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華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構筑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重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主要是指:把閱讀的機會和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發現、甚至創造文本的意義,即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安排學生自主閱讀;其次,把發表見解的機會和權利還給學生,允許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自由理解和評價作品,即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平等對話、合作交流。這其中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好教師的教學應該使沒問題的學生有問題,使有問題的學生探究解答問題,并產生新的思維和想法,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達到了新課程設定的目標
一、沉入語言,細細推敲詞語
1.替換比較中領略詞語運用的適切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感受在同一個語境中不同詞語所具有的不同表達效果,讓學生通過替換比較,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較“一根”與“一把”的表達效果。學生經過討論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極度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擲的心情,是表現絕望的絕佳描寫。
2.增減比較中知曉詞語運用的準確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同一語句在去掉某一詞語前和去掉某一詞語后的比較閱讀來品味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如有學生在讀《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將“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讀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去掉“似乎”一詞后意思有什么區別,讓學生明白這只是作者的錯覺,如果去掉這個詞語,就變成真的了。
3.褒貶比較中品味詞語運用的獨創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從詞語的褒貶等感情色彩上領會作者在課文語言運用中的妙處,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課文《珍珠鳥》中,“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氣十足”本身是個貶義詞,但用在這里卻剛好表現出小鳥的生氣勃勃。
二、由內而外,潛心品讀句子
1.從修辭比較中感受語句的意境。指導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里體會和感悟作者在語句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造句水平。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一句,這里把邱少云比喻成“千斤巨石”,突出了戰友對英雄的欽佩。
2.從句式比較的角度揣摩語句的情感。指導學生通過對特定語句中句子的語氣或句式的理解,來體會語言運用的優美。如《憶江南》中的最后一句可讓學生換成陳述句表達。討論之后,學生覺得不要說詩人自己,就連欣賞佳作的后人都難免會產生欲去江南一睹為快的想法,其作用不言自明。
3.從標點比較的角度斟酌語句的核心點。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能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理解書面語言。教師要將標點符號的表達作用讓學生來解讀,尤其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標點符號,更不能忽視。
三、把握結構,用心研讀段落
1.語段的內容對比中激發探究的興趣。許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起伏穿插,這些內容的強烈反差容易構成比較。如《草船借箭》的首尾就存在著很好的可比性,對比可引發學生的興趣。
2.語段的詳略對比中把握文章的重點。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詳略時都有自己的考慮,其目的無非是突出文章的主題而又不落俗套。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原來教過的鄭振鐸的《勞動的開端》,文章寫了兩次挑煤的經歷,第一次沒有成功但寫了近三十個自然段,第二次成功了但只有短短一個自然段。其用意在于突出挑煤的艱辛。
3.語段的形式對比中領悟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的不同段落表達形式反差很大,內容也不一致。有些寫人的文章前面采用的往往是概括介紹,到后面就會出現事例介紹,其詳略程度也相同。有些文章前面有意地抑,到后面則充分地揚。此類文章適合對前后段落作表達形式的比較。如《特殊的葬禮》,教師可補充資料,播放視頻。在反復的比較閱讀中,學生深切體會到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的虛弱與無奈以及人們的心痛與遺憾。
四、拓寬閱讀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充分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創意朗讀。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3、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的好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