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軍

摘要:我們現代人見證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精神世界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才華,讓我們見證民族文化遺產中,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藝術風格都是祖國全體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珍惜和愛護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的窟門都向東開著,太陽每天在它的面前升起。
關鍵詞:精品;藝術;洮硯
本人有幸接受上海藝術傳媒公司的委托,加工制作幾方以我們“甘肅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為題材的文房精品硯臺,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理解、過濾后的沉淀,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雕刻手法,將神秘的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藝術,通過石硯形式一一展示出來,有“絲綢之路”、“莫高窟之韻”、“飛天之夢”、“敦煌之夢”等。洮硯作品完成后我于近日已交付給上海藝術傳媒公司驗收,驗收人員是上海各界社會名流人士、文人雅士有十幾人之多,在打開硯臺的包裝一一展現后,我所設計制作的幾方“敦煌石窟藝術”系列精品洮硯呈列在大家面前時,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與魅力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們,贊嘆聲不絕于耳,使他們長時間沉醉在癡迷的幻想之中……事畢后,他們商議委托我再一次加工制作一批敦煌石窟系列硯,以慰平生,縱觀此景,真實生動的場景無需華麗的詞藻和夸張的語言來描述此時此刻。
今年,是我從事設計雕刻藝術工作的第38年,我愿意將一些創作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供從事工藝美術的有關人士和同行參考,共同探討藝術行業的發展走向。我個人認為每一個地域和地區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能有著癡迷者的心態去挖掘、研究、開發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作品,那么我們壯麗多彩的祖國將更加的豐富多彩燦爛輝煌。以下我將設計“敦煌題材系列硯 ”的心得體會展示給大家。
“敦煌石窟藝術”就是祖國燦爛文化,豐富多彩的一角,敦煌莫高窟這個規模巨大的古代佛教美術博物館,是聳立在古絲綢之路的明珠,它綻放著歷史時期的商業繁榮和文化的繁榮,它承載了把西亞文化吸收進來,把中原文化傳播出去的交融點,它記載了印度佛教文化傳入內地的前哨,通過莫高窟的不同“經變、本生故事、尊像圖、供養人像、圖案裝飾、壁畫內容”,反映出當時歷史時期現實生活的依據,宗教的幻想,特殊物質生活的一種形式表現,造就了敦煌莫高窟佛像繪畫的卓越和勞動人民智慧創造出來的藝術奇境,如何將敦煌石窟藝術文化通過其他介質材料相吻合地展示出它的魅力和風采,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和愛好者都近距離欣賞到神秘的敦煌文化特色。經過我認真仔細地對其它介質材料,如“玉材”、“ 木材”、“ 泥土”等材料的測試,我們甘肅洮硯在石質上,更為生動,恰當地表現出敦煌文化的歷史遺韻。
甘肅洮硯,是中國三大石質名硯,與端硯,歙硯齊名。有“洮洲石貴雙照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譽。洮硯,由洮河綠石制作而成。起于唐,盛譽于宋,舊稱宮廷硯,宋代皇室宗親大鑒賞家趙希鵠在《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至,得之為無價之寶也”,而洮硯的石質紋理變化無窮,綠色穩重而大氣,其石質特點表現出敦煌石窟佛教藝術文化更為貼切,能達到一種預想不到神韻。如我設計制作的
“絲綢之路”洮硯 (如圖一),就是一方展示河西走廊“絲綢之路”興衰過程的精品洮硯。此作品依據洮硯石材天然形狀及石質中的紋理(石中天然花紋)等特點,巧妙設計雕刻出中國西北要塞重鎮中河西走廊之漫長地絲綢之路興衰過程,以及文化貿易重鎮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藝術的興衰,“飛袂漫舞的飛天樂女,殘缺留韻的壁畫藝術,莊嚴挺闊的大佛凝視重生,反彈琵琶的音律和舞姿,響徹在飄逸而靈動歡娛的殿堂之中,涅槃重生的莫高窟佛教文化藝術是否又讓我們現代人重溫和感受往日歷史的輝煌和盛景”。敦煌文化世奇珍,屢歷劫難興幾年。壁畫破殘積美艷,石雕精湛累傷痕。飛天漫舞嬌天地,反彈琵琶笑鬼神。淚滿蒼穹飄作雨,撫琴彈指鳴高窟。(附圖二“飛天之夢”賞析)
縱觀此硯展示出深邃悠長的含義,促使我們現代人感受到祖國文化遺產珍貴的魅力后,要珍惜和愛護。縱觀此硯,我們現代人見證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精神世界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才華,讓我們見證民族文化遺產中,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藝術風格都是祖國全體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珍惜和愛護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的窟門都向東開著,太陽每天在它的面前升起。只有我們今天的時代它才得到真正的光明和溫暖。陽光照耀到了黑暗的石窟,這是我們今天的時代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