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發展源遠流長,從“卡梅拉塔”社團創作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開始,就預示著歌劇時代的到來,這種新的藝術形式迅速得到世人的關注。當然,就普及面來說,它沒有像電影、電視、網絡那般對大眾產生深刻的影響力,因為歌劇還是屬于一種定點定時的消費性娛樂,有著它先天上的限制。但是在所有“現場演出”的類型中,歌劇卻是最能滿足人類所有欲望的表演,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歌劇所呈現的魅力是無法可擋的。歌劇的確是人類最驕傲的藝術財富!
關鍵詞:歌劇;卡梅拉塔;閹伶歌手;美聲;普契尼;威爾第;民族特色
歌劇是人類最驕傲的藝術財富之一。歌劇最能滿足人類所有欲望的表演,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歌劇所呈現的魅力是無法可擋的。打開西洋歌劇史,如果要從頭細細述說,歌劇源遠流長派系復雜,各國各家三言兩語又豈能道盡?所以我們略去希臘戲劇的源頭部分,跳過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這段混沌不明的演進時代,并非它們不重要,只是紛繁復雜會使人們掩卷長嘆,不如我們就輕輕松松地,從1597年第一部歌劇的誕生談起。
一、“卡梅拉塔”社團的偉大創舉
16世紀末,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草根藝術家厭倦了教會音樂,在貴族巴爾迪伯爵的帶領下,成立了“卡梅拉塔”社團。這個社團里有兩位作曲家:佩里和卡契尼。還有一位音樂理論家:文森佐.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拋球實驗的小伽利略的父親)。而后,他們找到了一部詩歌《達芙妮》,于是開始奮筆疾書,完成了史上第一部歌劇。1597年的某個子夜時分,歌劇《達芙妮》在佛羅倫薩首演,雖然觀眾不多,但她宣告了“歌劇時代”的來臨。遺憾的是,此部歌劇的譜子并未流傳下來,現在人們只能看到有限的片段。之后,巴爾迪伯爵提議寫一部有關婚禮的歌劇,1601年,《尤里迪茜》誕生了,它是現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來的歌劇。此后的意大利擁有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三大歌劇重鎮,自然涌現出非常多的作曲家,但他們創作的歌劇大多曇花一現。
二、“閹伶歌手”引領的時代
不過,當時的歌劇作為新興的娛樂事業,很快開始風行歐洲各地。作曲家呂利雖出生在意大利,但在他14歲時,被帶到巴黎,在路易十四的大力贊助下,他把意大利式的歌劇和新鮮的法國歌劇融合成為典型的“法式歌劇”。此階段“閹人歌手”粉墨登場,雄霸歌劇舞臺。因為他們不僅具有女高音般清亮柔美以及較高的音域,而且具備男性寬厚的肺活量,這種不同尋常的歌唱條件,加之嚴格的訓練,使他們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歌唱水平。現如今,你或許很難相像一個男人穿著綴滿羽毛珠寶的戲服,開口竟是女兒聲的怪誕情景。不過“閹伶歌手”的盛行,大大發展了各種歌唱技巧。因此,此階段在聲樂史上被稱為“美聲歌唱的黃金時期”。可以說,美聲唱法的始祖正是這些閹人歌手,他們對巴洛克時期的歌劇以及美聲唱法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讓閹人歌手能夠炫耀他們神奇的技藝,此時以神話英雄為題材的意大利式“正歌劇”達到了巔峰時期。
三、19世紀的意大利“美聲”歌劇
歌劇走了200年的漫漫旅程,到了19世紀才真正的開花散葉。19世紀的意大利“美聲”歌劇的創作主要突出歌手演唱的技巧,不考慮歌劇的劇情是否可以警示醒人,以譜寫出讓人永難忘懷的天籟之音為主導,三位美聲大師:羅西尼、多尼采蒂、貝里尼主宰了此時的歌劇舞臺。到了19世紀后半期,意大利的威爾第、德國的瓦格納成為統治歐洲歌劇樂壇的兩位巨擘。威爾第的《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備受人們喜愛。因為威爾第始終依托著意大利美聲歌劇的傳統,從沒有違背大眾的欣賞趣味,他的歌劇真正體現了雅俗共賞,使人們真正感覺到了情感戲劇的魅力。人們從他優美的音樂中既感受到意大利歌劇富有娛樂性的一面,又體驗到人類內心深處的激情。
四、20世紀的“普氏姊妹花”
又走過300年的歌劇史,終于要步入20世紀了,歌劇史中最富煽動力的、最善于表現女性的、創作最通俗易懂的歌劇名家-----普契尼,終于登場了。普契尼的筆下有殺人無數的中國公主、為愛切腹自刎的巧巧桑、肺癆成疾而終的咪咪、在城墻跳樓自盡的托斯卡……讓人眼花繚亂、一看再看仍意猶未盡,這就是普契尼筆下鮮活的女性角色,他讓一切變得那樣合理,那樣耐人尋味。普契尼的音樂語言之豐富,讓人耳目一新,他總能以流暢生動的旋律、巧妙的和聲、豐富的配器,讓那些鮮活的人物顯得更加豐滿。他的創作題材多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從普通群眾的生活中挖掘情節感人的事件,同時著眼廣闊,他的作品既有像《托斯卡》那樣政治色彩鮮明和強烈戲劇性的作品,又有像《波西米亞人》那樣反應普通人生活和愛情的作品,總之,愛情是普契尼歌劇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五、中國歌劇
中國歌劇產生和發展得較晚,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一些新的、先進的創作理念傳入中國,不斷涌現出杰出的作曲家。黎錦暉創作的《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等兒童劇,是我國歌劇的萌芽。1934年,田漢、聶耳創作了表現革命的第一部歌劇《揚子江風暴》。真正使我國歌劇發展起來的是在延安整風運動后,創作的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中國特點的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劉胡蘭》等。1945年《白毛女》的問世則是我國新歌劇成熟的標志。全國解放后,又涌現出像《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頗具影響力的歌劇,歌劇舞臺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嶄新局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批多種風格、多樣體裁的歌劇層出不窮,這些歌劇不僅具有西洋歌劇的創作模式,更重要是體現著濃郁的中國特色,例如《傷勢》、《原野》、《第一百個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劇風格的有《黨的女兒》、《木棉花開》等。這些歌劇不僅具有藝術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細膩深刻。中國歌劇正在日趨成熟,逐步開創更加廣闊的中國式歌劇時代。
結語
意大利是歌劇的故鄉,意大利歌劇發展不僅可以稱作意大利的音樂史,也影響著歐洲其他國家歌劇的發展。歌劇藝術從稚內走向成熟,風靡全歐洲,成為18世紀歐洲音樂文化和戲劇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縷光芒,盡管其后的發展因一些原因也走向低谷,但經過像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一代代優秀的作曲家革新、創作和發展,使歌劇藝術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不僅對歐洲各國的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了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者簡介:劉輝,河南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