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潔
摘 要:《剛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好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社會。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現在社會對人的要求。《綱要》同時也,提出了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的觀點。因此,培養幼兒學會與成人、同伴之間的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融入社會的前提,需要幼兒具備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
小班的孩子由家庭轉入新的集體氛圍,將接觸到更多的人,他們的活動范圍擴大了,有了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社會交往活動更加廣泛,面對新的環境,他們似乎還缺乏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孤獨感、陌生感比較強烈。從而導致有些幼兒出現不適應新環境、或存在交往障礙的現象。比如;在游戲活動中爭扮重要角色,不顧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在新的環境中,想與他人一起玩,卻不能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出現打、抓,咬別人的現象,從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有的幼兒則顯得有些孤僻,不合群,默默地坐在一旁哭泣,不與同伴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
綜上所述,培養小班幼兒掌握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對幼兒的成長、對他們今后融入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感受幼兒對交往的需要
幼兒的交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先穩定好幼兒的情緒,讓每個幼兒都能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逐步地喜歡幼兒園生活。盡可能地設計一系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或游戲活動、滲透于一日活動的各環節,在活動中滿足幼兒對交往的需要。為了盡快地讓幼兒熟悉適應幼兒園環境并與同伴相識,可以設計系列的活動。如:晨間活動組織幼兒一起玩玩具、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在教學及游戲活動中設問“你是誰?”、“你認識我嗎”、“你住哪里”、“他是誰”,“誰躲起來了”、“打電話”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消除幼兒剛開始的恐懼感和緊張感,讓他們在游戲中相互認識,知道同伴的名字,使幼兒個體之間有了接觸了解,從而邁出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剛入園的幼兒基本上是從家庭直接過渡到幼兒園,各個家庭對幼兒的教育有所不同,因此,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也大不相同:適應能力有強有弱;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有的善于表達,有的不善于表達等。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活動中及時地觀察幼兒的表現,了解幼兒在交往中真正存在的問題,認真總結、分析,才能好地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在日常活動中,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是培養幼兒相互交往最有效的途徑。通過教學、游戲、合作性的戶外體育游戲以及一些日常生活游戲等,讓幼兒逐漸懂得為什么要交往,怎樣交往,引導幼兒將學到的交往活中得到運用和發展。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得到鍛煉,學習和掌握與別人交往的技能,為幼兒之間提供交往的機會,多途徑、多方式地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意識和技能。小班幼兒最愛玩娃娃家游戲,讓幼兒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達到了一起玩、一起交流的目的。幼兒從中也體驗到了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快樂。這樣的游戲使幼兒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另外,組織幼兒戶外活動也能很好地促進孩子們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學習遵守日常規則,讓幼兒感受到交往所帶來的樂趣。幼兒的交往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而得到發展。幼兒教師應多為幼兒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隨時加以指導。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
多數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活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就應更高,要率先做出榜樣。比如在剛開學的一個階段中,教師通過“我上幼兒園”的活動,主動與剛入園的幼兒親一親、抱一抱,不僅消除了孩子的緊張感和陌生感,還拉近了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同時也為幼兒之間的交往做出了示范,幼兒同伴之間也通過相互的親一親、抱一抱親近了很多。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應該先做到。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德育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幼兒,有些事情雖小但幼兒卻看在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們就會找你的樣子做,教師的這種言傳身教能讓幼兒很快了解并學習到更多的交往的基本策略。
四、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孩子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為孩子做出榜樣。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認知切入,語言入手,讓孩子從“同伴相識”到“同伴交往”,這樣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做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的環境,及時鼓勵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并進行仔細觀察,悉心的指導。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獲得社交技能,發展社會性行為。同時社會交往是幼兒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對于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