發祥地的圖片,觀察圖片,說出影響四大文明發祥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與學生的選擇進行對比。聚落的建筑與環境中讓學生根據所給的自然環境設計房子,并把房子畫出來。聚落的形態與環境用圖片展示,讓學生說出圖片中聚落的形態。在這一教學內容結束后,以問題的形式,結合漳州的地形圖、氣候圖、傳統民居等,讓學生思考漳州的聚落分布與選擇定居的因素、傳統建筑與環境、漳州聚落的分布形態與環境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環境會影響聚落,而聚落要適應環境的結論。
最后在傳統聚落的保護中,布置學生查找漳州市薌城區傳統建筑,并了解傳統建筑的保護措施,以漳州市薌城區傳統聚落的發展和保護做一個研究性課題。
2 鄉土地理滲透方法及目的
本節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認識聚落,聚落有鄉村和城市兩種形態,二是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聚落的分布與環境、建筑與環境、聚落的形態與環境;三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三個方面的教學過程中都滲透著鄉土地理的內容,用表1加以說明。
3 結語
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展實地調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但是從目前的條件來看,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對鄉土地理的教育還不夠重視。作為教師更應該要熟悉家鄉的地理事物,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8.
[2] 杜軍.鄉土地理融入課堂的教學設計與案例應用——以沙雅縣高中為例[D].新疆師范大學,2016.
[3] 李琳.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西峽縣為例[D].河南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