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星
摘要:本文從儲量、礦石類型、產量以及進出口情況等角度對我國高嶺土資源的利用狀況進行分析,進而發現我國高嶺土資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保障高嶺土礦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高嶺土;礦產資源;利用現狀;對策
一、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在工業中利用高嶺土的國家之一。高嶺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后潔白性,被廣泛應用于陶瓷、造紙、石化、醫藥、涂料、紡織、橡皮工業、國防尖端技術等領域。近10年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對高嶺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創新與突破,高嶺土行業迅猛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我國高嶺土資源概述
我國高嶺土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礦床分布于全國25個省(自治區),儲量在億噸以上的省份依次是廣西、廣東、陜西、福建、江西和湖南,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基礎儲量為5.75億t,儲量為1.91億t,已查明資源儲量為26.66億t,累計查明資源儲量28.08億噸。另外,全國共有高嶺土礦山520座,其中大型高嶺土礦山18座、中型礦山30座,小型及小礦山476座。。近年來,我國高嶺土原礦產量發展迅速,平均年增長速度達到11.95%, 2014年我國高嶺土原礦產量占同期全球總產量的17%。
我國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造紙國和主要陶瓷生產國,每年對高嶺土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盡管中國也是高嶺土重要生產國,但由于高嶺土品質不足,造紙用的高端涂料級高嶺土依然主要依賴進口,主要從美國、巴西、英國、日本等國進口。2014年高嶺土進口量達43.68萬噸,進口額111.41百萬美元。然而我國出口的高嶺土一般多為原礦和少量的粗精礦,進口高嶺土主要為高檔涂料級、電纜級、陶瓷級等產品,多來自美國、英國、巴西。出口量達121.61萬噸,出口額117.69百萬美元,主要為臺澎金馬關稅區、中國香港、日本、越南、韓國等國家。
三、我國高嶺土資源利用存在主要問題
(一)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差
我國已探明的高嶺土礦產資源分布廣,大部分可露天開采,高嶺土生產的彈性非常大。但由于我國高嶺土礦和加工大部分是小礦和小廠,沒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開采和加工設備與技術比較落后,產品質量不穩定,瓷土的質量不能滿足生產高檔陶瓷的要求,造紙涂料級高嶺土產量和質量也不能滿足其要求,出口的高嶺土主要是原礦和低檔產品,創匯低,在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差,高檔高嶺土還需高價進口。
(二)高嶺土行業發展水平偏低
近十幾年來,我國高嶺土工業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飛速發展,但與世界高嶺土行業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1)管理較亂,優質資源過度開采,加上私采亂挖,造成資源利用率低;2)企業科研技術和裝備水平低,產品質量不高,行業的經濟效益普遍不高,缺乏發展后勁;3)產品結構不合理,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
(三)選礦工藝存在技術難題
我國高嶺土產品更新換代和應用研究總體水平較低,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一方面企業缺少先進技術裝備來生產價格高、市場短缺的產品;另一方面,科研部門成果難以投入實際生產中,或與市場需求脫節。目前,在高嶺土(含煤系高嶺土)選礦工藝中存在的主要技術難題有:1)高嶺土產品的黏度指標未能突破;2)對改性技術而言,表面改性劑品種雖多,但對其應用性能研究不足,改性設備能耗較高、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3)在加工技術和設備上,對硬質高嶺土剝片技術、納米應用技術、抗菌材料技術的研究不多。
(四)高嶺土的替代礦產品對擴大高嶺土產品的市場造成新的壓力
近幾年,在造紙、橡塑、涂料等行業中,碳酸鈣的消費增長速度遠高于高嶺土。有資料表明,目前北美重鈣產量約550萬噸,造紙用重鈣約130萬噸,約占北美重鈣消費總量的24%;北美造紙用輕鈣約260萬噸,約占北美輕鈣消費總量的90%。西歐造紙用重鈣約603萬噸、輕鈣約255萬噸,約占西歐輕鈣總消費量的50%。而我國造紙碳酸鈣的消費量僅120多萬噸,只占碳酸鈣總消費量很小部分。由此可看出,我國造紙工業將是碳酸鈣最大的潛在市場。近幾年來,我國造紙工業以8%~10%的年增長率(與我國GDP增長率相當)高速發展,10年間產量增長了一倍。我國重鈣在造紙中的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在30%以上。碳酸鈣、膨潤土、滑石、凹凸棒石黏土等類產品,在某些方面將擠占高嶺土的市場份額。
四、 保障高嶺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把高嶺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意義。高嶺土屬不可再生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我國具備發展高嶺土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儲量優勢、品質優勢,還是開發優勢都已具備了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條件,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可以作為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性先導產業的組成部分。
(二)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加大扶持力度。建議政府盡快組織有關地質勘探單位和專家,對全區高嶺土資源進行全面勘查,摸清家底,掌握其儲量、分布、類型、品質等科學數據,要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專題調研論證,統籌規劃布局。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高嶺土研發風險投資機制,出臺特殊的稅收政策,像整合稀土資源一樣將高嶺土整合起來,形成資源統一整合調配、統一定價交易、集中市場管理的生產、集散、研發基地,形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源地。
(三)加大高嶺土資源管理、整治力度,加快資源綜合利用進度。要依法加大對高嶺土資源管理、礦權審批、開采監管力度,維護資源開發市場秩序。要盡快解決高嶺土礦權重疊的問題,研究土、煤采礦權分離審批的可行性方案,使有意向開發利用高嶺土的企業具備高嶺土采礦權。設立高嶺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吸引多種經濟成分的實體和科技人才參與我國高嶺土產業的開發利用;鼓勵有實力的煤炭企業集團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的步伐,積極的開發利用高嶺土資源,實現經營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四)要加強創新載體建設。一是鼓勵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通過創新平臺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培養創新團隊,轉化科技成果。二是利用我國的優惠政策以及周邊人才、科技、信息等優勢,建立高嶺土產業研發和孵化中心。通過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使其成為高嶺土產業發展的創新源。三是建立以高嶺土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化基地和高新技術園區。
(五)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加強創新機制和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體制機制,要積極爭取國家及自治區有關部門加大對高嶺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立項支持。通過重大項目計劃,集中力量突破高嶺土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對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積極開拓高嶺土新的應用領域和下游產品的應用技術,為產業的培育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注重高端人才的吸納和培養,以項目為紐帶,引進和培養技術研發人才團隊;加大高層次人才和先進裝備、先進技術的引進力度,加速將新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加快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化進程,推動高嶺土產業盡快做大做強,使我國高嶺土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功能化、高端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黨軍. 我國砂質高嶺土資源特點與開發利用現狀[J]. 非金屬礦,2009,(03):52-54.
[2]耿妹華,呂秀江. 我國煤系高嶺土的利用現狀及其進一步開發的建議[J].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03):33-34.
[3]亓春英,劉星,周躍飛. 高嶺土的綜合利用與發展前景[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3,(02):4-7.
[4]吳鐵輪,馬蘭芳. 國內外精制高嶺土生產、市場及發展[J]. 非金屬礦,2003,(01):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