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時代、社會、地方發展的需要,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轉變。因此,作為培養方案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干課程之一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我們要明白文學理論基本任務是什么?由此來創新教學實踐。
文學理論是指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的一門學科。文學理論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價值取向。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的一般知識,為他們能正確認識、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漢語國家教育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學素養,但實際存在的問題是,文學理論課程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學生在接受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壓力。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其生存與發展的艱難處境。在當前的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學理論的教學往往成為抽象的理論灌輸而與鮮活的文學實踐相脫離,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脫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這正是導致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缺乏闡釋具體作品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卻認為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缺乏實際意義而應當削減課時的原因。
高校文學理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其中,教材的編寫、學生對課程的認知以及教師的觀念等都會直接影響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尤其突出強調其中的實踐性,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思考。對教材內容的適當調整,以學生為目的進行教學講解,教師自身的認知。把“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向批評實踐轉型,以具體的文字批評帶動文學理論的教學,改變傳統的以理論解釋理論的困境,這是“文學理論”相關課程教學要做出的教學轉型。以期適應時代的需求。
首先,對于教材內容的調整。在“文學理論”這門課程中,應適當聯系當前文學活動的實際狀況與文學理論的新發展,適當補充新知識。我校使用的是大部分高校均采用的由童慶炳先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程》,最新版是第五版,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廣泛地吸取了中西文論的相關知識,內容翔實豐富,也成為當前國內高校使用最多的教材。但是,該教材的主體部分創作于上世紀末,這使得其內容與當前的文學活動稍有偏頗。在這之中,有兩點尤為突出,首先,沒有涉及到當前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對文學活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其次,沒有吸收當前文藝理論界所提出的“文化美學”“文藝美學”等新觀點和新方法。與以往相比較,文學活動的現實狀況在這個世界性的圖景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例如,人們對于詩歌創作日趨減少,早已不再是人們所趨之若鶩的事物了,反觀現實,人們更傾向于影視文學一類,人們的審美主體早已悄然發生了變化,究其原因,是時代的變化,社會科技化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學的需求早已不滿足于枯燥的紙上文學,更傾向于刺激感官的圖像形式。它可以有效地借助聲音來抒發情感,可以深入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以影像為媒介的影視文學更強調運用畫面塑造外部的世界。因此,對于影視文學日漸繁榮的今天,影視文學也應成為文學理論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次,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學生理應成為教師傳授知識的重點。因為課程的教學不同于對于理論的研究,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組織課堂。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安排課堂內容。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更要扎實地掌握其理論知識。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課程時間過程中,使他們在這之中獲得直接性經驗。在課堂上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身處地地為他們制造情境和語境。并適當增添其感興趣的內容,加強課堂互動,一節生動課堂的產生并不是教師一個人所能構成的,而是師生的配合完成。因此無論是作為接受者還是傳授者,都應認真對待課堂,以及課程的發展。學生如若一旦脫離了文學活動的實踐,只是作為課堂的接受者,這也會成為學生對于文學理論課程產生抵觸情緒的重要原因,前文也有提到文學理論課程不同于其它漢語言文學課程,如文學史那種能夠更激發學生興趣的課程。文學理論課程多為一些理論知識,較為晦澀難懂。學生接受起來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若學生不參與文學活動實踐之中,課堂便難以為繼。由此可見,對于教師來說,拋開過去抽象的講解,而是轉化為引導學生欣賞經典的文學話語片斷,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文學語言以及文學藝術的魅力,激發靈感,豐富想象力。 其實想象就是把過去經驗的記憶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種刺激下重新合成一個新結構的過程,然而這種刺激正是需要教師來進行的,說到底,想象是貫穿藝術構思過程始終的一種心理機制,沒有想象,藝術構思根本無法進行。
最后,就是教師自身的觀念。對于傳授類似文學理論這一類理論性極強的課程,考驗的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能力,更多的就是教師課堂上的靈活變通能力,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吸引學生愿意主動接受這一類相對較枯燥的知識。
王悅 1978- 性別:女 籍貫:吉林長春 最高學歷:研究生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藝學 右邊134000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文學院
本文為通化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Y2015003);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