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林
摘要:由于地域、人口、思維、觀念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文化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文化心理”恰是文化的核心,是一種集體潛意識,根深蒂固,并且可以反作用于物質現象,決定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特征,研究它很有必要。
關鍵詞:文化心理;思維模式;人文價值;比較
由于各民族之間的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其文化之間的差異很大,諸如思維模式、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等。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些學者從客觀物質條件方面去探究,有些則從經濟發展方面去尋找。如果僅從環境和經濟角度來看中西差異,常常很難得到圓滿的結論。因為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三種。三者中,存在于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中的“文化心理”是文化的核心,是深入到人們骨髓里去了的那種東西,是一種集體潛意識,類似于“文化性本能”的現象。由于地域、人口、政治、價值、觀念、思維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心理諸多的差異,而了解研究這種差異,有助于我們客觀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本文擬從文化心理層面對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進行探究,以期拋磚引玉。
一、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西民族的思維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影響,客觀上存在差異。
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直覺經驗性思維,注重實踐經驗,以直覺體驗為工具,強調整體性;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即以經驗為基礎,通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系和意義涵攝,溝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達到協同效應。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是一種以邏輯實證為手段,強調部分分析的邏輯實證性思維 ,它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由于經常與外界交流和競爭,思維對象傾向于外界,思維視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視空間,同時也注重現在和未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地域條件的迥異。中國是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人們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其自給自足的特征使人們缺乏與外界的聯系,視野狹窄,思維閉塞。這種“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中國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的處世原則。這種內向型思維也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鮮有興趣。
而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在希臘半島及其附近沿海地區,它的手工業、商業、航海業的發展,引起古希臘哲學家對天文、氣象、幾何、物理和數學的濃厚興趣,逐漸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傳統。隨著手工業的發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較的工匠傳統大大發展。到了近代,西方試驗科學迅速發展,與此相適應的思維方式便具有很強的實證性。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受到大工業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組織性、科學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論”、“自我實現理論”、“競爭精神”是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典型特點。這種“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所以外向型思維導致了他們求新、求變、好動的性格。
二、民主法制觀念的不同
西方社會是一個契約社會,契約社會講究的是“先說好后不亂”,肯定人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明確提出了“生而平等”的人權主張,強調法治。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 以個人自由為基本,是用法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 并因此獲得全體遵守的效力。同時西方文明的正義觀念中包含個人權利的思想,即視個人權利為正當的、合理的。自古代希臘羅馬以來,西方人一直深受自然法觀念的影響,相信法是由上帝或理性創造的,是上帝或自然的某種命令在人間的體現。人既是由上帝創造,就必須服從上帝所立之法,因此,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法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對上帝的信仰,而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工具。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道德的內在超越,法律只是一種輔助德禮之所不及的工具。“德主刑輔”是封建統治者普遍施行的手段,即便是在法家思想里,法律也僅僅是控制臣民的一種手段而已。可見,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君權”大于“法”,“法”自君出。“法”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刑法領域,成為暴力維護“禮”所代表的道德倫常等級秩序的手段。法律只是統治者治理臣民的工具,其不可能擁有神圣性和權威性地位,沒有走進人心,貼近社會。所以,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強調國家本位主義,強調國家利益,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忽視個人權利自由和個性追求,直接導致了我國公民維權意識的淡薄,畏訟的心理也很嚴重。
三、人文價值觀的不同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歷史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將自我貶抑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是每個人的行為指南。待人接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這種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重視君臣,父子關系,人與人之間論資排輩,等級森嚴。
西方國家價值觀則不同。西方人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他們贊揚人生的偉大,歌頌人生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即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他們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桎梏;提倡現實的幸福,反對虛幻的來世;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
中西方的文化心理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這些差異是眾多的客觀原因形成的,無所謂優劣。但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對文化及其文化心理等進行一些反思,揚長避短是我們要遵從的方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