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晨霞
摘要:對于剛入門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數學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口袋里的零花錢罷了,所以數學學得再好似乎都不影響正常生活。久而久之,這門功課就被淡忘,因而就學不好了。所以應當從培養興趣開始。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
1.糾正習慣,培養興趣
小學生年齡尚小,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貪玩厭學的狀況經常發生。他們的精力往往只集中在頭 15 分鐘或20 分鐘內,后半節課基本走神干別的或者自己在下面玩耍。對感興趣的內容往往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內容則會六神無主、心不在焉。這可以說是小學生最明顯的一個心理上的特征,假如教師不能正確讓數學教學內容成為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那么教學成果就不會由進展,陷入學生不愛學、無心學,教師沒有動力和勁頭去教書的惡性循環。同時,單調、固定的教學模式,往往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會造成小學生們心理上厭倦,阻礙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只有精心設計問題才會激起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模擬一個問題的情境,使之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讓學生深入其中,在這種情境之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數學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師在實際教學之中,可以將數學理論形象和生動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進,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理論的具體情景化,來讓學生自動提取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可以在一種寓教于樂的氛圍之中吸取知識,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例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教學"比較線段的長短"時,先做奪旗比賽游戲,引入新課.請兩個學生到本課堂教室后面同一起點,同時出發,目標是誰先拿到講臺上的紅旗為勝。規定一人走直的,另一人則從后門出經走廊進前門到講臺。游戲開始后,走直路的同學很快就奪到了紅旗。馬上就有幾個同學叫起來:"這樣不公平。"教師馬上問:"為什么這樣做游戲不公平?","那應該怎么做才公平?"。這時學生會展開熱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掌握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知識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
3.轉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于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么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得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4.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學習"米、千米"的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
5.發散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也是尤其重要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作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1 誘導樂于求異的心理傾向。對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對于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并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作出"還有另解嗎?""試試看,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
5.2 誘導變通。變通,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要對問題實行變通,只有在擺脫習慣性思考方式的束縛,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約以后才能實現。因此,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誘導學生離開原有思維軌道,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變通。當學生思維閉塞時,教師要善于調度原型幫助學生接通與有關舊知識和解題經驗的聯系,作出轉換、假設、化歸、逆反等變通,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設想。
5.3 鼓勵獨創。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于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