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62-02
隨堂片段訓練就是在課堂上,圍繞閱讀中的某一個重點或中心,進行范圍小、篇幅短的寫作練習。它形式活潑多樣,可寫人記事,也可描景狀物,它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也利于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實現閱讀與寫作的雙豐收。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一旦動筆,教師常常擔心教學時間不夠用,寫作也容易流于形式,如何將“寫”擠進課堂,在有限的時間中提高隨堂片段訓練的有效性,從而推進讀寫結合是問題的關鍵。
1 未成曲調先有情——課前“預”為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堂習作雖主要在課堂上完成,但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也至關重要,這是課堂高效的必要保證。
課前的“預”首先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上。一篇課文在何處設計習作訓練點,需要教師在深入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進行仔細推敲和選擇,需杜絕隨意化,簡單化。如在教學兒童詩《秋天》一課時,教師預設課堂上要仿寫四、五小節,這兩節用擬人手法表現了秋天果園和田野豐收的場面,生動形象,趣味盎然。通過仿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練習擬人手法的運用,初步體會詩歌節奏整齊,音韻和諧的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從中汲取寫作素材。確定訓練點以后,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時,可以將片段訓練的目標也滲透其中,讓學生在課前就能積累素材,初步了解方法,從而產生一種心理期待。
對學生來說,課前的“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根據教師要求積累素材。同樣以《秋天》為例,預習階段要求學生積極走進小區、公園、鄉村等自然環境,去觀察秋天,發現秋天典型性的景物。這樣的預習,其實也是對學生觀察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素質。有了生活的積累,再加上課堂上對這首詩歌的閱讀品味,學生動起筆來就降了難度,多了激情。二是要養成隨時動筆習作的好習慣,從心理上克服恐懼寫作的情緒,將習作練習變成語文學習中的常態。我們的作文教學愛讓學生寫整篇的文章,要圍繞一個中心寫,要有積極的思想意義……這些條條框框扼殺了學生自由表達的喜悅,將習作變成一種可厭的東西。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片段訓練產生于學生的閱讀體驗,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長期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習作效率,使習作變得不那么嚴肅艱難,更具靈活性和趣味性。當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習慣了課堂上經常動動筆,那么他們心理上的“預”也就完成了,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學生的課前準備與課堂訓練是一體的,是互相促進的。
2 絕知此事要躬行——課中“實”為重
閱讀與寫作,一體雙生,課堂既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也是習作訓練的練兵場,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最大化發揮片段訓練的作用,提高訓練實效,就要戒除為寫而寫,浮光掠影的習氣,抓住一個“實”字做文章。
2.1 訓練時間要落實
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上,學生動筆的機會較少,教學以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為主。在讀寫結合呼聲日高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漸漸在課堂上引入了寫的訓練,但總有訓練時間短,過于匆忙的感覺。這樣的現象或許出于原來的教學習慣,只是將課堂習作訓練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補充與點綴;也或許礙于課堂時間緊張,教師害怕時間不夠用。但從中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發展來看,不安排合理充足的時間是無法完成訓練目標的,往往會讓訓練成為走過場,喪失了讀寫結合的意義。
要在課堂上擠出足夠的習作訓練時間,首先需要教師從觀念上改變閱讀教學為主,習作為輔的思想,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來看,兩者是不分彼此,齊頭并重的。其次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也要重新分析教材,設計安排,在需要進行片段訓練的課堂上,精簡一些閱讀教學的環節,留出合理的片段訓練時間,使讀寫能無縫融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2 訓練內容要切實
隨堂片段訓練不是每堂語文課必備的環節,不能為寫而寫,要抓住合適的閱讀契機,從而激發學生表達欲望,達到訓練的目的。
從情感體驗上來說,可以選擇學生情感的激發點,讓學生有話可寫。如,在學習《第八次》這篇課文時,先引導學生感受布魯斯抵抗的艱難,進而體會他在受到蜘蛛結網啟示后的奮發,不屈服。學生此時情感上受到了感召,產生了對布魯斯的敬佩之情,借機讓學生做布魯斯的代言人,寫一寫征兵動員書,學生情感上有了認同感,也就提高了習作興趣。
從習作能力訓練上考慮,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習作發展水平選擇相應的訓練側重點。在《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中有一段對娜塔莎的外貌描寫,既抓住了人物特點又十分簡潔,一個可愛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外貌描寫,是三年級習作訓練中一個重要的方面,這段精彩的外貌描寫值得學生學習模仿。課本上配有蕭伯納的圖畫,身體高大,雪白的頭發和胡須,充滿慈祥和智慧的眼神,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生反過來觀察蕭伯納的畫像,抓住他的外貌特點,用一兩句話簡短地寫寫蕭伯納的外貌,這樣的訓練切合年段習作要求,也是閱讀教學的有機延伸。
從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入手,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有利于學生觀察、發掘的內容來寫作。《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用童話的形式介紹了濫砍濫伐的危害,體現了環保的主題。其實環保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個真實可感的話題,在做課前預設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關注一下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破壞環境的行為。學完課文以后,讓學生寫寫看到的不環保現象,并且表達自己的心愿,這樣的片段訓練在練筆之余深化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認識,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2.3 訓練方法要扎實
隨堂片段訓練是一種精簡高效的作文訓練形式,如果說整篇作文是一部機器,片段就是一個個零部件。零部件質量過關,才能組合成完美的機器。因此在片段訓練過程中,教師要確立指導意識,不能做甩手掌柜,要通過扎實的方法指導使學生習作時有法可依,進而起到訓練習作能力的作用,提高隨堂習作訓練的有效性。endprint
《水上飛機》是一篇科普童話,對話描寫豐富,提示語位置靈活多變,針對課文特點可以設計對話描寫作為隨堂習作的內容。在練習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提示語不同位置的標點使用方法,可以讓學生觀察課文,總結出標點使用的規律,教師再引導編成便于記憶的口訣。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水上飛機接到救援任務要離開了,其實小海鷗還有很多話要對他說呢?如果有時間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續寫幾句小海鷗和水上飛機的對話,同時要指導學生寫好提示語,通過提示語來表現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將對話寫生動寫準確。
3 一枝紅杏出墻來——課后“活”生效
隨堂片段訓練要依托課堂,依托閱讀教學,但課堂上,時間和空間都受到了局限,如果能打破思維定勢,將片段訓練延伸到課后,進行形式多樣的完善和拓展,訓練一定更具靈活性和有效性。
3.1 由段而篇,促作文教學
課堂上的片段訓練雖然短小,但與閱讀教學聯系緊密,是讀寫結合的產物,一般質量較高,時有好詞佳句呈現。如果課后教師能進一步引導,很多片段可以拓展、完善成一篇完整的習作。如,教學《石榴》一課,課堂上已經訓練學生寫了某種水果的滋味,課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觀察這種水果的外形,進而寫成一篇介紹水果的作文。這樣的拓展使課堂與課外得到了銜接,也降低了學生進行整篇習作的難度,對中年級的作文訓練是大有好處的。
3.2 由文而圖,促習作交流
日本小學生的“繪日記”、“紙芝居”作文,均是將圖片和習作結合在一起開展教學,這種方式更易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是融合寫作教學和藝術教育為一體的教學活動。受此啟發,課外我們也要鼓勵孩子為自己寫的片段配上有趣的手繪插圖,將自己的隨堂習作訓練本裝飾得更具個性化,成為有趣的“片段繪本”,把訓練變成充滿樂趣和創造性的活動。一本本“片段繪本”就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書”,承載著他們的情感、思想,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閱,教師也定期組織展評。這些活動將個人化的習作訓練變成集體性的交流分享,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學習,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習得寫作經驗。
隨堂片段訓練看似練在課堂,實際上卻是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的完整教學活動。要切實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就要抓實每個階段,精心預設,扎實訓練,靈活拓展,這樣才能真正將“寫”擠進課堂,實現讀寫結合,逐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