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榮

摘要: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中心,從數形結合、數學活動、感知性操作、探究性操作四方面入手探索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形結合;數學活動;感知性操作;探究性操作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方式。
一、數形結合,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數形結合”思想是小學數學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數是形的抽象,形是數的表現。數形結合與形象思維協同運用,和諧發展,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第二個例題是用轉化的方法計算
1
2
+
1
4
+
1
8
+
1
16
,具體是將
1
2
+
1
4
+
1
8
+
1
16
轉化成1-
1
16
進行計算,而這個轉化過程實際上是借助圖形來思考的。這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想不到把分數轉化成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思考我把它添加了一個生活原型:張大伯有一塊正方形菜地,其中
1
2
種茄子,
1
4
種黃瓜,
1
8
種蒜苗,
1
16
種辣椒。這四種作物一共占了這塊地的幾分之幾?這樣學生在分析題意時,自然而然把分數放入了正方形中,一個個分數就變成了大小不同的圖形。通過畫圖很快想到從單位“1”中減去剩余的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巧妙地處理取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精心組織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小學生的推理能力往往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在自主參與的推理活動中“領悟”出來的。
如在教學《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時,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變化規律的得出都離不開學生親自動手拼擺,于是課前必須做充足的準備:六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十個火柴盒.還要進行合理的分組,以便于分工合作,力求讓每一位同學充分的動手、動腦.整堂課一共設計了五次動手操作環節 。第一次,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試一試有幾種拼法?第二次,讓學生用3個、4個、5個正方體擺成一排拼成長方體,在動手拼一拼的過程中發現每拼一次都少了兩個正方形面的面積;第三次操作讓學生六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并找到表面積最小的拼法;第四次操作是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禮品盒拼成三種不同的長方體;第五次,讓學生探索10盒火柴包裝成一包的不同方法,發現最節省包裝紙的包法。通過學生的5次動手親自操作,學生可以對知識的產生過程有親身體驗和感性認識。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就會主動嘗試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這時,再通過對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前三次是發現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兩次是長方體表面積變化規律的應用。在五次操作中老師只是引導,點撥,適時的提出問題,如想一想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你是怎么發現的……激發學生思考,有層次,有坡度的展開思考,層層遞進,不斷提高。
三、加強感知性操作,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訓練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讓學生充分地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數學概念,逐步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在教學《正比例》這一課時,為了探索正比例的含義,我準備了不同的例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回答問題,我參與到小組中合作、引導。 展示時,我問:“同學們剛才雖然展示的是不同的例子,但都有一些共同的關系,你們發現了嗎?”這時學生一時還答不上來,我就要求每個小組的同學討論后再交流。這樣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關系,概括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索,再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現數學規律的操作性訓練。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學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形成科學認識。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一課時,由于這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立體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研究立體圖形的方法,于是在自主探索階段,我給出了學生研究的目的——了解圓錐的特征及相關概念,提供了研究的材料,我事先準備好了兩個學具袋,一個學具袋中裝有圓錐的實物如漏斗、跳棋子等,還有圓錐的模型、紙圓錐;另一個學具袋中裝有一些平面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扇形、半圓。學習的目的和材料都有了,要想展開研究還應借助一些研究方法。這時我讓學生想一想,以前在研究立體圖形時,還采用過哪些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些學習方法,學生還清楚的記得,于是我在提出幾點研究要求后便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小組由面研究到高、有的小組由高研究的面;有的小組先研究裝有平面圖形的學具袋,有的小組先研究裝有立體圖形的學具袋。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內容和順序,沒有了老師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同時,我還發現一些小組在總結圓錐的特征時,還寫出了所用的研究方法,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學習能力比我想象的還要好。學生自主操作不等于教師沒事可做,我時刻注意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做到胸有成竹,這樣在學生匯報的時候,我便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點撥、講解,就這樣完整的得出了圓錐的特征。這節課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整個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效果比較好。
結語:
培養數學思維是新課標的根本要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應認識到將數學思維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滿足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愛利.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5);
[2]戴鳳英.《數學課程標準》下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0(2)。endprint