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勝霞
《環球時報》記者近期到蘇丹喀土穆進行為期一周的采訪。一談到喀土穆煉油廠,蘇丹人就掩蓋不住內心的激動和驕傲。這座由中石油幫助建設的煉油廠,年煉油能力達450萬噸,生產的柴油和液化石油氣能滿足70%的國內市場,還出口其他國家。該煉油廠不僅成為蘇丹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更標志著蘇丹建立了一整套石油全產業鏈。該煉油廠也成為非洲其他資源國希望效仿的樣本,50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及高官都到這里參觀過。
其實,在中石油1995年進入蘇丹之前,上世紀70年代美國雪弗龍公司已在蘇丹進行了十幾年勘探,但認為不具備商業開采規模成果不顯著。中石油進入蘇丹開展合作后,在很短時間內就發現了世界級大油田和多個中型油田。為什么中國公司在蘇丹能取得成功?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總經理賈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總的來看,中石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優勢,蘇丹地區的沉積盆地主要是陸相盆地,盆地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疊加,地質結構比較復雜,構造破碎,地層沉積相變化快。西方公司在處理類似這種復雜地區油氣勘探方面有技術上的局限性,他們用傳統的大盆地、大構造的勘探思路找油田,效果不好。中國石油工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發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卓越的地質學家和石油地質工作者,他們創造了中國陸相盆地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掌握了針對陸相盆地一整套世界一流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中石油技術人員把中國陸相盆地找油技術在蘇丹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說起管理優勢,在大家常規思維中,具有100多年跨國經營經驗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管理方面要大大優于走出去較晚的中國石油公司。實際上,針對具體情況,我們有自己的優勢。”賈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西方石油公司功能較為單一不同,中石油是一個綜合性的能源公司,在國內擁有勘探、開發、管道、煉化等上下游完整的一體化作業和強大的技術力量。在蘇丹項目運作過程中,中石油建立了針對海外項目的技術支持體系和長期穩定的技術研究隊伍,為在蘇丹實現勘探發現和開發快速上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外項目管理模式。
“同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種石油精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優勢,是西方缺乏的,也是我們國際化經營的核心競爭力量。”賈勇說。▲
環球時報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