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東
【摘要】小麥是禾本科植物,被廣泛種植在世界各個地區,同樣也是僅次于玉米產量的糧食作物。但是,由于小麥品種與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種類不同的小麥,其營養成分的差別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正確引導種植人員,對種植技術予以全面優化.確保產量的增加。小麥是禾本科植物,被廣泛種植在世界各個地區,同樣也是僅次于玉米產量的糧食作物。但是,由于小麥品種與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種類不同的小麥,其營養成分的差別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正確引導種植人員,對種植技術予以全面優化,確保產量的增加。
【關鍵詞】小麥種植 病蟲 防治
小麥是北方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農民增添經濟收入。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才能為小麥生長營造良好的條件,因而農民必須深入學習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然而,小麥生長中,病蟲害威脅較大,不利于小麥生長。對此,有關人員有必要針對小麥生長中的病蟲害而提出合理的防治技術手段。
一、小麥種植的條件
小麥對于生長條件要求較為嚴苛,需要具有以下幾點。小麥種植地的土壤一定要肥沃,擁有充足的水源。品質優良的小麥在生長發育中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科學的灌溉,這樣才能夠實現小麥的高產;在小麥生長過中一定要注意小麥出現的倒伏問題,小麥種植時間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晚種,這樣能夠有效防治小麥出現落穗問題;需要對于小麥生長發育中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嚴格控制,防止小麥遭受病蟲害的侵蝕。增加對于小麥種植的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小麥生長中病蟲害的發生。
二、小麥種植技術
(一)科學選種
不同品種的小麥,其生長習性和種植條件也不同,所以農戶在小麥種植時,要根據本地的土質、氣候變化和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在這方面,農戶所選小麥種子的純度要高,才能使產量不斷提升。
(二)優化和調整耕作方式
科學、合理的輪作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小麥產量,如果在同一區域,長期種植一種農作物,農作物的產量會逐漸降低,例如,在同一區域,長期種植小麥,導致土壤中小麥的營養成分逐漸流失,不能長期為小麥生長提供所需要的養分,因此,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用戶可以選擇輪作的耕作方式,以不斷提高小麥產量。
(三)合理施肥
肥料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必備的元素,想要小麥健康生長,就要及時施肥、追肥。在小麥種植前要施底肥,保證土壤營養豐富,為小麥種子發芽出苗做助力。在小麥播種過程中也要施肥1次,這樣也可以增加小麥出苗率。小小麥生長過程要及時追肥,確保小麥根系有足夠營養來健康生長。麥需要的肥料主要是磷肥和有機肥,肥料的施加可以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可以避免小麥受病蟲害的侵蝕。小麥生長過程的肥料有2/3是從土壤中獲取地,所以施足底肥對于小麥的正常生長非常必要,追肥可以保證小麥正常生長和肥力的不流失。
(四)科學除草
雖然早年市面上的一些農藥毒性過大,對人體有傷害作用,但是近幾年來,國家推廣的農藥(包括很多生物農藥)安全性很高,農戶可以放心使用。在小麥除草這一環節中,倘若未用農藥除草或者用農藥除草的效果不佳,則需在小麥拔節前再次用農藥除草,小麥拔節期過后就可以不用除草了。假如需要除草的地塊中蟲害很嚴重,則需用氟氯吡氧乙酸進行除草,采用這種化學藥品嚴格遵照使用說明進行。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藥劑拌種
病蟲害防治要從拌種開始。農戶準備好具有殺蟲性質的藥劑放人種子中攪拌均勻,對小麥病蟲害防治十分有效,可提高出苗率。藥劑購買時,農戶要對藥劑的作用及所調配的劑量做到心中有數,所選藥劑盡可能對麥種無副作用,保證麥種的良好發育。EC乳油是對小麥無副作用的一種藥劑,小麥拌種經常會用到它。
(二)病蟲害的防治
(1)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噴灑農藥來去除病蟲害。主要有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農藥拌衣,這樣可以預防蠐螬;在小麥反青時在其莖部噴灑紋枯凈可濕性粉劑等預防治紋枯病,噴灑甲基異柳磷乳油,預防吸漿蟲。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比較環保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界食物鏈的原理對小麥進行保護。蚜蟲是小麥最容易發生的病蟲害,但是蚜蟲的天敵也比較多,利用生物防治來對付蚜蟲是比較方便的。蚜蟲的天敵主要有繭蜂、蟲蛉、瓢蟲等,這些天敵在消滅蚜蟲的也有效地保護了小麥,使小麥能健康生長,高質高產。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種比較環保的方法,主要是清除小麥周圍雜草,消除病蟲害寄生的環境。雜草的生長也會影響小麥的生長,因為雜草會和小麥爭搶土壤里的營養,出現雜草侵麥田的情況。清除了雜草可以使小麥生長有充足的養分,并保證小麥生長的環境良好、通風、蓄水好,減小病蟲害的發生。
(三)對小麥紋枯病的有效防治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各生育階段都會出現紋枯病。在入冬之前,土壤內部病菌會對麥苗造成侵染,所以,小麥會在三葉期前后形成病班,如果田塊播種的時間較早,其侵染高峰的表現就更加明顯。而在冬季期間,由于溫度不高,病菌就會停止活動,因而病情也會停止發展。在翌年春季,當小麥返青以后,溫度也隨之升高,病情會再次加重。當小麥處于拔節時期,紋枯病的病情也更為嚴重,病株幾率與嚴重程度都會隨之提高,最終達到高峰。而在小麥抽穗以后,植株莖稈組織就相對老健,所以病菌侵入以及擴展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制約了病害的發展。然而,麥稈已經受到危害,病菌就會從表層進入到莖稈當中,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枯白穗的情況難以控制。
而根據長期種植經驗可以發現,多因子綜合對于小麥紋枯病的影響較大,不僅會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施肥的水平、播種時期、小麥品種與播種量等都會引發紋枯病。為此,必須要將農業防治措施作為重點,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而在早春期間還應當采用藥劑防治的方式,進而對紋枯病的發生予以嚴格控制。通常情況下,病菌會在小麥分蘗末期進入到莖稈當中,而當病株率已經達到15%的情況下需要首次施用防治藥劑,并且間隔8d左右,考慮病情變化再次防治。
三、結論
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雖然為農民增加一筆收人,但許多農民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未能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不利于小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病蟲害對小麥生長有著較大威脅,相關人員必須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如季節性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劑拌種方式、小麥生長期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以規避小麥病蟲害問題,提高小麥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