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存在抄寫生字、詞語和背誦課文等許多弊端,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如何突出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語文味,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篇論文從“快樂作業”角度入手,以“作業設計形式多樣化”為抓手,讓學生感到寫作業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作業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關鍵詞:家庭作業;多元化;創造性
小學家庭作業是教師設計的、由學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種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根據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傳統的家庭作業形式已成為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大障礙,平時老師布置的語文家庭作業都是抄生字、詞語、背誦課文,而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常常“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抑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一、小學語文“快樂作業”設計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依據學生的基礎,構建語文作業新形式,講究作業布置和設計策略,使作業符合學生個性。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
那么如何有效地布置和設計“快樂”作業,讓學生從作業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探索。
二、小學語文“快樂作業”設計的有效設計途徑
(一)課前全方位關注“快樂”預習,是小學語文“快樂作業”的前提
“以生為本”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平時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事情:不管哪個年級,布置作業時都用同一種標準衡量和評價,尤其是預習作業,導致優生早早完成,而差生卻更差,整個教學質量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預習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提高預習效率,課堂效率也會高些。
1.課前要關注學段的要求和目標
不同學段有不同要求,《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因此在布置預習作業前要了解自己所教學段科目的要求,然后對癥下藥,這樣學生不僅對新課有了初步的感知,更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做好了鋪墊。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都是圍繞“多彩的春天”來編排的,因此在教學《識字一》前我要求學生去觀察春天的景物,積累描寫春天的詞語,第二天上新課時學生競相把看到的、找到的展示出來,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通過互相比較,展示,對新課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2.課前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預習作業
低段年齡較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掌握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讓整個學生的能力處于不均衡的狀態,因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作業”。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松鼠和松果》,我要求一部分同學在讀完課文后能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的內容,基礎薄弱的同學要求能準確流利的讀準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樣的布置對基礎好的人而言不僅贏得了挑戰,更提高了說話概述的能力,口語交際水平更上一層樓;對后進生講這樣的任務不僅難度不大,而且易讀易得,在讀中增添了自信,同時也保證了任務的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愿意去做,效果會更好。
(二)課后“快樂”作業形式多樣化,是小學語文“快樂作業”的保障
在小學階段,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一味地抄寫和死記硬背,學生體會不到語言學習的“快樂”,更無質量可言。素質教育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進行了改革,但家庭作業的改革卻還遠遠跟不上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常常是書本上的內容較多,而課外作業較少,但是如果只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及鞏固,忽視了學生主體的需求和能力的培養,那么就失去了語文作為口語交際的作用。
1.在游戲中體會作業的快樂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考慮到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要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愉快的學習語文。用游戲、比賽等活動教學形式,更容易把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習形式轉向學習內容本身,對作業的布置也是如此。
創編型作業就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與知識,通過改、說、唱等形式再現、拓展、延伸課文內容。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四》,學了短文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除了今天我們認識的小動物,你還喜歡哪些小動物?能不能仿照兒歌中的句子,說說小動物的活動?用上“什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學生就會說很多:小兔地上蹦蹦跳,小鳥展翅飛得高……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2.在實踐中體會作業的快樂
語文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觀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資源,只有充分利用,才能更好的拓寬渠道。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未來的橋》,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橋:橋的比例是多少,多長,多寬,橋洞的設計是怎樣的,然后自行設計心目中的橋。把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出來,學生從橋的名稱、樣子、作用等方面來介紹自己的作品,聽眾一一評出最佳設計獎,最佳介紹獎。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提高了對自然景物的認識,在介紹作品時更發展了語言,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增添了喜悅之情。
3.在交流中體會作業的快樂
《新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為了讓學生樂于表達,我選擇了學生熟悉的情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只小獅子》,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懶獅子聽了獅子媽媽的話,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呢?試著給這篇文章續寫一個結尾。(出示)聽了媽媽的話,懶獅子說:“ ,”從此以后,他 。后來,他 。低段學生年齡較小,對聽故事、講故事興趣很濃,現在要求自編故事,更是喜不自勝,興趣很濃,想象力立刻被激發出來。
家庭作業的布置,是一門教育藝術,更是一種創新,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多層次的角度來觀察學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有效作業,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讓“快樂作業”觸動學生的心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