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璟
[摘要]金岳霖的邏輯思想受到了羅素的影響與啟發,認為邏輯就是哲學的本質;不同于分析哲學家拒斥形而上學的普遍態度,金岳霖選擇用邏輯分析方法重建以道為核心的形而上學體系;在金岳霖的形而上學體系中,邏輯不僅是一種方法或工具,更具有本體論的地位。
[關鍵詞]邏輯思想 形而上學 道 式 能
本文對金岳霖的邏輯思想和他的形而上學體系進行簡要論述,并探討了其邏輯思想對形而上學體系建構產生的影響與意義。
一、金岳霖的邏輯思想
金岳霖的邏輯思想集中體現在了《邏輯》一書。該書既包括對傳統演繹邏輯和現代數理邏輯知識的介紹,又包含了對邏輯和邏輯系統的哲學思考,為金岳霖構建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下面就本書的四大部分對金岳霖的邏輯思想做一個簡單概述。
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了西方傳統演繹邏輯的思想。傳統演繹邏輯是在亞里士多德創建的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形成的。亞里士多德指出:“推理是一種論證,其中有些被設定為前提,另外的判斷則必然地由它們發生”。“必然地由它們發生”刻畫了一種從前提真到結論必真的推理過程,這體現了邏輯的有效性。亞里士多德的這種邏輯觀為后世邏輯思想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金岳霖的邏輯思想也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例如他在《邏輯》一書中指出:“邏輯的實質就是必然,必然既不能不是必然,邏輯也不能沒有它的實質。”“如果論理學的定義——狹義的定義——是研究命題與命題間的必然關系的學問,則論理——論理學的對象——的性質也就包括必然的性質。我們似乎能進一步說,論理的性質就是必然。”
此外,依據金岳霖早期的邏輯觀:“歸納與演繹大不相同。我認為它們終究是要分家的,所以這本書沒有歸納部分。同時從個人方面著想,我自己在知識論方面還沒有弄出條理的時候,我不能寫歸納法的書。”因此,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傳統演繹邏輯的思想,關于歸納問題的討論則集中體現在《缶口識論》一書中。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金岳霖立足于數理邏輯,對傳統演繹邏輯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剖析。其批評主要集中在詞項邏輯部分,特別是關于空類或者主詞存在的問題。“所謂主詞存在問題不是事實上主詞所代表的東西究竟存在與否,而是這些命題對于這些東西的存在與不存在的態度。這個態度影響到各命題的意義與它們彼此的關系。”由此,金岳霖把關于主詞存在與否的態度歸納為五種,并探討了由此產生的對當關系的變化。此外,金岳霖還提出了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對傳統邏輯進行了補充。
接著,本書的第三部分介紹了羅素和懷特海創立的數理邏輯的最新成果。在第四部分,金岳霖對邏輯及邏輯系統做了整體而深刻的反思,最后還對邏輯系統的元邏輯問題進行了討論。金岳霖認為邏輯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邏輯的實質,二是邏輯的形式。所謂邏輯的形式,就是表示邏輯的工具,即邏輯系統。“所謂邏輯系統者無非是把各種不同的推論公式條理之,組織之,定其系統方面之先后,而以必然命題表示之。”關于邏輯與邏輯系統的關系,金岳霖認為邏輯與邏輯系統不相同,邏輯是必然的,它是窮盡一切可能的必然真,而邏輯系統是用來表示邏輯的工具,它不是必然的。他還對演繹系統和邏輯系統分別進行界定,并探討了邏輯系統的一致性、完全性和獨立性。
金岳霖的邏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羅素的啟發和影響。在看了羅素的《數學原理》后,他寫道:“哲理之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題目,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概念也可以有很精深的分析,而此精深的分析也就是哲學。”從此,金岳霖開始注重邏輯分析,堅持“分析就是哲學”的哲學立場。
他認同羅素的觀點,認為邏輯是哲學的本質,是世界的本原,邏輯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哲學世界觀。“從邏輯這一方面著想,任何世界,即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只要是我們能夠想象與思議的,都不能不遵守邏輯。……任何可以思議的世界都是遵守邏輯的世界。”邏輯運作能夠窮盡一切可能的必然命題,而現實世界的事情無非是其中一種可能性的實現。他認為邏輯和數學一樣,能揭示出一切可能而必然的東西。盡管它們不一定都實現出來,但凡是實現出來的事情都不外乎是數學和邏輯中已經得到揭示的東西。
金岳霖雖然堅持“分析就是哲學”的哲學立場,但他持有與大部分分析哲學家不同的哲學觀。在他看來,邏輯分析與形而上學體系的建立并不沖突,二者是可以和諧統一的。哲學應當以真為目標,對知識確定性的追求無可厚非,但金岳霖認為哲學也應該以通為目標,就哲學講,它包括形而上學、邏輯、知識論、美學、倫理學等等。這些門類之間應該相互打通,而不是相互對立,而這些門類之間統一的基礎就是形而上學。
二、金岳霖重建形而上學體系
從古希臘開始,許多哲學家便開始追問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對世界本原問題進行不斷地探索,由此構建出形而上學的殿堂。形而上學對“本原”的追問,也是人類對自身存在和發展依據的尋求,人類渴望獲得關于現象世界的終極性普遍性的根據。然而,現實中人們所能得到的任何知識都達不到這種普遍性,這就使得大部分形而上學家在現實中陷入困境。
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科學方法滲入到哲學領域,形而上學存在的根據引起人們的質疑。20世紀興起的注重實證分析思想方法的分析哲學,認為形而上學的命題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也不能為經驗所證偽,因此,有關形而上學的命題都是無意義的,為了擺脫這一哲學困境,他們提出將形而上學從哲學領域中驅逐出去。
這一思想傾向也在近現代中國哲學的研究中產生了影響,并發展成為當時的重要問題意識之一,對此,金岳霖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金岳霖認為研究知識論可以用冷靜客觀的態度,然而研究形而上學則不一樣,“我不能忘記‘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我不僅在研究底對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結果上求情感的滿足”。因此,形而上學對金岳霖而言,是哲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在金岳霖看來,邏輯分析作為強有力的思想工具,不是作為剃刀來解構形而上學的,而是一種構建形而上學的有效方法。endprint
金岳霖認為,每一文化系統都有自己的絕對預設或形而上學體系,在中國就表現為“道”。道也就是金岳霖在哲學世界中的精神依托和終極關懷。通過《論道》一書,金岳霖就用邏輯分析的方法重建了以“道”為最高范疇的形而上學體系。《論道》里的“道”指的是形而上的整個推演過程。其形而上學體系有兩個最基本的分析成分:式與能,它們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式與能的綜合便是道。
能是不具備任何質的規定性的能動的純材料。金岳霖解釋道:任一特殊事物不僅僅是由共相、殊相堆積而成的,對于任一特殊的個體,如果我們用抽象的方法無限抽象下去,把它所具有的共相、殊相或性質、關系全部抽掉,仍會有某種成分存在,這種最終留存的成分就是毫無性質、關系的純材料,即“能”。能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材料,但它本身并不是萬事萬物,能必須與式結合才能形成萬事萬物。
金岳霖認為,式是析取地無所不包的可能。所謂“無所不包”就是窮盡了邏輯上或理論上所有可能有的一切可能。所謂“析取”是指把所有一切的可能以“或”的方式排列起來。式是窮盡了所有的可能,式就是必然,是形成萬事萬物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萬事萬物所要遵循的基本規律。換句話說,式就是邏輯。
至于二者是如何形成個體的,金岳霖給出的回答是,式或可能是靜的,能是動的,老有出入,所謂出入就是它跑出一可能之外,又可以跑進另一可能之中。例如能跑進“人”這一可能之中,就有人類形成;“現在無恐龍”表示能已跑出“恐龍”這一可能之外;“無鬼”表示能沒有跑進“鬼”這一可能之中。能具有能動性,在與可能結合之前,它只是潛能。潛能不是現實的運動,沒有能也只是空架子,要使能由潛能變成現實,就必須使能和可能結合起來。
至于能和可能如何結合起來,金岳霖堅持能與可能或式之間是相依不離的關系。可能是容納能的框架或樣式,式又窮盡了所有的可能。因此只要有能,它必然落入可能之中。金岳霖認為“無無能的式,無無式的能”,能與式既然是不可分的,所以能必然會從潛能向現實轉化,可能也必然會現實,因此現實世界及其中的個體事物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由此,金岳霖構建出的以式和能的綜合運作而形成的道,已經融進了西方所特有的邏輯思想。
三、其邏輯思想對形而上學體系構建的影響
金岳霖認為“哲學主要與論證有關,而且如果哲學主要與論證有關,那么邏輯就是哲學的本質。大量的見識令人神往,健全的實在感覺在今天大概比豐富的想象更有說服力。但是無論如何,嚴格的推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哲學家受到批評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而是因為他們發展這些思想的方式,許多哲學體系都是由于觸到邏輯這塊礁石而毀滅的。”
因此,金岳霖十分注重邏輯推理,并希望將此方法運用到哲學的構建中去。“邏輯怎么幫助哲學呢?邏輯技術的完善是對哲學批評的幫助。通過嚴格的邏輯分析,可以徹底澄清或清除含混、模糊或無意義的思想。隨著邏輯的改進,可能不會把含含糊糊的意見當作哲學的深奧見解而忽略。首先將一個命題分為其詞項,看他們是不是清晰明確,就是說,看它們是否有確切的意義。然后再把它們重新組成原來的命題,看他是否有意義”。
金岳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邏輯意識和認識論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哲學家沒有發達的邏輯意識,也能輕易自如地安排得合乎邏輯;他們的哲學雖然缺少發達的邏輯意識,也能建立在已往取得的認識上。意識到邏輯和認識論,就是意識到思維的手段。中國哲學家沒有一種發達的認識論意識和邏輯意識,所以在表達思想時顯得蕪雜不連貫,這種情況會使習慣于系統思維的人得到一種哲學上料想不到的不確定感,也可能給研究中國思想的人潑上一瓢冷水。”
希臘文化具有的強烈的邏輯意識是促進西方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思維工具,金岳霖認為要促進科學在中國的進步和發展,要重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底蘊,就要打破邏輯、認識論在中國思想界不發達的狀態,提高國民的理論思維能力。因此,金岳霖致力于用邏輯的方法來構建以傳統哲學范疇“道”為核心的形而上學體系,這也是為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矛盾、困境尋求出路。
在《論道》中,道是式與能這兩個最基本的分析成分構成的。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道在金岳霖形而上學體系中就有了如下幾層含義:任何事物都是由能和式組成,則任一事物中都有道,或每一事物本身是道;式是窮盡的可能,可能在數量上無限的,所有的能又在式中,因此道也指無始終、無邊際、無所不包的宇宙;式是邏輯,道也具有了規律、秩序的含義。因此,在金岳霖的形而上學體系中,邏輯不僅是一種方法或工具,更具有本體論的地位。邏輯具有形而上學的終極意義,是整個宇宙或一切可能世界不得不遵循的模式。
金岳霖是借助邏輯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式與能這兩個最基本的分析成分,又進而從這兩個成分演繹出一個和諧統一的形而上學體系。“和諧統一的形而上學思想是人生意義或價值的擔當者。”金岳霖對形而上學的重建一方面是承擔起了改造中國哲學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在思索尋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人們究其一生需要更崇高的理想價值追求,或許不能達到絕對理想的目標,但不能缺失這份理想,這份價值理想也是全人類所需要的普遍的道德規范的基礎,它賦予生活以意義。在追求這一理想目標的過程中,整個人類文明才能不斷得以提高、超越。“形而上學的思考始終是引導人類不滿足于現有的成就而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論道》中的形而上學思想就體現了對這份價值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金岳霖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重構形而上學體系,也表明了邏輯的價值存在于文化構建的自覺活動中,并且能夠在文化迭新的進程中產生新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