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木雕刻藝術,是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等特點,都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梢哉f,它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舉足輕重的。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紅木雕刻藝術經過人們不斷地改革創新,開辟了一條具有文化產業氣息的新路徑,既繼承了傳統紅木雕刻藝術的工藝特色,又創新出紅木雕刻藝術前所未有的獨特內涵,擴寬了我們追求藝術美的視野,培養出了新一代雕刻藝術人才,并不斷推進了紅木雕刻藝術向更高層次的追求和發展。
關鍵詞:紅木雕刻;發展歷史;藝術創新
什么是紅木雕刻藝術,從字面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紅色木頭為樣本,經過匠人之手精刻細琢,雕刻出無比精美的藝術品。這樣的解釋簡單易懂,卻使我們忽視了紅木雕刻藝術真正的本質是什么?;仡櫦t木雕刻藝術的里程碑,在歷史背景的熏陶和后人們的不斷創新,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紅木雕刻藝術在發展與創新這條道路上已越走越遠。
一、紅木雕刻藝術特點的發展歷史
紅木雕刻藝術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了圓雕木魚等,到了后來的唐宋時期,木雕工藝的技術變得更加的純熟和精湛,特別是在唐朝時期,佛教盛行,因此,對于佛像和菩薩等木雕的藝術造型已經日趨完善。到了后來的宋元時期,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當時的木雕作品呈現出寫實的風格特點,注重細節上的刻畫,突出生動傳神。到了后來的明清時期,我國的木雕藝術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不論是從藝術效果、造型還是技法上,都更加注重藝術與寫實的結合,同時,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和門類的木雕藝術,其中紫檀和紅木因為其珍貴的材料獨特的紋理和質地,成為在民間流傳的優質雕刻材料。尤其是在蘇州地區最為盛行,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雕刻制作的民間小作坊,還有許多技藝高超的名家高手。在明清之際的蘇州,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文人墨客匯集于此,使得當地的紅木雕刻制作出現了黃金時代。許多文人加入了對雕刻的設計中來,使得紅木雕刻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并且在造型和內容上也更加的趨向于吉祥喜慶之意。突出講求人的個性表達,呈現自得自在的精神。到了近代以來,在一代又一代的紅木雕刻大師的不斷提高與完善下,紅木雕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都達到了新的境界。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紅木雕刻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和關注。
二、紅木雕刻藝術價值的研究及發展方向
1.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
紅木雕刻藝術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技藝,使得紅木雕刻藝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發展迅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文化藝術領域,紅木雕刻藝術也是獨占鰲頭,得到各藝術家的高度肯定和認可。經過匠人們不斷地被鉆研創新,紅木雕刻藝術已逐漸發展為地方經濟飛速發展的核心因素,具有極高的產業價值,為鞏固自己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地位,紅木雕刻產業只有找到自己合適的成長空間,量身定做合適的產業布局,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結構。
2.紅木雕刻藝術的教育價值
紅木雕刻藝術涉及的領域極廣,在學校教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它保持自身的優秀精華,去其糟粕,彌補了中國教育體系的不足,在平時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中增加了一門藝術課程,學生們可以通過課堂上老師紅木雕刻藝術知識的講解和親身對實物雕刻的欣賞,激發自己的興趣,就會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奇妙感受。在推廣紅木雕刻藝術發展方面,除了學校教育,還可以成立民間藝術工作室,專門負責培養、訓練雕刻愛好者。
三、紅木雕刻的文化內涵
紅木雕刻的專業性較強,工匠都是以技藝謀生,大部分的雕刻技藝都是以家庭或者家族流傳的方式保存至今。在傳承和收徒的過程中都需要嚴格遵守各類的規章制度來對師徒之間的關系進行約束。學徒在真正學藝之前首先要請客拜師,并舉行一定的儀式,然而在最初的學徒階段,師傅一開始并不向徒弟傳授技藝,往往必須要干一段時間的雜活進行觀察和了解,師傅與徒弟之間有了很深的信任感之后,才真正開始傳授雕刻技藝。所以,有些徒弟在學徒期滿之后也不懂什么是紅木雕刻。到了滿師的時候,往往也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徒弟要送給師傅各種食品以此來謝師,師傅也要回贈制作紅木雕刻的工具。儀式結束就意味著弟子可以獨立操作了。這種拜師謝師的形式不僅顯示了我國尊師愛徒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也表達了師傅對徒弟的美好期望。
早期的紅木雕刻生產者一人就擔任了設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工作,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地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體現出了濃濃的人文情懷。同時,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資源等都會對紅木雕刻的發展創作產生影響,無形的文化,即社會思潮的影響都會在有形的紅木雕刻作品中展現出來。經過長遠的歷史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改革創新,紅木雕刻主要以手工雕刻為主,技法上融入了一代代藝術家為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所創造和提煉的種種精華。不同種類的雕刻和不同形象的刻畫都有著傳承下來的固定模式。彌勒佛是紅木雕刻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人物形象比較有特點,主要的特征就是 “身短頭短,足短,手指短,唯有腹大,皮垂長?!比宋锏窨讨校劬κ亲钚枰坍嫷牟糠?,眼睛的傳神與否能夠決定意見雕刻的藝術價值大小?!澳信仙俑鞑煌?,七情變化要細瞧。武士英俊龍眼美,仕女嬌嬈風目俏;老叟眼睛復凹形,兒童兩眼圓如桃,刻眼先小后漸大,否則定會一團糟?!边@就需要通過雕刻藝人的行性思維進行加工創造,進行一系列的藝術構思,考慮藝術加工的手法等。
隨著紅木雕刻藝術的不斷發展,其內容形式越來越廣寬,將不斷開拓我們的視野。從單純講工藝流程發展到講藝術,求意境,注重人的心靈世界的感覺和想象??坍媽ο笠皩懶螌懮瘛保岢嚾伺c刻畫對象之間的溝通。這是我們在繼承傳統,發展紅木雕刻工藝創作中的探索方向。
作者簡介:任茂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從事紅木家具雕刻、制作四十余年,具有很高的紅木雕刻水準。其作品多次榮獲由中工美舉辦的“金鳳凰產品設計”“百花杯”“青藝杯”由山東省工美協會舉辦的“神龍杯”、“宜景宜人杯”等多項工藝美術創新設計金、銀、銅獎。其長期從事紅木家具及工藝品制作和研究,深耕木雕、根雕行業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多名紅木雕刻和木器工藝方面的人才,發揚和繼承了我國紅木雕刻工藝技術和工匠精神,為傳承我國紅木工藝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